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双侧同名肌超常量后徙术在水平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术的治疗效果,寻求斜视手术最佳方案。方法将119例分成两组,双侧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治疗组63例,常规手术治疗5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3月眼球正位率93%,7%欠矫,无一过矫。对照组正位率85%,P<0.05。两组均未发生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同名肌超常规量后徙术矫正效果好且具有快捷、易掌握、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徒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大角度外斜视行超常量徒后外直肌(8~14mm)。结果术后 1周眼位基本正位(正位或≤5°)者32例(76%),术后随访8~16月中,眼球运动正常者34例(81%)。结论外直肌超常量 后徒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手术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50△ )患者45例,根据手术量不同分两组,单眼超常量(内直肌缩短≥6mm、外直肌后退≥8mm)手术组(A组,23例),常量(内直肌缩短<6mm、外直肌后退<8mm)手术组(B组,22例),观察术前及术后斜视度、手术量、眼球活动度,手术并发症。眼位≤ ±10△为治疗成功。结果 两组术前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A组82.61%、B组90.91%,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手术率A组100.00%、B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所有患者在眼前位眼球活动自如,向外侧极限眼位注视均存在外展不足现象。B组眼前位和极限眼位均无眼球活动障碍。结论 对于视力极差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可考虑进行单眼内外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缺点是术后眼球外展不足。  相似文献   

4.
改良直肌线状折叠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临床眼科杂志》2000,8(2):113-114
目的 介绍改良直肌线状折叠术。方法 对42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施行改良线状折叠术,并以常规手术用对照。对两组术后效果作比较。结果 29例外斜视术后正位比例为75.9%,13例内斜视术后正位比例92.3%,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改良直肌线状折叠术操作简便,能够精确计算手术量,可以作为截除缩短术式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斜肌不同手术方式对垂直眼位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和对照程度不同的双眼上斜肌麻痹患者86例,不同手术组和相同手术组(对照组)各43例。第一组:对伴有双眼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对上斜肌麻痹较重的一眼采用下斜肌后徙移位手术,对较轻的眼别施行下斜肌断腱手术;第二组:对两眼均施行下斜肌断腱手术。主要指标:垂直眼位正位率。结果垂直眼位正位率采用不同术式组为86%,采用相同术式组为56%。两者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程度的上斜肌麻痹施行不同手术的术后效果,优于施行同一的下斜肌断键手术的效果,使不定量的下斜肌手术效果趋向于定量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行外直肌悬吊后徙术与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的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两组病例共42例,手术前后均采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眼位。一组实施外直肌悬吊后徙术,另一组则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结果两组术前斜视角大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眼位:外直肌悬吊后徙组≤±10~Δ18例,正位率85.71%;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组≤±10~Δ19例,正位率90.48%,两组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正大角度外斜视,既可以达到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的效果,又降低了巩膜意外损伤的危险,具有合理、实用、安全、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条外直肌后徒治疗小角度外斜视的效果。方法:25例斜角15-20^△外斜视病人,施行单条外直肌后徒10-12mm,平均手术量11mm,手术平均年龄8岁,术前平均斜视角18^△,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结果:术后6周眼位:正位或残留小角度外斜≤4^△,平均矫正斜角16^△,术后6个月后10例正位,9例-4^△--8^△外斜视,6例外隐斜。结论:单条外直肌大量后徒治疗15-20^△外斜视是有效的,具有安全、简便及全麻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87例共同性斜视手术进行了随访观察,井对手术效果作了评定.随访时间1~4年。在481伽共同性斜视中,有108例斜视度在30—60度之间,其中内斜43例,外斜视65例。采用超常规量手术矫治。对结膜切口采用角膜缘梯形切口,眼外肌手术量的估计,采用缩短加徙前联合术式及超常规外直肌徒后等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喉罩全麻下术中唤醒用于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全麻下行斜视矫正手术169例,随机分为术中唤醒组和无术中唤醒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喉罩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唤醒组术中缝合固定肌肉时先打活结,保留缝线,唤醒后检查眼位,若为正位,结束手术;若为欠矫或过矫则再次麻醉,调整手术量,直至眼位正位.无术中唤醒组(对照组),按照术前设计的手术方案进行常规手术.结果 两组比较,术中唤醒组87例中,84例(96.55%)唤醒后能安静合作,3例(3.45%)唤醒后不能配合检查放弃调整.无唤醒组82例麻醉及手术顺利.术后1周,唤醒组正位率为98.85%,无唤醒组正位率为91.46%,两组间比较x2=5.108,P=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唤醒组正位率为95.4%,无唤醒组正位率为85.37%,两组间比较x2 =4.961,P =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麻术中唤醒用于斜视矫正手术安全有效,术中唤醒时患者对喉罩耐受性好,眼位调整顺利,可以提高斜视手术的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将7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设计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组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眼位总体正位率82.89%,A组为69.23%B组为90%,P〈0.05。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和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截除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恢复均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角度外斜视安全、有效、简便的手术方法,观察手术效果。方法39例外斜视病例按照斜视度大小分为A、B、C三组,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以及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三种术式,术后1月测量原在位斜视度。结果A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中三种术式正位率有显著性差异,C组选用的二种术式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外直肌常量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在眼位正位率上更具有稳定性。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于一定度数内的大角度外斜视有效。随着外斜视度数的增大,可采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合并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12.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494例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术后随访近期(1周)正位率(±5°)为81.78%;远期(≥6周)为81.14%。双眼视功能恢复率是近期45.48%,远期39.63%。以术后正位的404例计算手术量,平均每毫米矫正2.01°。讨论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手术量、评价标准和远期的界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眼位/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40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率为70%;B组40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率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级、II级功能的恢复率虽高于A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III级功能的恢复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优于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内直肌超常量后徙与继发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 对2003~2009年住院的43例内斜术后继发外斜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观察常规量内直肌后徙(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和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与眼球运动和继发性外斜视的关系.结果 13例眼球内转受限,其中发现内直肌常规量后徙33例中只有3例眼球内转受限,超常量内直肌后徙的10例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经x2检验,P<0.05;对10例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的患者6例行内直肌前徙,术后眼球运动无受限,眼位正位;而经同等手术量内直肌缩短的4例患者中只有1例术后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但术后眼位正位.另外3例患者术后眼球运动仍明显受限,残留外斜视.39例术中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35例(89.7%)术后正位,4例内直肌附着点距角膜缘的距离>11.5mm,术后只有1例(25%)正位.结论 (1)内直肌超常量后徙可造成术后眼球运动受限,从而导致继发性外斜视.(2)单纯内直肌缩短术后斜视度不稳定,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徙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限制性斜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Ai L  Liu Y  Yang D  Li D  Zha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66-46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致限制性斜视的适应证,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牵拉作用最强眼外肌后徒术或断腱,矫治11例TAO致限制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检查患者的眼位,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术前有复视症状;10例行眼外肌后徒术,1例行眼外肌断腱术。术后治愈4例,明显改善4例,有所改善3例;2例患者恢复三级立体视功能。结论 手术治疗TAO致限制性斜视,可达到功能性治疗和美容的效果;复视是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手术应以解除限制因素为主,采用纤维化眼外肌后徒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并分析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至2011年14例眼球后退综合征合并斜视患者的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9例患者为Duane征Ⅰ型合并内斜视,5例患者为Ⅱ型合并外斜视。内转时同时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者10例,有明显代偿头位者4例。根据斜视类型,斜视度数以及内转时是否伴有眼球上/下转现象选择内外直肌后徙或加下斜肌减弱术。以术后斜视度≤±10△为正位。结果 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斜视度≤±10△,占总数86%。所有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及睑裂变小体征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眼球的上/下转现象消失,4例改善。4例有明显代偿头位患者术后头位消失。结论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法与常规斜视手术不同,其斜视度与手术量无明显对应关系,原则上不主张在患眼行加强术,当眼球内转时伴有明显上转或下转现象时可行内外直肌同时后徙术,必要时可考虑下斜肌手术。术前牵拉试验及术中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安全性及长期疗效。方法:回顾68例大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遮盖24h后最大手术量设计,双眼外直肌后徙10~14mm包括放松缝线2~4mm。所有患者行详细相关检查。术后随访24mo到3a,分析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wk:41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14例轻度过矫。13例明显过矫,其中1例需要再手术。术后3mo,56例正位,斜视角为 8△~-8△;有6例轻度过矫,6例轻度欠矫;术后2~3a,56例正位,斜视度为 8△~-8△,有8例轻度欠矫。4例明显欠矫。眼球运动正常。结论: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缝线松弛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长期手术效果稳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外斜视手术联合或不联合下斜肌减弱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按照常规外斜视手术量住院行外斜视矫正手术的连续性病例179例,根据其外斜视矫正手术是否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分为联合下斜肌减弱术组(A组,48例)和不联合下斜肌减弱术组(B组,131例),比较2组术后近期(1~3 d)及远期(≥6个月)随访时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及欠矫率。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近期随访A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分别为73%、23%和4%,B组分别为72%、21%和6%(χ2=0.276,P>0.05);术后远期随访A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分别为62%、6%和31%,B组分别为69%、5%和26%(χ2=0.807,P>0.05),2组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手术疗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童外斜视矫正手术中,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对外斜视的矫正效果可能无影响,可按术前水平斜视度设计手术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常规斜视手术操作程序,对13例外斜视患者行双外直肌后徙9~14mm。结果 术后半年眼球正位者12例,欠矫1例,总有效率92%;眼球运动正常者11例,外转轻度受限2例,无复视。结论 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双眼外直肌后徙(A组)和单眼一退一截(B组)手术治疗的49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组26例,B组2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者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3.8±9.4)月,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Δ为正位.结果 A组眼位正位率为53.8%,B组眼位正位率为82.6%,A、B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 P=0.032),B组眼位正位率高于A组.结论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应首选单眼一退一截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