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设计符合国人文化和生活习惯,且能够准确、直观、便捷地评定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方法。 方法 在对1900名肢体残疾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普通人的活动范围,将功能障碍者分为床上功能障碍者,家庭功能障碍者和社会功能障碍者。设计相应的指标来评定在同一个活动范围内的功能障碍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并设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划分标准和评定的流程。 结果 设计并制作出龙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 结论 龙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量表的评定内容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且评定过程简单,有标准化的流程,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上海市道路交通人行道无障碍建设状况。方法 2019年7月至9月,方便抽样选取上海市46条道路交通人行道,基于《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和《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2003)》研制评价工具,对人行道进行客观查检与主观体验,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人行道各评价维度及评价内容达标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评价维度客观权重,构建人行道综合障碍得分模型,比较上海市不同区域人行道综合障碍得分。2019年9月至11月,对11例功能障碍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功能障碍者对人行道障碍的主观评价。结果 人行道无障碍建设总体达标率为4.35%。人行道无障碍评价内容中,93.5%人行道具有缘石坡道,91.3%坡道与车行道之间存在高差,26.1%人行道未铺设盲道,71.7%盲道被电线杆等阻隔,84.8%盲道被障碍物占道。人行道无障碍评价维度中,提示盲道客观权重最大。中心城区人行道障碍程度(高障碍36.7%、中障碍20.0%)高于主城片区(高、中障碍均为6.3%)(P < 0.05)。主观评价显示,人行道使用体验中障碍较多,人行道无障碍设施使用意愿较低。结论 上海市大多数人行道未达到人行道《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标准。人行道无障碍设施建设、维护等需求较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上海市道路交通人行道无障碍建设状况。方法 2019年7月至9月,方便抽样选取上海市46条道路交通人行道,基于《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和《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DGJ08-103-2003)》研制评价工具,对人行道进行客观查检与主观体验,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人行道各评价维度及评价内容达标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评价维度客观权重,构建人行道综合障碍得分模型,比较上海市不同区域人行道综合障碍得分。2019年9月至11月,对11例功能障碍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功能障碍者对人行道障碍的主观评价。结果人行道无障碍建设总体达标率为4.35%。人行道无障碍评价内容中,93.5%人行道具有缘石坡道,91.3%坡道与车行道之间存在高差,26.1%人行道未铺设盲道,71.7%盲道被电线杆等阻隔,84.8%盲道被障碍物占道。人行道无障碍评价维度中,提示盲道客观权重最大。中心城区人行道障碍程度(高障碍36.7%、中障碍20.0%)高于主城片区(高、中障碍均为6.3%)(P 0.05)。主观评价显示,人行道使用体验中障碍较多,人行道无障碍设施使用意愿较低。结论上海市大多数人行道未达到人行道《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标准。人行道无障碍设施建设、维护等需求较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供求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能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500名20~49岁的持证肢体残疾人,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其生活现状及康复服务供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016年3月~2018年10月间共收取有效调查问卷458份,结果显示曾接受过康复相关服务(包括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功能训练、辅助器具发放、职业康复)的比例为42.14%,接受辅助器具发放的占多数(28.72%)。曾接受过医院康复治疗或社区康复治疗的数量少,分别为3.98%和4.40%。接受功能训练的肢体残疾人占5.04%(不属于医院或社区康复的类型),无人接受过职业康复。进行无障碍家居改造者为4.59%,均未经康复专业人员指导。被调查者的康复训练需求为36.04%,辅助器具需求则达到47.27%,在家居无障碍改造方面,入门和通道、卫生间的改造需求者居多。结论:在新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康复资源相对集中,但残疾人康复服务供需仍有显著差距。应从政府层面着手,完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残联应当加强与各级医院合作,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缩小残疾人康复供需差距。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对2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及病程的第3~4周进行评分。结果284例急性患者中有情感障碍者190例,发生率为66.9%,其中抑郁、焦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1%、20.4%。有情感障碍与无情感障碍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程的第3~4周,有情感障碍者的得分较无情感障碍者低,经t检验,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情感障碍发生率较高,有情感障碍的患者较无障碍的近期预后差。应针对不同情感障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倪红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2051-2052
72例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针对脑外伤引起的意识障碍者,定时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安全防护;对神经症类、精神分裂症者,运用暗示、共情、认同等心理治疗手段,保护患者的安全,稳定患者的情绪,再进行药物治疗。治愈48例,好转20例,4例转院治疗。对智能和记忆障碍者,尽早给予记忆康复训练,争取家属的支持和理解,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69例脑外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针对脑外伤引起的意识障碍者,定时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做好基础护理,加强安全防护;对神经症、类精神分裂症者,运用暗示、共情、认同等心理治疗手段,保护患者的安全,稳定患者的情绪,再进行药物治疗;对智能和记忆障碍者,尽早给予康复训练,争取家属的支持和理解,以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本组治愈46例,好转20例,3例转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与功能训练在急性脑卒中伴有肢体活动障碍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肢体功能锻炼.然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组在治疗后,康复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及早实施电针疗法及功能训炼,对肢体功能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对脑和肢体造成的功能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其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脑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效应.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对象所纳入的对象为1996-01/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经CT,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56例.方法56例脑出血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行康复干预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电刺激治疗采用SJ-Ⅱ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刺激患肢的屈肌、伸肌,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开始时每天二次,酌情渐增至每天三四次.针灸治疗选择风池、风府、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合并失语者加廉泉、金津、玉液.1次/d,2周为1个疗程.肢体肌力<Ⅰ级者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Ⅰ~Ⅱ级者行床边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肌力>Ⅱ级者行步行训练等,活动度从小到大.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同时行语言功能训练.肌力评定参照Lovett的6级分级法.主要观察指标[1]患者栓塞程度变化.[2]患者语言流利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肢体肌力的变化.结果56例均纳入分析,无脱落病例.[1]栓塞程度变化56例患者中43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占77%,7例栓塞90%,占12%,6例栓塞60%~80%,占11%.[2]语言流利程度变化治疗前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14例,治疗后语言流利程度改善者14例,其中明显改善者11例.[3]肢体的感觉变化治疗前肢体感觉障碍者23例,治疗后肢体感觉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者18例.[4]肢体肌力变化治疗前肢体肌力<Ⅰ级3例,Ⅰ~Ⅱ级11例,>Ⅱ级15例.治疗后肢体肌力0~Ⅰ级中2例恢复到Ⅱ~Ⅲ级,21例达到Ⅳ级,6例达Ⅴ级.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1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无障碍建设和管理条例》,由市人民政府发布,并定于5月16日施行。这个《条例》共二十九条,本文仅摘录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内道路、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的要求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项目的无障碍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中辅助器具的作用和选用进行探讨,并介绍了60多种供个人使用和训练用的相关辅助器具。在小儿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应用辅助器具来改善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帮助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着重提出了小儿脑瘫肢体残疾辅助器具选用时要考虑的3个因素即按照儿童运动发育规律、按照脑瘫儿功能障碍的身体部位、按照脑瘫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来选用。此外,有部分辅助器具将伴随脑瘫儿一生,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无障碍通道。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对脑和肢体造成的功能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其功能重建。目的:探讨康复干预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脑和肢体功能重建的效应。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对象:所纳入的对象为1996—01/2003—10解放军总医院治疗的经CT,MRI证实为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56例。方法:56例脑出血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脑动静脉畸形,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或结合放射外科治疗同时行康复干预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电刺激治疗采用SJ-Ⅱ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刺激患肢的屈肌、伸肌,刺激强度由弱渐强,开始时每天二次,酌情渐增至每天三四次。针灸治疗选择风池、风府、印堂、上星、百会、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合并失语者加廉泉、金津、玉液。1次/d,2周为1个疗程。肢体肌力〈Ⅰ级者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肌力Ⅰ~Ⅱ级者行床边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肌力〉Ⅱ级者行步行训练等,活动度从小到大。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同时行语言功能训练。肌力评定参照Lovett的6级分级法。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栓塞程度变化。②患者语言流利程度、肢体的感觉及肢体肌力的变化。结果:56例均纳入分析,无脱落病例。①栓塞程度变化:56例患者中43例在1—3次栓塞后病灶完全消除,占77%,7例栓塞90%,占12%,6例栓塞60%-80%,占11%。②语言流利程度变化:治疗前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14例,治疗后语言流利程度改善者14例,其中明显改善者11例。③肢体的感觉变化:治疗前肢体感觉障碍者23例,治疗后肢体感觉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者18例。④肢体肌力变化:治疗前肢体肌力〈Ⅰ级3例,Ⅰ~Ⅱ级11例,〉Ⅱ级15例。治疗后肢体肌力0~Ⅰ级中2例恢复到Ⅱ~Ⅲ级,21例达到Ⅳ级,6例达Ⅴ级。结论:经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栓塞后的康复治疗是脑神经功能的康复的必要手段。康复治疗对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脑出血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对112例脑出血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锻炼,取得满意效果。1对象与方法2001年3~9月,收住脑卒中患者112例。男63例,女49例。年龄35~77岁,平均56岁。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106例,左侧偏瘫者48例,右侧偏瘫者54例,四肢瘫痪者4例,余6例症状较轻,不做叙述。以上病例均由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对106例运动功能障碍者均实施康复护理。方法:(1)急性期:①良肢位的摆放:仰卧位时,患者肩下、大腿外侧、膝关节分别放置软枕,避免肩胛下沉后撤、大腿外展、膝过伸…  相似文献   

14.
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20014年3月-2005年3月来我院中医科住院患者62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①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助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②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国。③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经CT或MRI证实,首次发病,年龄40-80岁,神志清醒且病情稳定,有肢体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有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者。②有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痴呆,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③语言理解有严重障碍者。④有关节病变等严重影响肢体运动功能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辅助器具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选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范佳进 《现代康复》2001,5(5):18-23,28
本文针对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中辅助器具的作用和选用进行探讨,并介绍了60多种供个人使用和训练用的相关辅助器具。在小儿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需要应用辅助器具来改善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帮助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防止畸形进一步加重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着重提出了小儿脑瘫肢体残疾辅助器具选用时要考虑的3个因素:即按照儿童运动发育规律、按照脑瘫儿功能障碍的身体部位、按照脑瘫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来选用。此外,有部分辅助器具将伴随脑瘫儿一生,成为他们回归社会的无障碍通道。  相似文献   

16.
左宝娣 《护理与康复》2006,5(2):121-122
总结了96例下肢骨折患者给予单臂纵轴动力外固定架治疗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后要抬高患肢48 h以预防下肢水肿,按序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预防钉孔感染,并重视出院康复指导.本组经过治疗和术后护理,96例患者的创口均Ⅰ期愈合,1年以上随访结果也示患肢关节功能无障碍、步态正常.  相似文献   

17.
沟通辅具个体化设计通用评估支持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考国外沟通辅具评估项目和成功评估个案,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沟通辅具评估的项目体系,采用评估沟通辅具性能对应的障碍者能力,根据障碍者能力得出再设计建议的方法,建构沟通辅具个体化设计通用评估支持体系,帮助我国临床特教教师和康复工作者掌握沟通辅具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上海市开展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对残疾人室内外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自拟问卷对上海市2010年间接受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326名残疾人进行调查。结果肢体残疾是被调查对象的主要残疾类型,约2/3残疾10年以上。70%以上残疾人报告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改善了他们的室内外活动能力,80%以上报告他们满意于无障碍改造。肢体残疾人活动改善明显。结论辅助器具适配能够提高残疾人的室内外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诊断指征     
大骨节病基本病变属于软骨的一种营养不良,软骨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导致化骨障碍和随后的变形性骨关节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四肢关节变形增粗、屈伸受限以及肌肉萎缩,尤以远端关节(手、踝)最为明显。左右两侧肢体虽同时受累,但常以活动量较大、较多的右侧显著。幼年患病,骨骼发育严重障碍者,可造成短指、短掌和短胺畸形。在骨骼已经停止发育的成人中,新发病例的临床表现常为肘关节弯曲和指关节增粗。受累关节部位的皮肤和软组织无红肿,没有骨性强直。一、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无障碍建设发展概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障碍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便利、信息交流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及信息交流设备。无障碍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环境。无障碍物质环境是指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儿童和其他人员通行和使用,如城市道路应满足坐轮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视力残疾人通行;建筑物应在入出口、地面、电梯、扶手、厕所、房间、柜台等处使用相应设施方便残疾人通行。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环境是指公共传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