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近两年来共检查1526例,其中男804例,女72例,男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75岁。本组共计3040眼。双眼1514例,单眼12例。一、屈光不正的类型近视多于远视,其比例为3.65:1。单纯近视显著多于复性近视散光,单纯远视亦显著多于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及混合散光均较其他屈光类型少见。二、屈光不正类型与年龄7岁以下儿童中远视多于近视;8~12岁近视有所增加;13~25岁近视显著增加,约占该期屈光不正的89.57%左右;26—39岁近视所占比例略有降低,但仍居多数;40岁以上则恰恰相反,远视又明显多于近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弱视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108例2.5-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学龄前与学龄期弱视患儿之比为1:1;斜视性弱视占65.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22.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12.0%;内、外斜视性弱视之比为2.3:1,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之比为1.9:1;各类弱视的屈兴状态为,远视及远视散光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6.1%,混合性散光占4.1%,正视眼占0.69%.结论 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眼科门诊接待的3-12岁1 000例儿童(2 000只眼)进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屈光状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最多,占658只眼(65.8%),远视296只眼(29.6%)混合散光46只眼(4.6%);其中学龄前近视眼29只(2.9%),学龄后近视眼629只(62.9%);学龄前远视眼128只(12.8%),学龄后远视眼168只(16.8%);学龄前混合散光眼25只(2.5%),学龄后混合散光眼21只(2.1%).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6-12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随年龄增长近视人数增多及程度加深,弱视多发于远视眼.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12月眼科门诊接待的3~12岁1 000例儿童(2 000只眼)进行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其屈光状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近视最多,占658只眼(65.8%),远视296只眼(29.6%)混合散光46只眼(4.6%);其中学龄前近视眼29只(2.9%),学龄后近视眼629只(62.9%);学龄前远视眼128只(12.8%),学龄后远视眼168只(16.8%);学龄前混合散光眼25只(2.5%),学龄后混合散光眼21只(2.1%).结论 3~6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6~12岁儿童屈光不正以近视为主,随年龄增长近视人数增多及程度加深,弱视多发于远视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0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进行检查,确诊为视力低常且排除器质性眼病的100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屈光不正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1)屈光不正年龄分布: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共检出屈光不正85例,3岁组50例(58.82%)、4岁组20例(23.53%)、5岁组10例(11.76%)、6岁组5例(5.88%);不同年龄的儿童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年龄组儿童混合散光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弱视分布特征:100例视力低常学龄前儿童中共检出弱视50例(50.00%),屈光不正性弱视22例(44.00%)、屈光参差性弱视18例(36.00%)、斜视性弱视10例(20.00%),各年龄组弱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屈光类型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2例(61.18%)、近视性屈光不正22例(25.88%),混合散光11例(12.94%);(4)屈光程度分布:85例屈光不正儿童中,轻度屈光不正者60例(70.59%),中度21例(24.71%),重度4例(4.71%)。 结论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随着年龄增加,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程度主要为轻度,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检查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孝感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觉发育状况及弱视等病的流行特点,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于2014年7月-2015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城区10所幼儿园的2762例3~6岁学龄前儿童,按不同年龄分为四组,3岁组184例,4岁组804例,5岁组1065例,6岁组709例。对其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屈光状态、斜视、立体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6岁组儿童视力≥1.0的检出率分别为62.50%、64.55%、73.05%、85.12%,4、5、6岁年龄组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分布以远视为主(77.66%),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远视的79.22%(892/1126)。弱视发生率1.77%,主要为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9.18%(29/49),其次依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8.57%(14/49),斜视性弱视,占8.16%(4/49),形觉剥夺性弱视,占4.08%(2/49),不同年龄组弱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的检出率为1.19%(33/2762),其中以双眼交替性斜视为主。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儿童的立体视率分别为84.79%、63.64%和51.02%,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的94.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99.227,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功能发育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影响本市儿童正常视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斜视和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对2018例屈光不正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患者为双眼屈光不正,单眼仅占2.58%,近视多于远视,两者比例为3.6∶1,单纯近视多于复性近视散光,单纯远视多于复性远视散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状态,探讨屈光不正与斜视发病的关系。方法:将儿童共同性斜视359例分为内斜视组和外斜视组,分别进行屈光状态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以远视居多,共同性外斜近视多见。结论:共同性内斜视与中重度远视关系密切,共同性外斜视6岁以上与近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便于及时发现屈光异常,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儿童视力损害。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市3~6岁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调查,分为3岁、4岁、5岁、6岁四个年龄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及视力情况、屈光不正情况(远视、近视、混合散光)。结果 400名学龄前儿童的平均视力为(0.78±0.24),3岁组(0.58±0.12),4岁组(0.79±0.25),5岁组(0.84±0.22),6岁组(0.91±0.37),不同年龄组的视力不完全相同。400名学龄前儿童中经屈光检查发现屈光不正49例,屈光异常率12.3%。各组屈光不正发生率分别为3岁组12例(19.7%),4岁组13例(10.0%)、5岁组13例(11.8%)、6岁组11例(11.1%),其中3岁组屈光不正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中,远视39例,占79.6%,近视5例,混合散光5例,分别占10.2%。结论学龄前儿童存在屈光不正情况,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可以尽早发现屈光不正,对纠正儿童屈光不正和防治弱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外斜视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探讨屈光不正与斜视发病的关系。方法将儿童共同性斜视717例分为内斜视组和外斜视组,分别进行屈光状态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以远视为多,共同性外斜视远视稍多,近视次之,其中≤6岁组以轻度远视为主,&gt;6岁组以近视为主。结论共同性内斜视与中重度远视关系密切,外斜视≤6岁与远视有关,&gt;6岁与和近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圆周度与三棱镜度数理论值与临床值的差异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方法本组共202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共同性外斜视100例,男43例,女57例,最小年龄6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17.89±7.44岁。共同性内斜视102例,男46例,女56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18.82±9.02岁。分别以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行斜视角测量。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斜视的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1.85△~2.24△。内视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2.07△~2.50△。内斜视和外斜视圆周度和三棱镜度的临床值同理论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02-0.000);内斜视与外斜视的临床值间也有统计学意义(=0.001)。结论①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理论值和临床值的比值随斜视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内斜视圆周度与三棱镜度的比值较外斜视大。患者配合程度、瞳孔直径大小、隐斜度的部分缺失及三棱镜块本身的缺陷等是造成圆周度与三棱镜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同视机联合三棱镜检查斜视度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视力、年龄及屈光状态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发生率。[方法]使用丹麦产Evomatic诱发电位测定仪记录并比较获得数据。[结果]弱视眼VEPP100波异常发生率与弱视程度相关,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远视性与近视性弱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13岁年龄组与4~8岁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弱视眼N波的波幅变化明显,视力不同组间差异明显(P<0.01)。[结论]随视力的低下,P100波异常发生率高;远视性弱视P100波异常发生率低于近视性弱视,示近视性弱视的视功能损害较重;年龄愈大VEP异常发生率愈高、视功能损害愈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22例3~15岁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调查,进一步了解各类弱视之屈光情况。其中斜视性弱视170例;非斜视性弱视52例,二者之比约为3:1。在内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80.7%;混合散光占14.5%;近视及近视散光占4.8%。在外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57.7%;混合散光占30.8%;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1.5%。合并散光者194例,占87.4%;无散光者28例,占12.6%。  相似文献   

14.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12,25(4):570-573
目的:通过共同性斜视一次手术后的正位率、欠矫、过矫及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评价手术的效果。方法:分析252例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2例术后正位231例(91.7%),术后欠矫18例(7.1%),术后过矫3例(1.2%)。2岁内手术的21例患儿与2岁后手术的231例患者术后正位率分别是100%和90.9%,两组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76.2%、77.9%。结论:2岁以下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项鹂  尹雯  刘洋  廖俊   《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发斜视A征患儿55例(其中30例双眼发病,25例单眼发病,共85眼),比较内斜视A征、外斜视A征患儿临床资料;予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后比较患儿术后1周和1个月内术眼屈光状态变化(球镜、柱镜、等效球镜、散光轴位、散光值等);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下眼位斜度差及斜度差减少量。结果内斜视A征患儿发病年龄、双眼同时视占比、痉挛型运动障碍比例、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于外斜视A征患儿,无立体视分布比例高于外斜视A征患儿(P<0.05)。术后1周,患儿等效球镜屈光度、角膜闪光值较术前1d增加(P<0.05),但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儿手术矫正成功率为78.18%(43/55),其中有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轻的脑瘫患儿易并发内斜视A征,且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破坏较外斜视A征患儿严重;行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斜视A征情况;痉挛性脑瘫患儿眼外肌力量往往较普通斜视患儿强,手术设计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二次调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反向性斜视     
目的 :分析反向性斜视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反向性斜视 1 0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效果。结果 :8例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 ,内斜验光配镜矫正 ,外斜手术矫正 ,效果满意。结论 :治疗应先验光、配镜或手术后定期复查并积极治疗弱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基本型或假性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LR-rec组);50例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RR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以及1、6、12和24个月时的手术成功情况、斜视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不同斜视度范围内手术病例成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外斜漂移发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d,以及1、6、12和24个月时手术成功率无差异(P?>0.05),但从术后1个月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成功率呈下降趋势(P?<0.05)。在6?m眼位下,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斜视度有差异(P?<0.05),BLR-rec组与RR组斜视度无差异(P?>0.05),两组斜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0.05);在33?cm眼位下,不同 时间点两组患者斜视度有差异(P?<0.05),BLR-rec组与RR组斜视度无差异(P?>0.05),两组斜视度随时间 变化的趋势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时不同斜视度范围内手术成功率无差异(P?>0.05);两组 患者最大外斜漂移发生于术后1?d至1个月,RR组术后1?d至1个月的外斜漂移量为(5.3±4.2),BLR-rec组 为(5.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d至12个月内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4±3.7),BLR- rec组为(7.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组高于BLR-rec组。结论 采用RR或BLR-rec 2种 手术方式治疗外斜视有着一致的远期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成功率会下降,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的外协漂移发生率更高,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远期疗效要优于单眼一退一截术。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Infantile esotropia is a convergent strabismus presenting before 6 months of age and is the most common strabismus disorder presenting in the ophthalmology OPD. The dilemma of whether to go for early surgery and how early has been a matter of research for the last 50 years. We describe our results of surgery in infantile esotropia at variable age groups, as well as with different reoperation rates and compare with the results in western literature.Methods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a review of 113 cases operated for infantile esotropia between February 2013 and August 2014. The variables studied were: age at surgery, type of fixation, refractive error, associated nystagmus,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or 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 (DVD), type of surgery performed and pre- and postoperative deviation angles.ResultsThere were 67 male and 46 female cases of infantile esotropia. The age group of patients varied from 6 months to 12 years. Latent nystagmus was seen in 22 cases, 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in 49 cases and DVD (mild) in 14 cases. Bimedial rectus recession was done in 78 cases and recession–resection in non-dominant eye in remaining 35 cases. The postoperative residual deviation was <10 PD in 102 cases, between 10 and 16 PD in 5 cases and more than 16 PD in 6 cases. Only 6 cases (5.3%) required reoperation for correction of residual deviation.ConclusionThe authors recommend surgery before 12 months in all cases of infantile esotropia. The reoperation rate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re considerably low.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1-83,86
目的回顾共同性外显斜视飞行员飞行时长、屈光状态、年龄等疲劳相关因素对外斜视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参加空勤年度体检的25~55岁之间诊断为外斜视的飞行员136例,记录其至体检发现外斜视时的总飞行时间及年龄,并用综合验光仪检测其屈光状态,比较不同飞行时间、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屈光状态的外斜视发生情况。结果随着累计飞行时间的增加,飞行员外斜视的患病率相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性外显斜视的发病率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的外斜视患病率明显高于远视组和正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视组和远视组的外斜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行时长及屈光状态对外斜视患病率有显著影响,对于飞行员应对相关因素加以重视,以减少外斜视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