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西安市城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病情况。 【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西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13 994人,采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断超重和肥胖。采用三次样条对西安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身高和BMI百分位数进行拟合,将身高,体重P50,及BMI的P85、P95百分位数值与2005年中国全国标准进行比较。 【结果】 西安市城区7~18岁中小学生超重总发病率为10.42%,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1.85%和8.83%;肥胖总发病率为4.67%,男生和女生分别为4.92%和4.40%。男生身高P50值在10~15岁(除12岁)比全国标准稍低,男女体重和女生身高P50中位数与全国数值基本接近;男生BMI的P85、P95数值与2005年全国水平基本接近;女生P85和P95值在14岁以前与全国水平基本接近,15岁后有所减低。 【结论】 西安市中小学肥胖发病率在17年间增加了一倍,制定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4-7月,运用自编的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日常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探索学龄前儿童体力活动模式,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间的相关性。结果 因子分析抽取了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特长培养模式、托幼机构集体活动模式和家庭户外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5.4%。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特长培养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25高(OR=2.633,95%CI:1.066~6.504);家庭户外模式因子得分≥P75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比因子得分25低(OR=0.747,95%CI:0.387~0.984)。结论 特长培养模式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家庭户外活动模式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4-5月分层整群抽取7所幼儿园2 531名儿童,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集中体检的方式,测量儿童体重、身高、腰围等;对其腰围和腰围身高比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的影响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腰围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各年龄组男童均大于女童;女童腰围身高比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男童则有波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体重指数(BMI)、母亲学历、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户外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等对儿童腰围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高BMI是学龄前儿童高腹围的危险因素(母亲BMI:OR=1.15,95%CI:1.09~1.18,P<0.001;父亲BMI:OR=1.12,95%CI:1.07~1.15,P<0.001)。结论 需逐步建立我国学龄前儿童腰围正常范围与腹型超重/肥胖腰围筛查界值点,为学龄前儿童腹型超重/肥胖筛查与防治提供依据;要控制腹型肥胖需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血压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等肥胖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17岁苏州市儿童青少年,采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血压值在P5、P10、P25、P50、P75、P90、P95分位数下,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3 150人,男生占50.86%,年龄(12.03±3.12)岁,基于BMI的全身性肥胖检出率为13.24%,基于WC和WHtR的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60%和23.65%,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1.27%。基于BMI、WC、WHtR分组的血压值,均为超重/肥胖组>正常组(P值均<0.05)。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分位点下SBP均与BMI、WC、WHtR呈正相关(P值均<0.001);低DBP(P5)总人群、男生、女生的BMI、WC、WHtR的变化,低DBP(P...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宝鸡地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宝鸡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预防接种的3 586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获得学龄前儿童的母乳喂养情况,测量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风险的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分别为12.5%和9.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母乳喂养≥12个月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是未经母乳喂养的学龄前儿童的0.58倍。结论 较长时间的母乳喂养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应提倡长时间的母乳喂养,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亲孕产期和儿童0~12月龄生长发育相关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别月龄别体重指数(BMI)为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儿童3 018人,其中男童1 566人(51.89%),女童1 452人(48.11%)。6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80%(326/3018)、3.48%(105/3 018),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11%(305/3 018)、 2.85%(86/3 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前BMI≥25 kg/m2(OR=1.297)、妊娠期糖尿病(OR=1.215)、剖宫产(OR=1.617)、巨大儿(OR=1.154)、6月龄内非纯母乳喂养(OR=1.586)及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OR=1.845)是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管理孕前体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及巨大儿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避免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对预防婴幼儿超重肥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平  周甜 《中国校医》2020,34(5):33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其中饮食相关因素,提供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所属于幼儿园随机抽取5所3~6岁儿童2 034名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体格测量。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8%,进食膨化食品次数多(χ2=9.200,P<0.05)、喜欢看食品广告(χ2=13.069,P<0.05),尤其膨化食品和甜饮料广告(P<0.05)、临睡前进食主食和零食、食欲好、吃饭时间短、边看电视边吃零食(P均<0.05)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可有效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主要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2015年5月选取3 所幼儿园4岁学龄前儿童452名开展健康问卷调查,并实施健康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超重/肥胖1年后检出率(14.16%)呈减少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观察组1年后超重/肥胖检出率(16.37%)呈显著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5)。调查显示母亲超重/肥胖、摄入肉类占比超30%、食量超标、进食速度过快,运动不足等是导致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干预后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BMI增长趋势均放缓(t=2.30和2.27,P均<0.05),超重/肥胖儿童生长曲线趋于正常。结论 引发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控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展程度,干预效果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花都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检出率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10月应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广州花都10所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收集3 373名2~6岁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和父母情况等基本信息,计算肥胖检出率,并对肥胖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肥胖及超重的检出率分别为3.0%和8.7%;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有:高出生体重、非母乳喂养、进食速度快、吃饭时看电视或边吃边玩、加餐次数多、祖辈鼓励儿童多吃、祖辈经常用食物奖励儿童、外面吃饭次数多、父母年龄、父母体质量指数高、出生时有异常情况、母亲孕晚期食欲好、家长不重视儿童的体检记录。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为睡眠时间长。结论 儿童肥胖更多的与生活方式相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防止肥胖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现状,为进一步筛查学龄儿童超重、预防学龄儿童肥胖提供方向。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0月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1 738名学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与问卷调查,分别采用国内外不同BMI、腰围和腰高比标准对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 仅使用BMI标准进行超重肥胖评价会遗漏有中心性肥胖风险的儿童,漏查率为7.6%~16.2%;而仅使用中心性肥胖判定标准,也会漏查2.8%~10.9%的全身性肥胖学龄儿童。上海市浦东新区郊区中心镇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最高(28.6%~39.4%)。男童全身性超重肥胖率为26.2%~35.5%,明显高于女童的18.1%~26.4%,但女童腰围高于正常值的人数(254/766)与男童(316/946)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P>0.05),应引起关注。此外,一、二年级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明显低于三年级(P<0.05)。 结论 应同时使用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标准对学龄儿童进行筛查,尽早预防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现状,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2015年9-11月对浦东新区609名中小学开展询问调查、体格检查及生物样品采集。结果 浦东新区学龄儿童总体超重率为13.96%,肥胖率为11.28%,男生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P<0.05);总体高血压检出率为21.84%;总体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为0.66%,糖尿病检出率为0.16%,空腹血糖的平均值为(5.0±0.5)mmol/L;总体血脂异常检出率5.25%,其中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率分别为3.12%、2.46%、0.16%、2.63%。结论 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须引起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7年上海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 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进行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和9.2%,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6~7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其余年龄组(P<0.05),而超重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高于女童,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超重及非超重肥胖儿童(P<0.001),而高血压检出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肥胖和高血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的分布,分析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3个社区的5 927位居民进行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等指标的测量.结果 社区人群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34.9%、11.1%、43.7%和22.2%,其中男性分别为37.1%、10.9%、45.4%和22.4%,女性分别为33.1%、11.2%、42.3%和22.0%.社区人群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超重与肥胖、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控制年龄和性别后,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OR)分别为1.142(1.109,1.176)和1.014(1.003,1.025).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6.
上海1 320名儿童肥胖流行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上海部分地区儿童肥胖流行现状, 研究人口学特征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普陀区、浦东新区3个区的10所幼儿园共计儿童1 320名。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儿童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和父母的情况等。 被调查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来源于当年的“六一”体检资料, 使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学特征与肥胖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调查到的1 320名儿童中,肥胖及超重儿童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0.5%和14.0%;在不控制其他变量时,户籍、父母亲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与儿童肥胖有关,在考虑其它变量的影响后,父亲BMI、母亲BMI、家庭结构3个因素与儿童肥胖有关。 【结论】 儿童肥胖和超重的检出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父母BMI高的和核心家庭是上海儿童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体成分体脂百分比(BFP)与体重指数(BMI)筛查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一致性,探讨体成分对学龄儿童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筛查效能。方法 以2020年3—9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门诊就诊的7~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体成分,评价BFP与BMI筛查儿童超重肥胖的一致性,采用ROC曲线分析体成分指标判断血脂异常、NAFL的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各最佳截断值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结果 BMI判断为正常的儿童中有20.11%的儿童被BFP判断为超重肥胖,BFP判断为正常的儿童中有4.98%的儿童被BMI判断为超重肥胖,Kappa值为0.867;体脂肪量(BF)筛查血脂异常的AUC为0.659(P<0.05),最佳截断值为9.85 kg时,灵敏度为0.767,特异度为0.521;内脏脂肪面积(VFA)筛查NAFL的AUC为0.851(P<0.05),最佳截断值为86.50 cm2时,灵敏度为0.781,特异度为0.778。结论 体成分BFP与BMI筛查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有高度一致性;体成分对学龄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筛查效能,对血脂异常的筛查效能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