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的差别及其原因。②方法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收治的AMI患者符合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患者 1 98例 ,根据性别分成男性组 1 4 6例 ,女性组 52例。两组同时给予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③结果 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年龄男性较女性提前 (P <0 .0 1 ) ;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于女性(P <0 .0 5) ;两组住院病死率女性大于男性 (P <0 .0 5) ;AMI易患因素中 ,女性糖尿病、高血脂史显著高于男性 (P <0 .0 1 ) ,高血压史两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吸烟史男性大于女性 (P <0 .0 1 ) ;女性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和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组 (P <0 .0 1 )。④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AMI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 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的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共9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6例,女性组22例.两组均于3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2)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3)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大于女性(P>0.05);(4)AMI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因素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血脂及糖尿病高于男性(P<0.05);男性吸烟史显著高于女性(P<0.01);(5)女性组并发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 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并 2型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方法  2 5例合并 2型糖尿病和 4 0例无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病死率。 结果 糖尿病组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 (P <0 .0 5 ) ;病死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 (P <0 .0 5 )。 结论 合并 2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不如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性别差异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1999年 1月~ 2 0 0 3年9月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2 5例 ,按性别分为女性组 (84例 )和男性组 (2 4 1例 ) ;其中 172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组 ) ,15 3例进行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 ) ,记录住院期间所有死亡原因、非致死性再梗死及其复合终点事件以及 6个月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女性组的平均年龄为 (6 9.3± 10 .2 )岁 ,明显高于男性组的 (6 0 .7± 12 .6 )岁 (P <0 .0 1)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 (P <0 .0 5 )。对年龄作校正后 ,住院期间女性的死亡率与男性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他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均无显著性。静脉溶栓组中 ,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 (P <0 .0 5 ) ;PCI组中 ,男、女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尽管女性较男性高龄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高 ,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5.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正科 《右江医学》2004,32(3):203-204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冠脉再通、胸痛、严重并发症、出血副反应、住院病死率情况。结果 冠脉再通率静脉溶栓治疗组为 60 .7% ,非溶栓治疗组为 8.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溶栓组心衰发生率 17.9% ,非溶栓组 40 .0 % ,两组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而其他严重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出血副反应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临床特点。方法 :按有无高血压病史将 1 75例 AMI患者分为两组 :A组 7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B组 98例否认有高血压病史。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 ( Killip分级 )、血糖、血脂及性别、伴有糖尿病、溶栓率、再通率和病死率的差别。结果 :有高血压病史组年龄较高 ( P>0 .0 5 ) ,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即时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 LDL)、载脂蛋白 B( apo B)均增高 ( P<0 .0 5或 P<0 .0 1 ) ,女性、伴有糖尿病和病死率高 ( P<0 .0 5或 P<0 .0 1 ) ,溶栓率和再通率低 ( P<0 .0 5 )。结论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 AMI患者危险因素多 ,临床表现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覃学美 《医学文选》2003,22(6):851-852
目的 探讨高龄 (≥ 75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 2 9例高龄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 ,未溶栓组按 AMI常规治疗 ,溶栓组在 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组临床再通率为 63.6% ,心力衰竭发生率 :溶栓再通组为 1 4 .3% ,未再通组为 75% ,未溶栓组为 55.6% ,后两组心衰发生率比溶栓再通组高 (P均 <0 .0 5)。病死率 :溶栓再通组为1 4 .3% ,未再通组 2 5.0 % ,未溶栓组 2 7.8%。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AMI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 ,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国产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住院AMI患者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常规剂量 (12 0~ 15 0万U)和大剂量 (2 0 0~ 30 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常规剂量组再通率 (5 5 5 6 % ) <大剂量组 (76 47% ) ,P <0 0 5 ;常规剂量组出血率 (5 5 6 % ) <大剂量组 (17 6 5 % ) ,P <0 0 5 ;常规剂量组 4周内病死率 (5 5 6 % ) <大剂量组 (5 88% ) ,P >0 0 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 ,剂量增大再通率就增大 ,但出血等并发症亦增加 ,总死亡率并未降低。因此主张应用 12 0~ 15 0万U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更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我们对近年收治的 86例AMI患者分别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静脉溶栓治疗。并将两种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 )。方法 :随机对 3 5例患者实施急诊PTCA、5 1例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实施急诊PTCA组相关血管开通 3 2例 ,开通率为91 4%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梗塞血管再通 3 7例 ,开通率为 72 5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1)。急诊PTC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8 6% ,溶栓组为 2 5 5 % ,两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急诊PTCA组住院时间为(10 5± 4 5 )天 ;溶栓组为 (2 2 5± 5 6)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急诊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AMI时 ,前者在开通梗塞的相关血管及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者。我们认为 ,有条件的医院在治疗AMI时 ,应首选急诊PTCA。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和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初次发病 1 2h以内的 1 0 5例AMI病人 ,随机给予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 (支架组 ,6 0例 )和静脉r SK溶栓 (溶栓组 ,5 5例 )治疗。观察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成功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病死率 ,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③结果 支架组与溶栓组相比较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 (χ2 =5 .4 2 4~2 8.931 ,t=7.90 1 ,P <0 .0 5、0 .0 1 ) ;出院前LVEF和RWMI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t =3.2 91、2 .1 2 7,P <0 .0 5、0 .0 1 )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出院后 6个月LVEF、RWMI与出院前比较 ,支架组与溶栓组均有显著改善 (t=2 .1 92~ 4 .6 1 1 ,P <0 .0 5、0 .0 1 )。④结论 与静脉r SK溶栓治疗相比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可更有效地再通梗死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更有效地保护病人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酯(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影响。将61例AMI患者分成溶栓再通组(37例)、溶栓未通组(24例)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溶栓再通组,不同时问测定的血浆SOD和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而MDA的浓度是下降的。结论提示只有使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才能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SOD活性,降低MDA,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观察组7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s量表(mRS)]、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疗效。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R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5%(P<0.05)。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CRP的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了33例AMI患者溶栓前后和30名健康正常人血清CRP水平。结果:AMI患者溶栓前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血清CRP峰值差异显著(P<0.05);溶栓再通组第7天时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检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有利于溶栓疗效观察、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变化及与同型半胱氨酸(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作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作为AMI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UA、Hcy、T细胞亚群、血脂变化,并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水平变化与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 结果 UAP组、AMI组患者UA、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T细胞亚群CD4+CD25+Treg、CD4+CD25highTre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UAP组、AMI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与Hcy、TC、TG、LDL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UA、Hcy水平异常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血脂代谢紊乱,且UA水平升高与Hcy、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梗死前心绞痛有益作用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先兆性心绞痛(AP)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① 在489例住院的首次AMI患者中,分析伴有AP(A组,n=234)及不伴有AP(B组,n=25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左室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再梗死);② 分析A组经静脉溶栓(A1组,n=147)、冠脉介入(A2组,n=87)及B组经静脉溶栓(B1组,n=70)、冠脉介入(B2组,n=18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结果:① A、 B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② A1组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降低 [(2386±1271)IU/L vs(3060±1241)IU/L,P<0.001;(166±94)IU/L vs(198±127 )IU/L, P<0.05];左室功能减退、再梗死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1组(10.9% vs 25.7%, P<0.01;6.8% vs 18.6%,44.9% vs 60.0%, P均<0.05)。A1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心律失常、再梗死与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 有关(P<0.01、 P<0.05、P<0.05)。心律失常与高龄、冠心病史有关(P<0.05、P<0.01)。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功能减退增加与心律失常、再梗死独立相关(OR值:14.9, CI:4.39-50.39, P<0.001;OR值:26.4,CI:15.73-121.64, P<0.01);心原性死亡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独立相关(OR值:84.0,CI:9.20-767.31,P<0.01);心律失常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血糖浓度独立相关(OR值:14.71,CI:4.57-47.62,P<0.001;P<0.001);③ A2、B2两组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经静脉溶栓的AMI患者院内终点事件,而对介入治疗患者的院内终点事件无影响。糖尿病及入院后高血糖可抵消,而高龄、冠心病史、左室功能减退可减弱经静脉溶栓的AMI前心绞痛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短于12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94例)、药物(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值,各组又分别分为高危、低危2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d病死率。结果急诊PCI组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O%;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纽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3%、20.31%;慢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0.12%、25.27%,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4.00%、0.00%(P均〉0.05)。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三组及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药物组及亚组显著高于急诊PCI、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心绞痛;再梗死:溶栓组及亚组较急诊PCI、药物组及亚组高(P〈0.05或P〈0.01)。急诊PCI组及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LVEF:药物纽及亚组较急诊PCI、溶栓纽及亚组下降(P均〈0.05)。三组28d病死率分别为O%(0/105),7.46%(7/94),18.72%(82/438)(P〈0.05或P〈0.01);高危亚组病死率分别为0%(0/74)、10.45%(7/67)、26.03%(82/315)(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缩短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钠素(BNP)、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26例AMI患者BNP、CRP水平,并与40例健康组对照,比较两组的差异。随访患者住院期间、28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反复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的发生情况,并比较BNP和CRP水平与MACE的关系。结果 AMI组的BNP、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MACE组较非MACE组的BNP、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和CRP水平对AMI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保守治疗组,早期组及中期组给予静脉溶栓、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早期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中期组及保守治疗组(P均〈0.01)。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