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组开展了抗人肺巨细胞癌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的研制,建立了裸鼠人肺巨细胞癌移植模型,并对荷瘤裸鼠进行免疫重建,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 2/0融合,经筛选克隆出两株单抗LD_(13)和LD_(15)。融合率为100%,首次检测阳性孔率为70%,优于对照组常规免疫的方法。LD_(13) 和LD_(15)对人肺巨细胞癌的阳性反应率为100%,对正常组织无交叉反应,与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s1和nm23-H1在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啼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高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D和低转移的人巨细胞肺癌瘤株PLA-801—C在裸鼠中建立转移模型,观察瘤细胞在裸鼠淋巴结及肺中的转移情况;原位杂交检测mts1和nm23-H1mRNA在移植瘤中的表达。结果 PLA-801—D在12只移植裸鼠中均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00%,2只裸鼠中有肺转移,转移率17%;PLA-801—C在12只移植的裸鼠中均无淋巴结及肺转移。mts1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2例;nm23-H1mRNA在PLA-801—D、PLA-801—C裸鼠移植瘤中阳性表达分别为12例、11例。结论 mts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啼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H1 mRNA表达与人巨细胞肺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肺癌细胞亚系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自人肺巨细胞癌系分离了多个单细胞克隆,经体外侵袭实验和裸鼠体内接种相结合进行了初步鉴定后,挑选其中3个克隆化细胞亚系(PGBE_1、PGCL_3和PGLH_7)进行形态、染色体众数、体外生长和侵袭,以及棵鼠体内成瘤率和自发性转移率检测。结果显示PGBE_1、PGCL_3和PGLH_7在裸鼠体内的成瘤率均为100%,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94%和50%,肺转移率则分别为88%、67%和44%。表明人肺巨细胞癌母系为一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相似文献   

4.
HBVX 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十分密切,X蛋白在癌组织内有过量表达。本研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含HBVX蛋白特异性融合蛋白免疫动物,成功地制备了抗HBV单克隆抗体。抗HBx单抗经~(131)I标记后在裸鼠人肝癌模型中进行放射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的差异表达,探讨IL-18在肺巨细胞癌转移中介导的作用。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18在肺巨细胞癌高、低转移株的差异表达;构建IL-18 cDNA的重组质粒,测序分析其序列同源性;同时把IL-18基因导入肺巨细胞癌低转移株,观察IL-18对肿瘤细胞体外转移能力和转移表型的影响。结果 同肺巨细胞癌低转移株相比,IL-18 mRNA和蛋白均只能在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检测到;从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扩增出的IL-18 cDNA序列与文献报道^[1]完全一致;此外,将IL-18基因导入肺巨细胞癌低转移株后,稳定转染株细胞可正确表达IL-18融合蛋白,且转染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显著上调,为空对照组的3倍左右,而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为空对照组的50%左右。结论 肺巨细胞癌高转移株可组成性表达IL-18,且IL-18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表达促进肺巨细胞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一、制备肺癌相关抗原的单抗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肺癌相关抗原单抗的先驱者是Minna博士。制备肺癌单抗有三种途径。(1)利用已建立的人肺癌细胞株和自身B淋巴瘤。用1~10×10~8癌细胞,有时并用佐剂,1~2周免疫1次。融合后,杂交瘤培养上清液与细胞株和自身淋巴细咆反应,选择不与共同抗原反应的抗体。Cutlita等用这种方法制备了主要与小细胞癌或非小细胞癌反应的抗体,有趣的是非小细胞癌单抗通常至少与数种非小细胞癌反应,而并非专一与某一类型反应。这提示了有关起源于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根据这种方法,在抗体的结合方式定性后才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鳞状细胞癌各亚型中EGFR和ALK的基因状态.方法:应用ARMS方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石蜡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情况.结果:218例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E GFR基因突变率为4.59%(10/218),19del和L858R各为2.29%(5/218).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6.14%(7/114).结论:肺鳞状细胞癌存在一定比例EGFR基因突变和ALK融合基因阳性,肺鳞状细胞癌EGFR基因和ALK融合基因常规检测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移植人类癌瘤的裸鼠淋巴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把人体癌瘤和细胞培养的人癌细胞系移植到裸鼠体内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过程中,观察到裸鼠淋巴结有明显的组织学变化。研究外周淋巴器官的变化,对了解裸鼠的免疫功能及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等方面很有意义。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为BALB/cA Nu/Nu/Jc LB裸鼠,由卫生部药品和生物制品检定所动物标准化室提供。鼠龄为8~17周,体重为18~26克。雌雄兼用,以雌性为主。在恒温(25~27℃),恒湿(45~50%),半屏障系统环境下饲养。灭菌处理的水和饲料供动物自由摄入。移植肿瘤为本实验室建立的人类癌瘤裸鼠移植瘤,两株肺腺癌(PAa和PAb),一株肺巨细胞癌(PG)和一株肠粘液腺  相似文献   

9.
背景:脂氧素的抗炎及保护效应已经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模型中被验证,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亦显示,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巨细胞病毒诱导的免疫损伤有负调节作用,那么,它对病毒的复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目的:观察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人巨细胞病毒在THP-1源巨噬细胞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中复制增殖的影响。方法:用HCMV AD169毒株感染THP-1源巨噬细胞(MOI=0.5),设立模拟感染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及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BML-111的终浓度为100 nmol/L;于感染后0,1,2,4,12,24,36,48 h收集各组细胞,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IE86和pp65 mRNA的水平;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OI=0.1),设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与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逐日光镜观察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病变并计数其比率;蚀斑法测定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内感染性人巨细胞病毒滴度。结果与结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巨噬细胞后,与模拟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和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IE86 mRNA及pp65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IE86 mRNA及pp65 mRNA在细胞感染早期(4 h内)表达明显升高,但在感染中晚期(24-72 h),pp6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后,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相比,人巨细胞病毒+BML-111组细胞提前2 d达到100%细胞病变;感染性病毒滴度提前2 d达到峰值,但两组病毒滴度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BML-111在感染早期加快人巨细胞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速度,在感染晚期抑制pp65基因表达;BML-111在体外对人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性病毒增殖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们用人肺腺癌高转移细胞系Anip973和低转移细胞系AGZY-83-a分别免疫BA-LB/c小鼠,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系NS-1融合,得到一组特异性不同的单抗。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免疫酶组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次融合技术制备二次杂交瘤的研究刚刚兴起,目前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制备二次杂交瘤获得双功能单抗;但此项工作还不成熟,其制备方法尚处于摸索中。本研究用8-Ag诱导抗人肺腺癌杂交瘤F19细胞获得HGPRT缺陷细胞株F19-HATS,然后与人肺腺癌细胞免疫小鼠脾细胞进行二次融合制备二次杂交瘤。这对人肺癌双功能单抗的研究和肺癌导向药物治疗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观察1例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肿瘤主要有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单核细胞,分为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和梭形或多形性瘤细胞两型;另一种为多核巨细胞,分为非肿瘤性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和瘤巨细胞两型.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这两种细胞Vimentin均阳性,均不表达cytokeratin(AE1/AE3),CK5/6,CEA,CgA;其中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CD45,CD68阳性,而瘤巨细胞和梭形瘤细胞阴性.结论: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可能为胰腺未分化癌的一个亚型.诊断需与胰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转移的骨巨细胞瘤或黑色素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丝裂霉素C-CEA单抗偶联物对人结肠癌导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裂霉素C-癌胚抗原单抗偶联物对人结肠癌有选择性杀伤作用。体外细胞毒试验证实,丝裂霉素C-癌胚抗原单抗偶联物比丝裂霉素C-正常γ球蛋白偶联物,癌胚抗原单抗,丝裂霉素C(游离)的细胞毒性都高。对植入性裸鼠人结肠癌模型疗效较好,潜伏期开始治疗的结肠癌抑瘤率为76.9%(P<0.01),生长期开始治疗的结肠癌抑瘤率为52.6%(p<0.05);治疗后瘤细胞密度明显减小(P<0.01),核分裂指数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瘤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4.
单抗TIGTC-Ⅲ片段F(ab′)_2的制备及其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抗人原发性肝癌(PLC)单抗TIGTCⅢ,用胃蛋白酶法消化成F(ab′)2片段,标记131I后进行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体内定位研究。方法: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进行裸鼠体内核素显像。结果:消化产率为317%±24%,经细胞结合实验证明F(ab′)2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抗体片段进入裸鼠体内后,与完整抗体比,进入肿瘤的速度快,生物学分布特异性高,定位指数上升,血清本底下降迅速,生物半衰期明显缩短。结论:F(ab′)2与全抗体比较可使成像时间提前,定位清晰  相似文献   

15.
肺多形性癌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Xu X  Yin H  Meng K  Zhou X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6):424-427
目的 对10例肺多形性癌回顾性临床病理研究,探讨肺多形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角蛋白、波形蛋白 Mac387、结蛋白、肌动蛋白、S-100蛋白)对10例肺多形性癌进行研究。结果 肺多形性癌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首发症状咳嗽咳痰、咯血或患侧胸痛,镜下以鳞癌、腺癌等成分为主,伴有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或(和)巨细胞成分。肿瘤的上皮成分表达角蛋白,梭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3例上皮及梭形细胞成分同时表达角蛋白及波形蛋白。结论 肺多形性癌具有多种病理组织形态特征,病理诊断上易与癌肉瘤混淆。明确该肿瘤的组织发生,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带人结直肠癌细胞株的裸小鼠,进行免疫功能重建,用其脾细胞与Sp2/0-Ag14作融合,并直接在人结肠癌石蜡切片上进行抗体筛选,制备出抗结直肠癌单克隆抗体(下称:单抗)J5-3、134-2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J5-3对结直肠癌阳性率92%(88  相似文献   

17.
以12种人癌系作体外移动性的比较研究。结果指出:内源性层粘连蛋白(L_N)阳性的人肺巨细胞癌移动能力最强。当加上外源性L_N时除上述癌系移动性增加更明显外,原内源性L_N阴性,低移动性的11系中的两系(人肺巨细胞癌亚系和肺腺癌)的移动性也明显地加强了。表明某些癌细胞的体外移动性与内、外源性L_N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单抗介导的导向作用是确切的。在对抗人小细胞肺癌单抗2F7进行了特异性、亲和性及相关抗原表达研究的基础上,用移植人小细胞肺癌的裸鼠作为肿瘤模型,研究了碘标记  相似文献   

19.
张玲  董涛  宋立兵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12):1083-1085
目的:探讨抗CD4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Tl0)作联接桥,将表阿霉素分子偶联到抗CD4单抗上,制备成抗CD4单抗免疫结合物,在体外和体内,经补体非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免疫组化试验、CFU-GM集落形成试验.^125I-单抗结合物裸鼠体内示踪等方法测定抗CD4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的亲合力和特异性杀伤效应。结果:抗CD4-表阿霉素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CEM)有较强亲合力和特异性杀伤力(79%),ECT扫描发现^125I-抗CD4结合物主要富集在含CEM细胞的实体瘤内。结论:^125I-抗CD4单抗标志物和抗CD4-表阿霉素结合物可用于诊断和治疗T-源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20.
由于抗原免疫的受限,使人单抗的研究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就有多种人单抗制备技术路线:转化、融合和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各种技术方法都有其特点,也互相吸收各自的长处.移植有人淋巴细胞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小鼠)的构建,使我们有可能利用体内免疫去刺激记忆B细胞,或诱发原发免疫反应,使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用于融合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