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佛山市顺德区2009年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总结先进经验,为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顺德区各接种医院麻疹强化免疫报表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比较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顺德区麻疹发病状况.结果 本次麻疹强化免疫共计接种8月龄-14岁目标儿童372512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全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下降.结论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HPV18 L1-E6、E7嵌合基因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效应。方法:将实验动物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9组,按不同免疫方式(肌肉接种或鼻内滴注)分别给予不同的重组质粒(pVAX1-L1-E6M3或pVAX1-L1-E7M3)和免疫佐剂(pLXHDmB7-2或LTB)。用免疫原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取眼球后血进行ELISA抗体检测。末次免疫后进行小鼠足垫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试验。断足进行小鼠足垫HE染色。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脾细胞增殖试验,并进行CD4^ /CD8^ T细胞中IFN-γ^ 或IL-4^ 细胞的FACS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均获得明显的免疫效果。实验组免疫后血清抗体4值均高于相应组别免疫前;肌肉注射组每次免疫后抗体水平较前次明显升高。实验组小鼠注射VLP抗原的左后足垫局部有红肿硬结,镜下观察可见大量单核细胞侵润。肌肉接种组的DTH反应强度、脾细胞增碹刺激指数(SI)和CD8^ IFN-γ^ 细胞数均高于鼻内滴注组;而鼻内滴注组CD4^ IL-4^ 细胞数高于单纯质粒肌肉接种组;加入pLXHDmB7-2的联合免疫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单纯质粒组。结论-证实了重组pVAX1-HPV18L1/E6、E7嵌和基因DNA疫苗能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同时,证实B7-2分子能显著提高该质粒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效果.  相似文献   

3.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爆发流行.为保护儿童健康,05年我国政府和所有西太平洋区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承诺2010年消除麻疹,为此陕西省政府决定在2010年8月20日-30日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做好我机关幼儿园儿童预防免疫工作,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对我机关幼儿园(26个月-5岁)的216例需要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儿童采取了预防接种,达到强化接种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吉林省流行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别和基因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方法对2001-2006年分离的38株麻疹病毒进行基因分型;选择麻疹病毒代表株RT-PCR扩增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对比野毒和疫苗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并构建N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 经RT-PCR-RFLP基因定型,38株麻疹病毒分离珠均为H1基因型;对其中的29株进一步进行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的序列测定和分析证实均为H1基因型的H1a亚型.吉林分离株与我国麻疹疫苗S191株450个核苷酸同源性为88.0%~89.4%,所提示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1.8%~92.7%;吉林省内分离株核苷酸平均变异小于1.4%.结论 H1a基因亚型为吉林省近年来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绝对优势基因亚型.不同年份存在相同麻疹病毒的持续循环传播,同一年份也存有H1a亚型内不同病毒的共循环;与其他省之间存在相同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7年5月~2008年5月诊断的120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3~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0.0%(72/120).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43.3%(52/120).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20例(16.7%),无MV免疫史者65例(54.2%),MV免疫史不详者35例(29.1%).结论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尤其要提高接种的及时率和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实施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效果,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对策。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2009年白云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人群362454人,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大于95%;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锐减;零剂次免疫儿童主要分布在流动儿童。结论白云区2009年在强化活动后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但如流动儿童较多地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加强,还需要考虑1~2年后在该地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后续强化免疫活动,以达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广州市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利用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网络系统数据,对比分析2009年与2008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效果。结果广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接种率在95%以上;强化免疫后,2009年麻疹病例数较2008年下降80.92%,全年未出现发病高峰;2008年、2009年8月龄至14周岁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病例构成比分别为51.58%、41.48%,2009年目标人群病例构成比低于2008年(P〈0.05);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病例数较多。结论广州市2009年的初始强化免疫对麻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续强化免疫的开展及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根据《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卫生部决定于2010年9月在全国范围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为指导各地做好强化免疫活动,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2010年全  相似文献   

9.
麻疹是目前造成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导致大面积范围的传播蔓延.控制和消除麻疹最经济、可行、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麻疹疫苗.我国多年来通过实施免疫规划让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的麻疹疫苗及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使得全国麻疹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但由于局部地区及偏远山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空白,加上流动人口免疫覆盖率不高,从而导致局部地区不时出现麻疹疫情爆发的情况,为此做好综合预防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本文拟从我国近几年麻疹的流行特征以及目前的防治策略着手进行分析,为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雅安市2007~2009年麻疹的流行特点,为麻疹病的科研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结果 2007~2009全市共确诊麻疹病例48例,病例主要集中于0~10岁的低龄组年龄儿童,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春季.结论 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宣传,尤其注重重点人群的接种质量.提示:关注重点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做好春季传染病的防治,有效防治疾病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流行,提高重点人群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双价痢疾工程疫苗经粘膜免疫动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粘膜免疫途径对2株痢疾工程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FSM-2117或FS-5416以4×107CFU/只分别经滴鼻、灌胃和小肠内免疫小鼠,3次免疫后7?d分离小鼠脾、派伊尔结(PP)、肠系膜中心淋巴结(MLN)、小肠淋巴细胞固有层(LPL)、鼻通道(NP)及NALT淋巴细胞,用BA-ELISASPOT法检测其特异性抗FSM-2117或FS-5416全菌抗原的IgA、IgG-ASC(抗体分泌细胞)数量.结果2株疫苗经鼻内免疫都诱发了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以及代表系统免疫反应的脾淋巴细胞全菌抗原特异性IgA、IgG-ASC的显著增加(P<0.05和0.01).小肠内免疫后,可有效诱发肠粘膜局部以及脾淋巴细胞全菌抗原特异性IgA、IgG-ASC的显著增加(P<0.01),但不能刺激鼻粘膜局部淋巴细胞的特异性ASC反应.结论2株疫苗经鼻粘膜免疫均可诱导NALT和GALT及系统免疫反应的发生,是一个可行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国内现在使用的Shanghai-191(S-191)疫苗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针对国内已经分离出的毒株,分析它们与疫苗株的核酸序列差异以及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分段扩增S-191疫苗株的全基因并测序,从GenBank中获得全球24条麻疹全基因序列和211株中国各省分离到的麻疹流行株以及WHO各基因型参考株的N基因C端456个核苷酸序列,计算麻疹序列13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突变率,分析病毒株和疫苗株基因型和遗传距离,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结果 获得S-191疫苗株的全基因序列并递交GenBank收录,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部分流行株为H1基因型.各省流行株与S-191相比遗传距离为6.7%~8.2%.突变率分析显爪非编码区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编码区,编码区中N基因的突变率最大.结论 本研究表明,中国大陆的麻疹病毒流行株以H1基因型为主,不存在明显的地域流行差异,在时间上也没有明显的突变积累特征.S-191疫苗株与近年来的麻疹流行株在遗传距离上差异较大,其保护作用需做进一步追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获得2015-2016年度中国流行的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疫苗候选株,制备流感病毒重配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经典重配的方法,将H1N1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株与H3N2亚型的鸡胚高产重配母本株(X-157株)在鸡胚上进行混合培养.用H3亚型的HA蛋白抗血清和X-157株全病毒抗血清对混合培养病毒进行阴性筛选.阴性筛选后HA滴度较高的病毒用Real-Time PCR法对表面蛋白基因型进行鉴定.对表面蛋白基因型正确的毒株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法鉴定其内部基因组成.进一步对HA和NA基因进行Sanger法测序,并用表面基因无氨基酸位点突变的毒株免疫雪貂,进行双向血凝抑制(Two-way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HI)试验.结果 Real-Time PCR筛选出5株表面蛋白基因型正确的毒株.经内部基因鉴定其中4株为6+2组成,1株为5+3组成.5株重配株的HA和NA基因均未发生氨基酸位点突变.5株重配株HA滴度均维持在1 024以上.最终选取的12号重配株免疫原性良好,HI滴度达5 120,双向HI试验均通过.重配后疫苗株在鸡胚上的产量是重配前野毒株的64倍.结论 成功制备了2015-2016年度中国流行的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疫苗株,为疫苗贮备和疾病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掌握淮阳县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的真实情况,更好的落实<河南省免疫规划主要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对淮阳县免疫规划工作的监测和评价,为制订相应的免疫规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年12月淮阳县CDC组织专业人员16名分4组,每组4~5个乡(镇),对辖区内19个乡(镇),38个行政村的1900名儿童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在760名满1周岁儿童基础免疫统计分析中,建卡率98.03%,建证率97.76%,证卡接种符合率91.18%,五苗全程覆盖率80.92%.在1140名4岁和7岁组加强免疫中,麻疹疫苗接种率98.59%,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 72.28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 93.68 %,白破二联接种率69.29%,详细见表1、表2.结论 基础免疫覆盖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较前几年有下滑的趋势,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接种率较高是与大面积强化普种有关,流动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九龙坡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办公软件Excel2003对九龙坡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九龙坡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0.59/10万。发病地区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为1.30:发病以0-6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6.36%,无免疫史病例占67.83%。结论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麻疹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以后应减少〈8个月婴儿的暴露机会,加强≥8个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和有效接种,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宿州市2005-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措施。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麻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宿州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5.18/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以小年龄组发病为主,5岁以下的小年龄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1岁组儿童发病上升明显。对184例8月龄至5岁的麻疹病例进行麻疹疫苗(MV)免疫接种史情况分析,0剂次者占39.13%,1剂次者占35.33%,接种剂次不详者占22.28%。结论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M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等是宿州市实现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文摘     
1996~ 1 999年美国局部地区麻疹监督资料的研究〔英〕/ Bradley S Hersh…∥ TheL ancet.-2 0 0 0 ,.-3 5531994年 ,美国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卫生大臣设立了从西部开始 2 0 0 0年前消灭麻疹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 ,泛美卫生组织 (PAHO)制定了加强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的对策。泛美卫生组织制定的根除麻疹的免疫接种计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立即开展预防接种麻疹疫苗的活动 ,保证大量的预防注射工作持续进行 ,定期跟踪预防注射疫苗后的效果。在监测消灭麻疹的过程中 ,加强了对麻疹的监督工作 ,包括可疑麻疹病历的实验室研究。在各个相应的年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麻疹、风疹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辖区内2007-2010年的麻疹、风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辖区内2007-2010年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5.61/10万;风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麻疹病例多集中在婴幼儿及中青年人群;风疹病例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且麻疹、风疹的病例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要达到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发病率的目标,应继续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严密监测,预防暴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探讨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白云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65.60/10万,2007年为64.28/10万。在两年所有病例中,发病率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组为主,其中0-9岁组占71.11%;发病地域广泛散发,以春夏季高发;57.2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23.86%的报告免疫史不详。结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不高是造成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儿童2针次MV常规免疫率,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测定麻疹病毒疫苗株长-47(CC-47)的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并和其他麻疹病毒比较,为利用疫苗株病毒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用RT-PCR分段扩增并克隆麻病毒CC-47株基因组全序列,用基因特异引物测定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CC-47疫苗株非编码区在基因级上为7个不连续的片段,总计1791个核苷酸。与其他野毒株及Edmonston衍生5株疫苗株非编码区序列比较发现,CC-47疫苗株具有Edmonston凤苗株系列相同的4个特殊性的核苷酸替代位点,分别位于基因组3′末端第26位(U→A)、42位(U→G)和M/F基因间隔区FmRNA5′非翻译区的4978位(A→G)、5349位(A→G),这些位点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病毒mRNA的合成、加工和翻译次效率以及基因组的复制和包装。结论 不同基因型麻疹病毒具有同样的位点改变可能与病毒在半许可细胞中适应或减毒有关,多区域的核苷酸改变参与病毒的减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