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和膈肌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其中以子宫收缩力为主.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改变,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多因产道或胎儿因素异常形成梗阻性难产,使胎儿通过产道阻力增加,导致继发性产力异常.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分为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收缩过强两类,每类又发为协调性子宫收缩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  相似文献   

2.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和膈肌收缩力以及肛提肌收缩力,其中以子宫收缩力为主.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及极性不正常或强度、频率有改变,称为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多因产道或胎儿因素异常形成梗阻性难产,使胎儿通过产道阻力增加,导致继发性产力异常.子宫收缩力异常临床上分为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官收缩过强两类,每类又发为协调性子宫收缩和不协调性子宫收缩.子宫收缩过强指子宫收缩的节律、对称性及极性均正常,仅子宫收缩力过强.  相似文献   

3.
产力是指将胎儿及附属物从子宫内排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收缩力及盆底肌肉收缩力为主,其中以子宫收缩力为主。子宫收缩具有节律性、一致性、极性和缩复作用。在产程中,如果胎位正常,骨盆各径线正常、胎头位置、大小正常,正常的产力即能将胎儿顺利娩出。如果子宫收缩失去节律性、一致性和极性,其收缩强度或频率过强或过弱,都为子宫收缩异常,也就是产力异常。根据产力异常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与子宫收缩过强。子宫收缩乏力与过强又可分为可协调性与不协调性两种。在分娩过程各个环节中,我们产科医务人员应认真仔细观察,如果处理得当,可使异常分娩转变为正常分娩。因此,应对产程中发生的各种因素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异常性难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述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研究进展。方法基于妇产科临床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同方式分娩的优缺点,影响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成功的相关因素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常用的分娩方式包括选择性重复剖宫产术、阴道试产。两种方式应用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应严格掌握阴道试产指征,加强宣教力度,建立和完善一个适宜我国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的TOLAC风险预测公式,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分娩时加强观察,从而提高阴道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5.
枕后位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当直接增加难产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对母儿危害较大。若能在产程中利用产妇体位的变化,胎儿自身重力、羊水浮力、子宫收缩力,加之徒手转胎头方位,使枕后位旋转至枕前位分娩,将使难产变为顺产,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现将侧俯卧位,徒手胎头相结合矫正枕后位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凡头先露因难产以手术(剖宫产、阴道助产)结束分娩者称为头位难产.头位难产的形成主要由于分娩过程中的阻力增加,胎儿异常与产道异常是导致阻力增加的主要成因,阻力增加后往往使产力减弱,产力减弱后更无法克服阻力,于是形成难产.在头位分娩中,顺产与难产没有明显的界限,除有明显的骨盆狭窄外,绝大多数的难产都需要经历一般产程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产时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胎头位置异常是目前降低围生期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病因以及对其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晚期产后出血孕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次选取的76例孕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从两组的出血原因、时间以及治疗效果与分娩方式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组有78.13%的孕妇在产后1~4周发生大出血,出血原因有产褥感染、胎膜残留及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切口裂开等。阴道分娩组有77.27%的孕妇在1周内发生产后大出血,出血原因有产褥感染、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等。剖宫产组发生产后出血明显多于分娩组。结论:针对晚期产后出血的患者,首先要分析病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对一些急性出血患者可进行清创修补术或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结局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将我院2016年4至10月产后3~6个月复查的足月产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通过盆底功能结局评估指标对2组产妇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2例阴道分娩及14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尿失禁、子宫脱垂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阴道分娩组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而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2组浅深肌群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快肌肌纤维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慢肌肌纤维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静息阶段平均值、快肌(Ⅱ类肌)肌纤维最大值、慢肌(Ⅰ类肌)肌纤维变异性、治疗前肌电评分、腹肌参与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快肌肌电最大值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均小于剖宫产产妇。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均对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造成损伤,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胎儿能经阴道顺利分娩,取决于产力、产道和胎儿三大因素。如果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出现异常,即可导致难产。 产力异常 什么是产力?产力包括子宫肌肉、腹壁肌肉、隔肌以及提肛肌的收缩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子宫肌肉的收缩力。产力异常中最常见的是子宫收缩乏力,偶见子宫收缩过强。 一、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在临产一开始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的临床特点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分娩时出现头位梗阻性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为剖宫产分娩,观察组产妇为阴道分娩,分析两组产妇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原因。结果:两组孕产妇在胎头移动、产道异常、潜伏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出现出血、产褥感染、软产道裂伤和围生儿产后出现窒息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及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产妇生产过程中,早期发现头位难产征象,分析原因,综合患者情况及时采取正确、有效处理措施,可使难产转变为顺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在高海拔地区初产妇应用中的介入时机及对产程曲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A、B、C、D组.A组:全程镇痛,临产后硬膜外分娩镇痛,宫口开全后继续镇痛;B组:硬膜外分娩镇痛,宫口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于第一产程不同时期使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足月初产妇14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者为对照组,实施分娩镇痛者为观察组,并按照实施分娩镇痛的时机分为观察组1(宫口扩张<3 cm)、观察组2(宫口扩张3~4 cm)和观察组3(宫口扩张>4 cm)。比较各组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助产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1组的第一产程时间均显著长于其他组(P<0.01),各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1)。各观察组间侧切分娩率、助产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组比较观察组3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观察组1组(P<0.01),观察组3组中转剖宫产率显著低于观察组1组(P<0.01)。观察组1、2、3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的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分娩镇痛技术可显著降低分娩中...  相似文献   

13.
产时超声指导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B超监测胎头方位指导产妇体位,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宫口开大3cm、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结果研究组转为枕前位84例,自然分娩率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活跃期为(194.6±21.5)min,第二产程平均(56.4±8.7)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产时应用B超确定胎方位可准确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能有效矫正枕后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 913例初产妇产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初产妇第一产程产程曲线特征。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的1 913例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其中自然临产产妇1 523例为自然临产组,应用静滴缩宫素计划分娩产妇390例为缩宫素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记录2组产妇的年龄、分娩孕周、体质量、身高、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第一产程宫口扩张程度及持续时间,并计算宫口扩张每进展1 cm所经历的时间等资料。结果自然临产组分娩时孕周为(39.6 ±0.9)周,缩宫素组分娩时孕周为(39.9±1.1)周,2组产妇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分娩时年龄、体质量、身高、体质量指数、新生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程曲线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宫口开大5 cm后,2组产程的进展均呈现加速趋势。自然临产组宫口开大3~4、4~5、5~6、7~8 cm所持续的时间均长于缩宫素组(P < 0.05~P < 0.01),2组宫口开大6~7、8~9、9~10 cm所持续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产程图和新产程标准均不能很好描述国内人群产程特征,应进一步收集国内产妇产程数据,绘制合适的产程图指导产程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中分娩的入水时机。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单胎、足月、头位,自愿行水中分娩的初产妇400例,按单双号进行分组,A组在3 cm≤宫口扩张〈5 cm入水,B组在5 cm≤宫口扩张〈9 cm入水,比较两组产妇第Ⅰ、Ⅱ产程时间、产后失血量及会阴裂伤程度。结果 B组第Ⅰ、Ⅱ产程时间分别为(228±102)min、(40±27)min,A组第Ⅰ、Ⅱ产程时间分别为(307±110)min、(68±42)min,B组较A组第Ⅰ、Ⅱ产程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失血量B组为(185±65)mL,A组为(199±81)mL,B组较A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00例中会阴完整152例,会阴Ⅰ度裂伤38例,会阴Ⅱ度裂伤10例,A组200例中会阴完整159例,会阴Ⅰ度裂伤34例,会阴Ⅱ度裂伤7例,均无会阴Ⅲ度裂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在宫口开大5 cm以后进入水中分娩池可明显缩短第Ⅰ、Ⅱ产程时间,产后失血量降低,是最佳入水时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观测分娩镇痛期间产妇镇静程度与胎心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自然分娩初产妇100例,年龄22~30岁,ASA分级Ⅱ级,孕38~40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分娩组和分娩镇痛组,每组50例。常规分娩组按正常阴道分娩步骤实施,不采取任何方式镇痛;分娩镇痛组待宫口开至2~3 cm时采用腰L3-4硬膜外镇痛,随后接电子镇痛泵。比较两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前(T0)、宫口开至3 cm后0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20 min(T5)、30 min(T6)、60 min(T7)时的胎心率及胎心变异数据、产妇心率、平均动脉压、宫缩压力、宫缩时长、麻醉趋势指数(NI)以及胎儿出生后脐动脉pH值和产妇主诉嗜睡时间。结果与常规分娩组比较,分娩镇痛组的胎心率T4和T6时明显降低、T5时明显升高,胎心变异T4时明显降低(P<0.05);产妇心率T6时明显降低,平均动脉压T6、T7时明显降低(P<0.05);宫缩压力T3时明显降低,宫缩时长T3、T5、T6时延长(P<0.05);NI在T5时明显降低(P<0.05);产妇主诉嗜睡时间明显增长;T3时胎心变异与产妇镇静程度呈负相关,T6时胎心率与产妇镇静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分娩镇痛期间胎心变异改变,可能与分娩镇痛期间的镇静程度和宫缩模式改变相关,与分娩镇痛期间循环改变无关,但上述变化并未对分娩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娩子宫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测定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方法,了解MMPs活性的变化与分娩发动的关系。方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明胶作底物,与组织中MMPs作用后,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剩余明胶的含量,据此测出酶的活性。结果:以此法测定了分娩不同阶段的子宫下段和宫颈中MMPs活性,发现总MM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从未临产、分娩潜伏期、分娩活跃期、宫口开全依次升高,各组之间相差显著。结论:基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阴道分娩产妇产程中疼痛值、疼痛部位和性质的变化趋势,为建立分娩疼痛干预模式 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设的问卷对222 例产妇进行调查,从产妇宫口扩张1~2 cm 开始,调查产妇整个产程 不同时点的疼痛评分、疼痛性质和部位,并追踪到分娩后1h 回顾最痛点。结果 随着宫口扩大,产妇的疼痛 值上升,直到宫口扩张7~8 cm 时达峰值,维持至宫口开全,分娩时疼痛值下降(P <0.05)。分娩期疼痛以中、 重度为主,疼痛性质在宫口扩张期以压榨性痛及痉挛性痛为主,分娩时以撕裂样痛为主。影响疼痛的主要因 素为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陪伴分娩及缩宫素使用等。随着疼痛值的升高,不同程度上增加产后出血量,缩 短产程。结论 宫口开7~10 cm 是整个产程中产妇疼痛最剧烈时段,表现为压榨性疼痛,据此建议开展多中 心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分娩期疼痛干预模式,如适时指导产妇体位改变、助产士陪伴等减痛干预。  相似文献   

19.
陆竹梅 《华夏医学》2006,19(1):36-3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的混合液用于硬膜外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探讨镇痛最适时间。方法: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5组:A组(n=40)宫口扩张小于2cm时行镇痛;B组(n=40)宫口扩张至3cm时行镇痛;C组(n=40)宫口扩张至4cm时行镇痛;D组(n=40)宫口扩张至5cm或以上时行镇痛;E组(n=40)为对照组。镇痛组均应用0.12%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μg/m l混合液镇痛。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运动功能的评分、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率(FHR)、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助产率、催产素用量以及新生儿A 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等。结果:ABCD各组产妇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与E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助产率、催产素用量及新生儿A pgar评分、NACS评分、产后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可行走分娩镇痛最适时间应根据产妇意愿而决定。  相似文献   

20.
硬外麻醉镇痛对分娩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硬外麻醉的产科镇痛对产痛、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 80例头位 ,无产科、麻醉禁忌证的自愿接受镇痛的初产妇 (观察组 ) ,在宫口开大 2~ 3cm时 ,给予硬外麻醉 ,并与同期条件相似 ,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 8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 (对照组 ) ,比较两组产痛、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 ,统计学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 ,但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却增高 ,分娩镇痛减少会阴侧剪伤口水肿 ,利于愈合。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硬外麻醉镇痛可达到分娩镇痛 ,加速产程 ,利于宫口扩张 ,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在进一步改进方法 ,减少手术产率的基础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