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45例十二指肠病变患者(共46个病变)的临床资料,对病变特点、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和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52.0±11.8)岁。46个病变中位于十二指肠球部31个(67.4%),降部12个(26.1%),球降交界部3个(6.5%)。病变直径(2.4±1.9)cm。病变起源于黏膜层14个(30.4%),黏膜下层29个(63.1%),固有肌层3个(6.5%)。术后病理:Brunner腺瘤11个(23.9%),神经内分泌肿瘤9个(19.6%),异位胰腺5个(10.9%),脂肪瘤5个(10.9%),其他16个(34.8%)。45例患者46个病变均顺利完成ESD,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46/46),完整切除率为91.3%(42/46)。术中出血1例(2.2%),内镜下成功止血;迟发性穿孔1例(2.2%),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电凝综合征1例(2.2%),内科保守治疗好转。术后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平均住院时间6.2 d(2~21 d),无一例死亡。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1~78个月),随访期间1例(2.4%)复发。结论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 SMT)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SMT患者资料,了解病变特点、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共67例患者接受了69例次内镜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中位年龄55岁,病变平均最大径(1.34±0.50) cm.69例病变中,位于球部38例、球降交界部12例、降部19例.均成功完成内镜治疗,其中电切治疗1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 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45例,尼龙绳结扎1例.并发症发生率14.5%(10/69),其中术中发生活动性大出血1例,穿孔2例,延迟性出血3例,一过性淀粉酶水平增高3例,迟发性穿孔1例.67例获病理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Brunner腺瘤(36例).60例患者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1例类癌患者ESD术后病理诊断提示脉管内有肿瘤细胞,再行择期扩大切除术.1例Brunner腺瘤患者EMR术后1年复发,再行ESD治疗后好转.结论 内镜治疗安全、微创、有效,可成为部分十二指肠SMT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发生迟发性穿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3月-2014年7月因食管黏膜病变接受ESD治疗的145例患者的相关情况。首先,对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和临床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其次,对以下各项变量做出统计分析:患者相关因素(年龄、性别、主诉症状、伴发疾病情况);病变相关因素(病变大小、部位、形态、深度和病理类型);操作相关因素(手术时间、使用刀型、黏膜下注射药品、病变切除情况)。结果发生迟发性穿孔7例(穿孔组),对应病变8处。与未发生穿孔的138例(非穿孔组,143处病变)相比,病变的纵向长度、环周直径、环周范围及手术时间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高度相关。病变的环周范围(3/4)是迟发性穿孔发生的预测因素。所有穿孔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康复。结论病变范围越大越易导致食管ESD术后迟发性穿孔的发生。对于发生术后穿孔的患者,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者的康复,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短粗蒂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行ESD治疗的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结果 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息肉直径2.0~4.0 cm,平均2.8 cm,均成功进行ESD,整块切除率100.0%。手术时间7~60 min,平均25.1 min。术中26例(65.0%)出现动脉搏动性出血,均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术中无穿孔、无内镜无法处理的大出血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4 d,平均1.3 d。术后病理提示,23例(57.5%)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15例(37.5%)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5.0%)为浸润黏膜下层浅层的早期癌。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患者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 平均10.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结直肠粗短蒂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分析内镜下切除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的疗效。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3所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58例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7例(46.6%),十二指肠降部(包括球降交界)31例(53.4%);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者46例(79.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7例(12.1%),内镜下预切开黏膜切除术5例(8.6%);1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2 d迟发性出血,1例病变残留,2例术后腹痛,无穿孔发生。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性黏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10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Dual刀、IT刀进行ESD治疗,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病变。结果 25例上消化道间质瘤中,位于胃窦7例、胃底5例、胃体7例、贲门1例、食管5例。病变大小为0.8~3.0cm,平均(1.6±0.6)cm。25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ESD手术时间为30~98min,平均(55.8±18.5)min。3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2例应用和谐夹及尼龙绳圈套扎成功闭合,1例行腹腔镜修补术。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100mL,术后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短期内再行胃镜检查在防治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1月间,行ESD治疗的67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常规胃镜复查,观察有无创面迟发性出血,并给予适当处理及随访.结果 67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贲门5例、胃体6例、胃底3例、胃窦35例、胃角16例、残胃2例.病变最大直径2.0 -7.0cm,平均(3.73±1.24)cm.ESD术中无大量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9.0%(6/67)的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发生在术后第3天,1例在术后第4天.迟发性出血者中Forrest分级Ⅰb2例,Ⅱb4例,均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本组中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迟发性出血所得的出血发生率,但从随访结果看,两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当.结论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无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后果,故可以不常规行ESD术后短期内胃镜检查,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ESD治疗的44例患者45处十二指肠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45处病变均于全麻下行十二指肠病变ESD治疗。45处病变分别位于球部22处(48.9%),降部17处(37.8%),球降交界部位6处(13.3%)。病灶平均直径12.49(11~20)m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27例,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增生性息肉6例、黏膜组织慢性炎5例、腺瘤样增生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和管状腺瘤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者16例:病理类型分别为神经内分泌肿瘤6例、异位胰腺4例,黏膜下十二指肠腺瘤3例和黏膜下淋巴滤泡增生3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例,为间质瘤。术中穿孔率22.2%(10/45),其中黏膜下隆起性病变6例、黏膜层病变4例。术后平均住院天数5.4(3~8)d,平均随访时间25.6(3.0~50.0)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残留及复发,无感染及狭窄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对2012-05/2015-02在江苏省中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的28例GI-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ESD治疗,对其内镜下表现特点及疗效、并发症等数据进行总结.结果:28例GI-NENs患者均成功接受ESD术,所有剥离标本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共出现术后迟发性大出血2例,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36 mo无1例患者出现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不超过20 mm的且未侵犯固有肌层的GI-NEN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术要领.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10月在我科内镜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超声胃镜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者7例,应用隧道法ESD(病变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治疗.结果 7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2.0~4.0cm,手术时间为37 ~ 110 min,经病理证实基底部及切缘未见病变累及,2例出现术中出血量较多,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迟发性出血者,所有病例均无穿孔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隧道法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良好方法,隧道法ESD与传统ESD相比,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黏膜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黏膜病变ESD的连续性老年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137例患者有15例(10.9%)发生ESD术后出血,其中11例于术后24 h内发生出血,4例于术后48 h内发生出血。对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病变位于贲门胃底、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及局部合并溃疡或疤痕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为老年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较大胃黏膜病变的老年患者于ESD术前应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而且应尽可能减少术前活检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基础的内镜下切除术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3-01/2015-01接受内镜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资料,总结并分析其手术并发症、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42例患者,20例接受ESD,1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7例接受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其中1例因较大穿孔、2例腔内外生长实施腹腔镜修补及辅助全层切除,1例出现出血,开腹止血修补,成功率90.48%.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无迟发性穿孔.EFR组实施胃壁全层切除,主动穿孔,并在内镜下完全缝合胃壁缺损.42例患者术后均接受6-28 mo的随访,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论:以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呈腔内外生长的瘤体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2月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50例,选择同期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4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为4例,ESD组无切缘阳性病例;病变直径3 cm,EMR组切缘阳性3例,EDS组切缘阳性3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组。ESD组术后2例发生创面出血,无其他并发症,EMR组术后6例切除面及创面出血,穿孔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定期随访复查,EMR组3例复发,ESD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变,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部隆起性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接受ESD治疗的250例胃部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变大小、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250例胃部隆起性病变中245例完成了ESD治疗,5例在术中发现病灶浸润较深,其中3例行套扎处理,2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病变直径为(1. 63±1. 02) cm,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8. 78%(242/245),完全切除率97. 55%(239/245);手术时间(53. 83±19. 89) min;术后住院日为(6. 86±1. 63) d; 21例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8例为术中出血(均应用电凝止血、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止血成功),5例为术后出血(2例保守治疗,3例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穿孔8例(7例内镜下金属夹夹闭或尼龙绳联合金属夹缝合,1例内镜下修补不成功转外科治疗),8例穿孔中1例穿孔合并气腹。病变大小(出血:P=0. 008,穿孔:P=0. 016)、病理类型(出血:P=0. 047,穿孔:P=0. 043)对出血和穿孔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病变大小是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胃部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符合微创理念,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和穿孔为其主要并发症,且与病变大小、病理特征、病变部位等有关。加强对内镜医师的专业化培训,并进行个体化ESD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ESD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是ESD主要的不良事件之一,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以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了解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部肿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安全性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胃早癌、腺瘤、黏膜下肿瘤,年龄≥65岁,进行ESD治疗的患者286例。同时期年龄65岁因上述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342例为对照组。结果≥65岁组患者和65组患者在性别比例、体重指数、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分布、病变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完整切除和整块切除率、住院总费用、住院总天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迟发性术后出血"、"穿孔"这三项并发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热"这项并发症上,老年组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慢性肺部以及较长的手术操作时间可能是引起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老年胃部肿瘤患者,ESD总体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探讨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ush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PESD)在大面积早期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确诊早期贲门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2.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黄金刀)行PESD的患者纳入PESD组(26例),与同期该医师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常规ESD治疗的患者(常规ESD组,17例)进行对比,分析2组剥离时间、病变完整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2组病变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SD组剥离时间为(53.7±18.2)min,常规ESD组为(91.5±2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SD组7例(26.9%)术中出血,常规ESD组8例(47.1%)术中出血,2例(11.8%)术中穿孔,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2组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见,大面积贲门病变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行PESD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