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探讨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个月内宫腔镜确诊子宫内膜息肉发生2次或2次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后同时放置曼月乐环1枚;对照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优思明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术后每3个月复查阴道B超,术后1年常规宫腔镜检查,进而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0%(1/20)、25.0%(5/20);此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放置前后月经量及内膜厚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息肉电切术治疗,同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可有效地防止患者复发,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短效避孕药和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预防子宫内膜息肉(EP)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观察宫腔镜下EP切除术后(对照组,40例)及术后放置LNG-IUS(LNG-IUS组,42例),或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避孕药组,44例)患者息肉复发等情况。结果:术后18个月随访,复发率LNG-IUS组为0(0/42),避孕药组为2.3%(1/44),对照组为17.5%(7/40),LNG-IUS组与避孕药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7,P0.05),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04,P0.05;χ2=5.64,P0.05);子宫内膜LNG-IUS组最薄,与避孕药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83,P0.05;q=16.39,P0.05)。LNG-IUS组与避孕药组的月经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42,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χ2=7.28,P0.05;χ2=4.63,P0.05);避孕药组有6例(86.4%)未坚持服药,LNG-IUS组无因症取出病例,两组依从性有统计学差异(χ2=6.16,P0.05)。结论:宫腔镜术后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或宫腔放置LNG-IUS均可预防术后EP复发且疗效相当,放置LNG-IUS对子宫内膜有更强的抑制作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EP)宫腔镜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和口服地屈孕酮2种不同孕激素治疗对预防EP复发的效果。方法:观察156例在宫腔镜下EP刮除或电切术后患者,分为曼月乐组、口服地屈孕酮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术后3、6、12、24个月随访,观察各组术后EP复发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曼月乐组2年内复发率为0%,口服孕激素组6.5%,对照组27.5%,曼月乐组与地屈孕酮组EP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曼月乐组及口服地屈孕酮组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症状明显好转,术后复查子宫内膜变薄,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EP刮除或电切后宫腔内放置曼月乐或口服地屈孕酮是防止EP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后口服避孕药和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对预防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选择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患者174例,由患者知情并选择术后处理方式.51例在术后1个月开始服用避孕药12个月(避孕药组),60例在术后1个月于宫腔内放置曼月乐(曼月乐组),63例不进行任何预防复发处理(对照组).术后随访3,6,12个月,并比较三组复发率、月经量、血红蛋白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避孕药组复发率为3.9%(2/51),曼月乐组为3.3%(2/60),对照组为19.0%(12/63),对照组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明显高于避孕药组和曼月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月经量少的构成比明显低于避孕药组和曼月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照组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避孕药组和曼月乐组[(124.55 ±9.33) g/L比(133.71±11.03),(135.89±6.88)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曼月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11/60),明显少于避孕药组的35.3%(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腔镜术后可以用口服避孕药或于宫腔内放置曼月乐来降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曼月乐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治疗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辅助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后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4月该院经宫腔镜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采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和对照组(71例,采用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月经后半周期常规口服黄体酮治疗10 d)。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子宫内膜厚度、ER、PR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比对照组薄,息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子宫内膜ER、PR水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对照组ER、PR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生殖激素水平无变化(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辅助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可能通过调节ER、PR的表达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E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治疗的68例EP患者,采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 TCRP)一次性去除EP,术后按患者的意愿分组,对照组:35例,单纯行TCRP术,术后无任何其它治疗;观察组:33例,行TCRP治疗后宫内放置曼月乐( LNG-IUS)。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6、12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并随访术后24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逐渐变薄,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同期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2.445、2.732,均P<0.05);术后24个月观察组有2例复发,占6.06%,对照组8例复发,占2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6,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联合曼月乐可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并明显降低EP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方案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电切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于该院行宫腔镜电切术的14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息肉复发预防策略分为对照组(术后未进行预防处理,31例)、优思明组(术后口服优思明,35例)、妈富隆组(术后口服妈富隆,40例)、曼月乐组(术后宫腔放置曼月乐,41例),各组均至少完成术后24个月随访调查,记录术后不同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的变化,术前以及术后24个月取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测定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表达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24个月子宫息肉复发率。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各组术前(P0.05),曼月乐组、优思明组、妈富隆组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曼月乐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又低于优思明组与妈富隆组(P0.05);随访24个月,优思明组、妈富隆组及曼月乐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仅曼月乐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各组月经量均降低(P0.05),优思明组、妈富隆组及曼月乐组月经量较对照组低(P0.05),曼月乐组又低于优思明组、妈富隆组(P0.05);术后24个月,各组ER、PR及Ki-67免疫组化定量积分下降(P0.05),优思明组、妈富隆组及曼月乐组低于对照组(P0.05),曼月乐组又低于优思明组、妈富隆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曼月乐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电切术后复发价值优于口服优思明及妈富隆,可抑制内膜增厚,减少月经量,降低ER、PR、Ki-67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采用宫腔镜手术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并术后口服孕激素10d,对照组(53例)仅行宫腔镜手术。观察两组术后月经量、月经期、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月经期、子宫内膜厚度均减少(P0.05)、血红蛋白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月经量、月经期均短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月经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复发率(1.9%、3.8%)低于对照组(3.8%、16.9%)(均P0.05)。两组治疗后妊娠率未见差异(64.7%、65.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8%)与对照组(0.0%)对比未见差异(P=0.153)。结论:孕激素联合宫腔镜手术可显著改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月经,降低子宫内膜厚度、抑制复发,且不增加并发症风险,效果优于单独宫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预防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宫腔镜电切术后,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6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87例予米非司酮10mg/d,连服3个月;对照组81例未服米非司酮。术后每个月记录月经量、血红蛋白浓度、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息肉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和治疗后比较,月经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加。组间比较,两组月经量、血红蛋白浓度、子宫内膜厚度、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术后6、12、24个月比较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术后服用米非司酮,能够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周锐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77-1678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分析120例患者经官腔镜下切除及术后放置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官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于术后7-10d放置曼月乐。所有患者随访满2年,患者月经模式改变,月经过多者月经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手术前与手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病例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宫腔镜下切除及术后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肯定,可抑制子宫内膜增长,随访无复发病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PAC)服务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611例计划行人工流产终止早孕妇女,其中304例妇女接受传统人工流产服务(对照组),307例妇女在接受人工流产服务同时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组)。术后随访半年。随访内容为2组对术后避孕方法的可接受性、续用率以及重复流产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尤其是术前避孕咨询)后,35.50%流产女性选择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而对照组仅有1例(0.33%)选择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干预组对即刻宫内节育器放置的接受性大于对照组(χ2=125.695,P=0.000)。354例流产女性在术后6个月中接受了随访(干预组173例,对照组181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续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0% vs. 100.0%,χ2=0.000,P=1.000);干预组对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的接受性大于对照组(19.08% vs. 8.84%, χ2=6.936,P=0.008),但续用率则低于对照组(24.24% vs. 87.5%, χ2=14.966,P=0.000)。对照组对避孕套的接受性高于干预组(73.48%vs. 37.57%, χ2=44.828,P=0.000),但2组的避孕套续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1)。2组发生的重复流产均与使用避孕套相关的避孕失败有关,重复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4,P=0.453)。干预组发生1例术后即刻放置的宫内节育器脱落。结论:人工流产术前咨询可促进妇女术后即刻放置宫内节育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流产后关爱(PAC)服务对未婚人工流产女性心理和术后即时避孕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前瞻、对照、单盲方法,将120例进行初次无痛人工流产的未婚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流产服务模式,观察组接受PAC服务模式。评估术后即时避孕的使用情况,并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2组不同服务模式下行人工流产术前后患者焦虑程度的差异。结果:手术前,对照组SAS评分为(47.8±8.3)分,观察组为(47.6±8.2)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 h,对照组SAS评分为(45.6±6.1)分,观察组为(28.2±4.7)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01,P=0.000)。对照组流产后立即落实避孕措施的比例为11.67%,观察组为78.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流产后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初次人工流产未婚女性的负性心理,同时对有效、即时落实避孕措施,改善女性生殖健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育镜[经阴道注水腹腔镜(trasvaginal hydrolaparoscopy,THL)联合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在输卵管性不孕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经生育镜或仅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共232例,其中采用生育镜检查者126例(生育镜组),采用单独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者106例(对照组)。观察指标:①2组患者输卵管复通率。②生育镜组THL术前未诊断而术中发现的可能影响生育力的盆腔因素。③2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④2组患者术后随访3,6,9个月的累积妊娠率。结果:①生育镜组和对照组输卵管复通率分别为83.8%(140/167)和 85.9%(110/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2)。②生育镜组THL对盆腔粘连检出率为31.7%(40/126),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检出率为5.6%(7/126),输卵管系膜囊肿检出率为18.3%(23/126),副输卵管检出率为5.6%(7/126)。③生育镜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8%和0%。④生育镜组3,6,9个月的累积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生育镜实现了宫腔镜和THL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互补,可作为不孕症门诊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一线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情况。方法:对144例根据鹿特丹标准诊断的PCOS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月经正常的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COS患者0,30,60,180 min的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血糖和血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显著增高(P<0.05),此外血脂参数中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COS组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对糖耐量正常的PCOS组进行分组分析,发现肥胖组(BMI≥25 kg/m2)糖脂代谢能力仍低于非肥胖组(BMI<25 kg/m2):肥胖组0,60,120,180 min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HOMA-IR、HOMA-β及TG均高于非肥胖组(P<0.05)。结论:对糖耐量正常的PCOS患者建议应常规进行OGTT和IRT观察血糖和血胰岛素分泌情况,从而筛查出糖耐量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给予早期干预。对糖耐量正常的肥胖PCOS患者,应更加积极地检测并随访其胰岛素、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5~24岁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向该人群提供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6个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对1 113人校外未婚青年进行计算机辅助的自填匿名问卷调查。结果: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性异/同性间性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5)。异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7.14%的女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15~18岁组和19~24岁组男、女性首次性行为安全措施的使用率为66.67%和40.00%及58.82%和49.11%,男性报告使性伴怀孕和女性报告怀孕的比例接近(30.00%);19~24岁组性伴个数2名及以上男性报告率高于女性(P<0.01)。同性间性行为时,15~18岁组男、女性报告平均年龄仅14岁;19~24岁组15.79%的男性报告首次性行为属被迫发生,46.15%的男性和33.33%的女性报告有2名以上性伴。多因素分析显示,男、女性与异性发生性行为共同的危险因素为看黄色制品和年龄较大(OR男分别为3.51和3.81,OR女分别为6.41和3.58);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本人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8)、父母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37)和朋友持无所谓态度(OR=0.47)是男性的保护因素;与赞成婚前性行为相比,自己认为婚前性行为不好(OR=0.14)和不能接受(OR=0.06)、朋友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OR=0.16)和不清楚朋友态度(OR=0.21)是女性的保护因素,父母持无所谓态度是女性的危险因素(OR=12.56)。结论:校外未婚青年与异性/同性的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并与接触过黄色制品、个人及父母/同伴的开放态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中,移植第6天血清孕酮与FET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激素替代FET 26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依据移植第6天血清孕酮水平分组,A组(孕酮<20 μg/L),B组(20 μg/L≤孕酮<30 μg/L),C组(孕酮≥30 μg/L),比较各组临床特征、妊娠率及流产率的差异。同时根据FET临床结局分为D组:宫内活胎组,E组:妊娠结局不良组,F组:未妊娠组,比较各组移植第6天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C组妊娠率(50%)明显高于B组妊娠率(28.5%),B组妊娠率高于A组妊娠率(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流产率(60%)高于C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第6天血清孕酮水平D组和E组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激素替代FET周期中移植第6天血清孕酮水平对FET临床结局有一定的预测性,血清孕酮值越高妊娠结局越好,且流产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减少其复发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0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行宫腔镜定位息肉摘除术,B组36例行单纯宫腔镜电切术,C组36例行宫腔镜电切术加术后短期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观察各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三组术后3、6、12个月月经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组间同时间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月经量均小于A、B两组。复发率则A组最高,C组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最有效的方法,术后加用米非司酮可抑制子宫内膜的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炎消灌肠液对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5.0 g/kg)、盆炎消灌肠液高剂量组(10.0 g/kg)和盐酸川芎嗪组,每组6只。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建立家兔微循环障碍模型。应用FASCO-300全自动血流变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文氏管法检测红细胞压积,Wintrobe管法检测血沉,并计算其他各项血流变指标。结果: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川芎嗪组均能明显对抗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压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剂量组比低剂量组效果更显著(P<0.01)。盆炎消灌肠液低剂量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炎消灌肠液能明显改善家兔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