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梦兰 《医学争鸣》2001,22(13):1171-1171
1 一般资料  1990 - 0 1/ 1999- 12我院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 8例 ,年龄 2 3~ 3 5岁 .其中 ,初产妇 5例 ,经产妇 3例 ,就诊时间为产后 1~ 15 a;纵切口 5例 ,横切口 3例 .患者均于剖宫产术后 1~ 10 a开始 ,腹壁切口疼痛 ,触及硬结 .发病时间为产后月经来潮后 3 m o至产后 10 a.此外 ,剖宫产前有痛经史 3例 .剖宫产不论是纵切口或横切口均有发生 .患者能触摸到腹壁切口瘢痕下有一硬结 ,伴周期性疼痛 ,于经期硬结疼痛且胀大 ,经后疼痛缓解 ,结节缩小 ,常随经期呈进行性加重 .无周期性腹壁切口出血 .行双合诊检查子宫…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人院前无诱因出现外阴瘙痒,并发现外阴左侧会阴切口处有一黄豆大硬结,未重视及治疗.3个月前发现外阴硬结较前增大伴瘙痒,且每次月经来潮时局部伴有疼痛,月经后疼痛缓解.故来我院就诊,经口服"抚平胶囊"治疗后症状无好转.会阴部皮下硬结较前增大,经期来潮时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于2007年1月以"左侧外阴皮下硬结性质待查"收住院.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外阴瘙痒,并发现外阴左侧会阴切口处有一黄豆大硬结,未重视及治疗。3个月前发现外阴硬结较前增大伴瘙痒,且每次月经来潮时局部伴有疼痛,月经后疼痛缓解。故来我院就诊,经口服“抚平胶囊”治疗后症状无好转。会阴部皮下硬结较前增大,经期来潮时局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于2007年1月以“左侧外阴皮下硬结性质待查”收住院。妇科检查: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6岁。因“周期性会阴切口疼痛6年加重2年”于2006年5月入我院就诊。该妇于2000年在当地卫生院行会阴侧切术助娩一女婴,经过顺利,产后来哺乳,产后50天月经复潮。此后每次月经来潮感会阴切口处胀痛不适,且逐年加重,并自觉会阴切口处有一硬结,月经来潮前及月经期变大,月经后缩小,近两年感硬结较前明显增大,影响夫妻生活,遂入院就诊。[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何阿峰  罗静 《中外医疗》2009,28(17):43-43
会阴及腹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局部硬结处周期性疼痛及肿胀,部分患者伴有性交痛,行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笔者阅读了《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第9期第30页“鲜土豆片外敷治疗肌注硬结40例”一文,深受启发,于2003年6月~2003年12月对46例肌注硬结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46例肌注硬结患者,男20例,女26例,各年龄段均有。将鲜土豆片捣成糊状,敷于伤湿止痛膏的内侧面,敷于硬结部位,每日更换2次,7天为1疗程。①治愈:疼痛消失,硬伤消失;②好转:疼痛减轻,硬结缩小;③无效:硬结无变化,疼痛未减轻。46例中41例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97.5%。治疗效果主要受硬结大小、硬结存在的时间、体质、年龄等因素影响。硬结小、时间短、体质适中…  相似文献   

7.
患者:王某某,女,30岁,住院号:8687。病史:剖宫产术后5年,术后3个月出现切口硬结,日渐增大,伴周期性疼痛。月经正常,每于月经前6~7天,腹壁手术疤痕呈紫兰色,硬结增大,经期疼痛难忍,月经后症状消失,曾到全国较大医院诊治,用过大量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来我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体温36.4℃,脉搏82次/分,血压110/70mmHg,心肺正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26岁,孕G_2P_1。因停经伴周期性腹痛5月,发作1月,加居4h急诊入院。即往体健,月经史、婚育史正常。患者于5月前因停经2个月诊为早孕在某医院行人工流产及上环术。术后5个月来,每月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但无月经,持续5~6d后腹痛逐渐自行缓解。入院当时又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加剧难忍4h,伴肛门坠胀和便意感2h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肠道者较少见 ,约占 3%~ 37%。本院自 1999年到 2 0 0 2年 5月收治两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 ,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病例 1:患者女 ,4 2岁 ,已婚 ,因周期性粘液便 15年伴痛经于 2 0 0 2年 4月 2日入院。患者自 1987年开始出现行经时腹痛 ,并解粘液便 ,每日数次 ,进行性加重。近年来出现疼痛伴血便。 1997年于外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行子宫次全切除 +右附件切除术 ,术中发现直肠窝一结节 ,约绿豆大 ,未切除。术后服三苯氧胺 ,孕三烯酮出现肝功能损害 ,改服米非司酮 ,痛经症状未见缓解 ,入本院。既往于 1985年初行…  相似文献   

10.
<正> 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是半侧面部进行性萎缩;我们收治一例,报告如下。病例摘要黄某某,女,12岁,住院号18404。因右侧面部疼痛、进行性萎缩三年、声音嘶哑二年,发热,咳嗽十七天于1986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从入院前三年起反复右侧面部疼痛,每月1~2次,先自颞部、耳后疼痛,后牵涉到右上肢,伴发热,曾多次在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未见异常,每次予肌注“青霉素”数日后症状消失。一年后开始声音嘶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34岁,已婚。因进行性四肢痛觉减退13年,毛发脱落5年,四肢硬结2年,于2009年1月7日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患者于1996年左右无意中发现左肩部皮肤泛白,挤压时无痛觉,随后双上肢及双下肢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进  相似文献   

12.
例1 31岁,于1983年4月行外阴侧切及低位产钳分娩。产后半年复经,术后1年自觉外阴疤痕处有一小肿物,每于经期时疼痛,局部硬结逐渐增大,呈进行性加剧,以致坐立不适。妇检:外阴无炎症,会阴侧切疤痕处有一硬结约4×2.5×2cm大,无红肿,有压痛,阴道壁光滑,子宫颈Ⅱ度糜烂,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正常。初步诊断:会阴侧切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丹那唑治疗4个月,硬结明显缩小,局部疼痛减轻。停药后肿块再度增大,行经时疼痛难忍,故于1986年4月10日入院治疗。在硬外麻下行会阴疤痕结节剔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会阴纤维结缔组织中子宫内膜异位症。 例2 30岁,因下腹疼痛3年半,加剧半年,脐周出现肿块1年半而入院。3年前曾行剖宫产术,产后出现下腹不适,术后1年半发现腹部脐下方有一肿物,月经期肿物疼痛,并呈进行性加剧,肿块逐渐增大,半年来下腹痛加剧,以月经期为重。体查,在脐周偏右下方  相似文献   

13.
<正>病例患女,76岁。因"左大腿肿块进行性增大4年余"于2011年5月26日入院。2年前患者曾因左大腿肿块到当地医院就诊,因病程中无明显疼痛、发热、消瘦,也无明显肢体活动受限而拒绝手术治疗。近来肿块明显增大,出现疼痛,严重影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患者,李×,26岁,1994年5月14日因剂腹产术后腹壁瘘半年入院。病人于1992年3月行剖宫产,术后7天拆线。切口甲级愈合,1992年5月出现下腹疼痛,发现腹壁切口处有一肿物。月经期肿物疼痛明显,并呈进行性加剧,肿块逐渐增大。半年  相似文献   

15.
患者纪某,女,29岁,孕1产0,末次月经1990年5月8日。于10余小时前突觉脐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三次为胃内容物,吐后腹痛不缓解,排气、排便能使腹痛减轻。疼痛为阵发性,每次为10余分钟,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16.
硬结症为一种进行性炎症性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具有地区性。国内尚无边疆少数民族发病情况的报道。本文综合第一附属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证实为硬结症的维吾尔族患者40例,其中病变波及喉和气管、支气管者6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第一附属医院自1959年至1978年经病理确诊为硬结症的患者共31例,其中维吾尔族1例,汉族15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自1962年至1978年经病理确诊为硬结症的患者2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减慢患者皮下注射致硬结的发展速度,软化硬结,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药液吸收。方法:将新鲜的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外敷在患者硬结处皮肤。结果:通过对50例皮下注射引起硬结患者的硬结处给予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的护理方法可有效地减慢硬结发展速度,软化硬结,再次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药液吸收,同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结论:新鲜马铃薯外敷患者硬结处皮肤为一项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鼻硬结病(rhinoscleroma)是由鼻硬结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疾病。目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治疗时间较长,患者症状缓解较慢,长期用药易产生毒副作用。我们自2002年1月-2006年10月采取鼻内镜下手术联合环丙沙星治疗肉芽肿期鼻硬结病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年龄26岁~38岁,平均32.3岁,15例发生会阴侧切伤口,首发症状系侧切时间为1个月~7年,平均3.4年,主要有现为会阴侧切疤痕硬结处周期性疼痛及肿胀,部分患者伴性交痛,1例硬结处溃破出血,1例发生于分娩时的会阴裂伤处,15例行异位病灶切除术,1例累及肛门括约肌,切除病灶后修补括约肌,效果良好,1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正> 患者男,11岁,河南籍,汉族。因进行性双下肢疼痛、无力10个月,加重20d 于1990年5月26日入院。于入院前10个月无任何诱因出现左下肢肌肉疼痛,以膝关节附近为甚,行走后加重,无关节肿胀。继而左髋部疼痛,伴午后及夜间低热,盗汗。在当地医院胸透报告“肺门淋巴结核”,服雷米封0.2g/d,乙胺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