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伤寒论》阐述的扶正解表法,适用于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或受外邪侵袭之后,因失治、误治而致正气损,正气既虚不能鼓邪外出者。具体方法有:益气和营解表法、温肾扶阳解表法、温中扶脾解表法、温阳化饮解表法、化气行水解表法、和解益气解表法。  相似文献   

2.
《滇南本草》成书于五百多年以前,是现存比较完整的我国区域性本草专著,记载了云南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本文就其解表法的运用分析如下。解表法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为主,通过发汗解表作用,以解除表证的治法。体表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及时正确地运用解表法,能使表邪外解,防止病邪深入,保护人体正气,免受邪气伤害。《滇南本草》的运用有其特色。1辛温解表平和轻宣辛温解表法是以辛温解表的药物为主,发散风寒,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法。《滇南本草》常选用苏叶、防风、荆芥等平和轻宣之品,剂量轻,药味少,使微微汗…  相似文献   

3.
陈余健 《中医研究》2002,15(3):11-12
解表法是指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根据所用药物之功效及适应范围又细分为辛温、辛凉、扶正三种。然利尿解表法却鲜有人提及。其实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即有所论述。兹整理如下,并结合临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对解表法认识的发展探讨表证和解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解表法认识的发展探讨表证和解表法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关键词解表法,表证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对表证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个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这是伤寒学说和其后形成的温病学说的重要区别之一。直到近代以至现代,随着对表证和解表法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赛赛  李家立  袁晶  李平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78-1080
临床治疗胸痹,多采用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等方法,而对辛温解表法应用甚少。心脏与体表关系密切,风寒邪气客于肌表不去,日久由表入里,凝滞气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收引,故临床中寒凝心脉的共同特征主要有三:脉紧、胸闷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邪之来路即是邪之去路,胸痹既由风寒邪气由表入里所致,治疗当采用辛温解表法开宣腠理、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流通气机,并能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缓解心脉拘挛不畅的状态,血脉畅通,则胸痹心痛自止。本文重点揭示辛温解表法是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阐明开宣腠理、驱邪外出、温通血脉是辛温解表法治疗胸痹病的内在机理。并借鉴《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论述,探讨辛温解表法在胸痹病中的灵活运用,为临床胸痹的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6.
解表法乃汗法之一,常用于各种疾病的初起阶段,即"病邪在表汗之可也"的具体运用.笔者从事临床四十余载,常用解表法治疗外感诸疾,收效甚著,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下利一证,包括现代的泄泻和痢疾。用解表法治疗下利,首见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喻嘉言扩充其说,名之曰“逆流挽舟”。笔者认为,以解表法治疗下利,其适应证有二:一是表里同病,既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下利的里证,这时给于发汗解表,则表解利自止。另一方面是下利日久,失于表散,或过用寒凉,致使  相似文献   

8.
解表法一般用于外感疾病,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内经》提出“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就已经认识到邪从腠理而入的病理状态,而张仲景则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将这一治法进一步完善,为治疗“邪从腠理而入”的疾病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如果辨证运用于一些难治性疾病,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已有明示“外证未解,当先解表”,现试举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解表法治疗杂病的验案两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有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外证未解 ,当先解表”。所谓外证就是表证 ,其解表也称解外。同时论中还告诫学者 ,应解表而反用其他方法治之 ,会出现一系列的坏证、逆证 ,从而加剧病情 ,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伤寒论》对解表法的运用作如下探讨。1 解表法在太阳病篇中的详述所谓表与里 ,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地说 ,病在皮毛、肌腠 ,部位浅者 ,属表证 ;病在脏腑、骨髓 ,部位深者 ,属里证。《伤寒论》中所谓的表里 ,其义有三 :一是广义的表里。是指相对应的表里层次与证候而言。如六经中三阳为表 ,三阴为里 …  相似文献   

10.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初起治法,有必要追溯辛凉解表之古义以融会新知。通过分析古今外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可发现清代温病学家所言"辛凉解表"十分牵强,《内经》辛凉为运气之说,金元辛凉指辛温、寒凉并用,清代温病学家指轻清宣上之药为辛凉解表药,混淆药性以附会"首先犯肺"之说,刻意制造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瑕瑜互见。温病初起当随其病所清热,清上焦之药不当称"辛凉",辨明辛凉解表法可使我们不泥于温病学家一时之经验,灵活应对今日温病之时变。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三则验案说明广义解表法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作用。广义解表法秉承了历代先哲辨治瘾疹的大法,在实际运用中拓宽了解表法的运用范围,在实际临床中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一、肾炎使用解表法的理论根据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往往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化验可能有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变化)。本病初起先肿头面,来势骤急,或伴有恶寒发热,一身关节酸痛,咽喉红肿等症状。《内经》说:“面肿日风,足肿日水,风水相搏,面目悉肿”。《金匮》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  相似文献   

13.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有一条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外证未解,当先解表”。论中阐述各种表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剂,以及误表、失表的演变等,所涉条文几乎占全书397条的半数以上,可见仲景对解表法的重视。临床实践证明,有表证而不先解表,或不能如法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首,可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通肺卫以驱邪治病。表证是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病证,解表过程多伴有汗出,导致有解表法即汗法的认识。结合中医、西医对发汗的认识,汗法、解表法的历代医药文献记载和古今临床应用,阐明汗法在临床上既可治表,又可治里,解表法不止于发汗,解表过程可有汗出亦可无汗出,以期正确理解汗法、解表法的关系,推进两法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辛凉解表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大师叶、吴认为: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在肺,尚未化火,治当辛凉轻透,宣肺泄热,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体现了“在卫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原则,反对用苦寒药物;但当时就有一批医家反对这一观点,反倡苦寒药用于温病的初起,在学术界引起争鸣。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药和辛凉解表法的含义、笔者认为辛凉解表药,指性味多属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辛凉解表法是根据外感风热证所拟定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感风热初散,邪在卫分的表卫证。故辛凉解表法指导下的方剂,应理解为辛凉发散药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配伍组合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17.
<正> 解表法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治法之一,但是关于它的含义,目前国内学者的看法并不尽一致。笔者赞同俞根初的观点:“发表不单一汗法,凡发疹、发斑、发瘄、发痘,使邪从表而出者,皆谓之发表”。就是说解表法包括了汗法及可以驱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所有治法。所谓表证,就是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外感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流感及某些感染性疾患的初期阶段。由于解表法能够通过发汗、疏通肌表、开泄腠理、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临床中治疗感冒时,遇到气虚的病例,则用益气解表法;对气滞的病例,则用理气解表法;均收到满意的效果.兹将治验病例和实践体会介绍于下,供同道们参考.病例介绍[例1] 张××,女,53岁.病历号:128110.1963年4月22日初诊.患者恶寒发热,头痛,目眶牙龈疼痛,咽干不痛,思饮水,鼻塞流清涕,恶心,不咳嗽,不思食,身体疼痛,小溲  相似文献   

19.
辛凉解表法的历史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辛凉解表是温病学派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的基本方法 ,经临床实践证明有实效。然而 ,明清温病学说成熟之前 ,人们受广义伤寒学说的影响 ,普遍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即用经方麻黄汤、桂枝汤治疗广义伤寒的太阳表证。而以温热发汗的方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用之不当 ,则易变成坏病 ,形成弊端。所以 ,历代医家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逐渐认识了辛凉解表法治疗四时外感热病表证 ,既发展了外感热病学说 ,又丰富了外感热病表证的治疗方法。1 仲景之前无辛凉解表法《素问·热论》认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  相似文献   

20.
下利一证,为古之病名,包括现代的泄泻和痢疾。用解表法治疗下利,首见于《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喻嘉言扩充其说,名之曰“逆流挽舟”。笔者认为,用解表法治疗下利,其适应证有两方面:一是表里同病,即既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脉浮等表证,又有腹痛下利的里证,这时给予发汗解表,则表解利自止。另一方面是下利日久,失于表散,或过用寒凉,致外邪内陷,表现为下利不止,精神不振,面色(白光)白,皮肤干涩,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一派里虚证,这时应用“逆流挽舟”、扶正达邪、领邪出表的办法,每能奏效。试举例如下: 下利初起解表为先大凡下利初起,多兼有外感表证,治应先解其表,方用荆防敗毒散或葛根汤,每能收表解利止、邪从汗衰之效。曾治一余姓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