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22例,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0例,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全切除,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见新的神经功能损害或脊柱畸形并发症。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且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适用于治疗位于侧面或侧背面生长的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多节段椎管神经鞘瘤的应用前景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一例多节段复杂胸腰段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T7-L5椎体节段髓外硬膜下,部分呈囊性变,T12-L5椎体部分骨质破坏。采用经右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为患者行神经鞘瘤切除术,术中肉眼全切肿瘤。术后卧床1月后开始下床活动;术后6月可从事一般体力活动;术后12月临床症状无复发,未出现脊柱活动障碍与畸形。结论:半椎板入路椎管肿瘤显微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充分准备前提下,椎管内多节段神经鞘瘤可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IDEM)的手术方法,进一步阐明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治疗16例IDE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49岁。肿瘤位于
颈段3例,胸段4例,胸腰段9例。14例患者行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2例患者术中改为全椎板
入路切除肿瘤。通过患者术前和术后Frankel分级评价半椎板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
平均出血量为300 mL (150~500 mL),手术时间140 min (90~200 min)。肿瘤体积最大4.0 cm × 1.5 cm × 1.5 cm,最小1.5 cm × 1.0 cm × 1.0 cm。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16例患者中,术前Frankel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为C级;术
前C级5例,术后提高为D级;术前D级7例,术后提高为E级。神经鞘瘤11例,脊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7个月。16例患者均未见复发且脊柱稳定性良好。行半椎板入路及全椎板入路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75和4
75 mL。结论:半椎板切除术治疗IDEM具有损伤较小、出血较少等优点,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摘除IDEM的手术
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12例椎管内(胸段至骶段)肿瘤,包括脊膜瘤3例,神经鞘瘤7例,皮样囊肿2例(其中合并脊髓栓系1例),并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12例肿瘤术中均全切.其中1例伴有脊髓栓系者并进行栓系松解术.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1月-1.5年,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McCormick评级均达Ⅰ级或以上.复查MRI未见复发.伴发有脊髓栓系者,其神经源性膀胱术后改善不明显,残余尿量多,后行膀胱造瘘手术治疗.结论 与传统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手术比较,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明显特点:疗效明确,创伤小,恢复快,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等.  相似文献   

5.
半椎板入路在椎管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经全椎板入路,对脊柱破坏性大,影响其稳定性.文中探讨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患者23例,其中神经鞘瘤13例、脊膜瘤7例、肠源性囊肿2例、腰骶管表皮样囊肿1例.磨钻磨除同侧半椎板,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21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因肿瘤所属的神经根切断出现相应肌肉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另1 例恢复不完全.其他患者未见术后脊柱畸形或活动障碍.结论 对于椎管内髓外的良性肿瘤,小切口半椎板技术手术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576-1578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IDEM)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IDEM患者25例,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分型、术后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回报:神经鞘瘤16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6例。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均未见术后复发或脊柱畸形,脊柱的稳定性良好。结论:应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操作摘除术治疗治疗IDEM,手术过程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临床疗效确切,较好的保护了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应广宇 《大家健康》2013,(12):71-72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显微手术在治疗椎管内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9月至2012年4月采用单侧半椎板显微手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单侧半椎板开窗显微手术切除的30例椎管内髓外膜内肿瘤,29例全切除,1例脂肪瘤患者因肿瘤与神经根关系密切行部分切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发生。卧床时间短,恢复快。随访时间3个月至22个月,平均14个月,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椎体滑移。结论:经单侧半椎板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结构破坏少,避免术中过度显暴露,术后脊柱的三柱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有利于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尤其是颈段和腰段),术后患者恢复快,适用于绝大部分椎管内硬膜下肿瘤。  相似文献   

8.
王旭  袁翠华  刘寿坤  陈继良 《吉林医学》2009,30(23):2967-2968
目的:介绍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结合椎管成形术+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8年10月采用后路摘除椎管内肿瘤的同时结合椎管成形术+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23例。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结合椎管成形术+纤维蛋白封闭剂治疗椎管内肿瘤,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能预防硬膜外粘连,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半椎板切开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进  张跃康  黄思庆  鞠延 《四川医学》2007,28(4):410-412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1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了半推板入路肿瘤切除,与同期的116例全椎板切除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半椎板切除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远期效果较全椎板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好。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椎管内肿瘤实施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和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将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临床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收并施予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5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接收并施予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治疗的55例同病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是89.09%、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7.27%、眷柱的稳定率是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1.82%、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45.45%、脊柱的稳定率是87.27%,2组的总有效率、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比较无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脊柱的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P<0.05)。(2)观察组失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长与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73%,比对照组的30.91%低,P<0.05。(3)2组术前的QOL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2组的QOL评分均比术前显著提高,但是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比对照组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肿瘤分别施予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与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手术,均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采,但前者手术的相关指标水平更优,术后能保障脊柱稳定,提高生活质量,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