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疗效及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构性鼻炎患者80例,术后8周评估临床疗效并分为有效组(n=63)、无效组(n=17),并测定手术前、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构性鼻炎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构性鼻炎患者手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0-7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0-7,NCV0-7)水平高于 术前,鼻腔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性鼻炎患者中,有效组、无效组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坚持综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是结构性鼻炎患者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鼻声反射及鼻阻力,造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地区健康成年人鼻通气功能的客观测定,建立崇明地区健康成年人鼻阻力(RM)、鼻声反射(AR)等参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初步分析两者相关性.方法 采用NR6鼻阻力计采集受试者经鼻压差为150Pa下前端测量的单侧鼻腔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计算后得出单侧总阻力(RI)、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NR)检查作为鼻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计对以持续性鼻阻塞为主要症状,经正规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106例(治疗组)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记录NR、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距前鼻孔的距离(DCAN)、鼻腔平均横截面积(MNCA)及鼻腔容积(NCV)。另以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同样在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进行鼻声反射及NR检查,应用SAS6.12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治疗组NR明显高于对照组,NMC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治疗组有效率为100%,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NR较术前明显降低,NMCA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内鼻黏膜收缩前和收缩后,NR和NM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NR和NMCA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于中重度慢性鼻炎患者鼻通气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疗效,鼻声反射和NR检杏能客观准确地评价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检查在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实验者中选取25例正常成年受试者为对照组,6例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患者为实验组,分别行鼻声反射(acoustic rhinometry,AR)和鼻阻力(rhinomanometry,RM)测量,获得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及总的0~5 cm和2~5 cm鼻腔容积(UV5、UV2~5、TV5、TV2~5)、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参数,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T=9.189,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阻力与鼻声反射检查可为原发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在鼻腔扩容手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鼻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且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具有鼻塞、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证实结构异常的成年OSAHS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实施个体化的鼻内镜下鼻腔扩容手术。术前及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进行VAS评估、鼻声反射测量和鼻阻力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测量结果。结果 患者术前VAS评估计分、鼻腔吸气总阻力、鼻腔呼气总阻力、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容积、最小横截面积至前鼻孔的距离分别为(6.97±1.27)分、(2.07±1.07)kPa/L·S-1、(2.15±1.09)kPa/L·S-1、(0.39±0.16)cm2、(2.20±0.97)cm3及(1.97±0.47)cm;术后6个月分别为(1.33±0.92)分、(1.69±1.03)kPa/L·S-1、(1.90±1.02)kPa/L·S-1、(0.51±0.17)cm2、(2.73±1.05)cm3及(2.19±0.46)cm。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鼻腔扩容术可以显著改善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的鼻通气功能,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能客观评估鼻腔扩容手术治疗前后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OSAHS患者鼻通气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及侧别对其的影响,探讨各测量值间的相关性,为天津地区健康成年人鼻通气功能检查提供诊断数据.方法:利用A1鼻声反射仪测量天津地区466例健康成年人的鼻腔最小截面积(MCA)、鼻腔最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鼻腔0~5 cm容积(V5)、2~5 cm容积(V2~5);利用NR6鼻阻力仪测量受试者经鼻压差为150 Pa、75 Pa下及用broms测量的鼻腔单侧吸气阻力(IR)、呼气阻力(ER);通过计算得出双侧吸气总阻力(TIR)、双侧鼻腔呼气总阻力(TER)及左右鼻腔阻力差异比(Rlr);利用NV1鼻呼吸量仪测量单侧鼻腔吸气量、呼气量,通过计算得出鼻呼吸量差异比(NPR,包括吸气量差异比NRPi和呼气量差异比NRPe).实际测量下鼻甲前端至前鼻孔的距离(L),并与DCAN比较.对3种检查不同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鼻声反射参数:MCA男为(0.45±0.16)cm2,女为(0.44±0.16)cm2;V2~5男为(3.52±1.38)cm3,女为(3.36±1.22)cm2;V5男为(5.10±1.47)cm3,女为(4.86±1.12)cm3;DCAN存在2个位置,男分别为(2.22±0.39)cm、(0.53±0.62)cm,女分别为(2.10±0.37)cm、(0.67±0.15)cm;L男为(2.48±0.36)cm,女为(2.1 5±0.26)cm.MCA、V5、V2~5在性别、侧别、年龄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AN在年龄、侧别上无差异,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阻力参数:经鼻压差在150 Pa、75 Pa、broms测量下IR、ER、TIR、TER在侧别及年龄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呼吸量参数:IC男为(2.06±1.10)L/20 s,女为(1.37±0.34)L/20 s;EC男为(2.15±1.23)L/20 s,女为(1.39±0.58)L/20 s;NPRi、NPRe分别为0.11[0.05,0.23]、0.11[0.05,0.19].IC、EC在侧别上无差异;在性别上有差异.NPR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MCA与IR、ER呈负相关(r=-0.21、-0.22,均P<0.05),MCA与IC、EC间均存在正相关(r=0.12、0.17,均P<0.05),IR与IC、ER与EC间呈负相关(r=-0.10、-0.10,均P<0.05),Rlr与NPRi、NPRe均呈负相关(r=-0.19、-0.18,均P<0.05).结论:鼻声反射、鼻阻力、鼻呼吸量参数可以作为评估鼻通气功能的参考指标,三者结合参考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结构性鼻炎患者进行术前鼻通气的主客观评估,为手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结构性鼻炎患者56例,收缩鼻腔前后分别进行鼻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分为两组:组1,30例,VAS评分>7;组2,26例,VAS评分<7。组3,正常对照组,24例,VAS评分=0。3组分别进行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记录两侧鼻腔前2个最小截面积(minimum cross-sectional area of nasal cavity,MCA1)、MCA2及其距离前鼻孔距离(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ostril to minimumcross-sectional area,MD1)、MD2,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距离前鼻孔5 cm、2~5 cm、5~7 cm的两侧鼻腔容积(nasal volume,V5)、V2-5、V5-7并分别记算两侧的比值;测量双侧鼻腔总阻力(nasal resistance total,RT),计算双侧鼻腔阻力差异比(Rlr)。取收缩鼻腔后数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3组MCA1、MD1、MCA2、MD2和R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各比值,除MD1、V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比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组1测量结果较组2或组3有明显差异,结构异常也更加明显。结论鼻堵严重程度与两侧鼻腔结构异常程度有一定关联;鼻堵VAS评分、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应作为结构性鼻炎术前评估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羟甲唑啉鼻喷剂对伴鼻阻塞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影响,明确鼻阻塞在OSAH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53例存在鼻阻塞性病变的OSAHS患者,采用鼻声反射比较羟甲唑啉喷雾鼻腔前、后的差异性,PSG监测比较羟甲唑啉喷雾鼻腔前、后的主要指标差异。结果伴鼻阻塞的OSAHS患者羟甲唑啉喷雾鼻腔前、后鼻声反射检测指标: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包括NMCA(L)、NMCA(R)、NAR(L)、NAR(R),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SG监测指标中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甲唑啉鼻喷剂对伴鼻阻塞的OSAHS患者有一定疗效,证实鼻阻塞在OSAH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对存在鼻阻塞性病变的OSAHS患者,鼻通气手术应纳入整个OSAHS治疗计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鼻声反射结合鼻内镜检查评价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对60例接受FESS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使用鼻声反射仪器检测手术治疗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CSA)、鼻腔容积(NV)及鼻气道阻力(NAR)的变化,结合鼻内镜的检查,评估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结果: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鼻内镜下见患者各组鼻窦开放良好,同时MCSA、NV增加,NAR降低,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声反射结合鼻内镜检查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鼻声反射和鼻腔测压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鼻中隔矫正术对双侧鼻腔的影响。方法:用鼻声反射和前鼻主动测压法对22例鼻中隔矫正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进行测试,其中3例行双下甲成形术,1例由于单侧鼻腔完全阻塞术前未能测出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数值,2例宽敞侧鼻腔行右下甲成形术,予以排除。最后纳入实验组狭窄侧鼻腔18侧,宽敞侧鼻腔16侧。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CAN)、0~5cm鼻腔容积(NCV)和鼻阻力,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鼻测压结果:偏曲侧鼻腔的吸气有效阻力术后比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宽敞侧吸气有效阻力术后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声反射结果:偏曲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和NMCA术后比术前明显增大,DCAN明显前移,3项指标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宽敞侧鼻腔收缩前,0~5cm NCV术后比术前轻微增大,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DCAN较术前后移,3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收缩后,0~5cm NCV术后比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NMCA较术前轻微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对偏曲侧鼻腔的功能和几何形态有明显改善,对侧宽敞侧鼻腔的通气功能和几何形态无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上下气道炎症研究中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查的参数选择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鼻声反射仪及鼻阻力计对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及正常人鼻激发试验前后鼻腔通气功能进行测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分析上下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鼻激发试验前后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鼻腔容积(nasal volume,NV)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腔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变化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NV与NAR变化率均呈负相关(r鼻炎=-0.673;r哮喘=-0.497,P〈0.01),但NAR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较大。正常组NV与NAR变化率无明显相关(r正常组=0.120,P〉0.05)。③以鼻声反射NV减少20%或NAR增加20%作为阳性标准,变应性鼻炎组、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NV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3,P〈0.01),NAR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28.06,P〈0.01)。结论①AR、NAR检查均可作为评价鼻激发试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ing,NPT)前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客观检查,但是,AR比NAR检查更为简便、迅速,精确度更高,重复性更好。②上、下气道炎症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的鼻通气功能,分析其与主观症状的相关性,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105例,健康对照组成人71例.采用鼻阻力测量获得压力-流速曲线,进而得到75 Pa和150 Pa下鼻腔总阻力值.采用鼻声反射测量应用鼻用缩血管药物前后的面积-距离曲线,进而得到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计算鼻腔充血指数.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各项鼻阻力和鼻声反射测量指标,分析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主观症状评分与鼻通气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鼻阻力、鼻声反射指标与各种鼻部症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收缩前后的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在两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541、-0.626,P值均>0.05);鼻腔充血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7,P<0.05).75 Pa下鼻总阻力值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34,P<0.05);150 Pa下鼻总阻力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4,P>0.05).结论 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主观症状与客观鼻生理功能检测结果 间无相关性,在诊疗过程中需全面综合评价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检测结果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声反射在射频治疗鼻阻塞中的价值。方法:根据鼻声反射测试结果定位,应用射频治疗46例鼻阻塞患者。结果:射频治疗前,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下鼻甲前端截面积、鼻腔容积和鼻阻力分别为(0.37±0.16)cm^2、(1.10±0.17)cm^2、(5、76±2.81)cm^3和(5.96±2.24)kPa·s/L;射频治疗后分别为(0.68±0.18)cm^2、(1.76±0.19)cm^2、(9.10±2.10)cm^3和(2.42±0.86)kPa·s/L。射频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中,治愈27例,好转19例,有效率为100%。结论:鼻声反射指导射频治疗鼻阻塞有助于鼻阻塞的定位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声反射鼻测量计在鼻畸形患者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因鼻病引起鼻畸形患者(鼻畸形组)及无鼻病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各15例进行声反射鼻测量计测试,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NMCA至前鼻孔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 to the nostril,DCAN)及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右侧鼻腔NMCA、DCAN、NCV、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畸形组阻塞侧与非阻塞侧NMCA、DCAN、NCV、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畸形组阻塞侧NCV、NR、NMCA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NMCA和NCV与NR呈反比,而与DGAN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声反射鼻测量计在鼻畸形患者术前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鼻畸形患者鼻腔功能及几何形态的评估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鼻侧切开术对鼻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鼻侧切开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对鼻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6例鼻腔鼻窦良性肿瘤患者行鼻侧切开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 ,随诊观察 6个月~ 2 .5年 ,观察内容包括主观感觉、CT和声反射鼻测压计检查等项目。结果 :患者在术后 3个月内有鼻阻塞等不适 ,3个月后随着鼻腔内干痂消失则无明显鼻阻塞感 ;术后患侧鼻阻力明显下降 ,而总鼻阻力下降则无前者明显 ;鼻粘膜在术后 1年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厚 ,以上颌窦内侧壁下缘残壁和下鼻甲残缘等有骨性隆起部位的增生尤为显著 ,之后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鼻侧切开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对鼻腔通气功能无显著影响 ,是治疗鼻腔鼻窦肿瘤的理想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健康儿童不同体位下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探讨体位变化对鼻腔几何形态和鼻阻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3例健康儿童按年龄分组:3~6岁组、7~10岁组及11~14岁组,对其进行声反射鼻腔测量,得到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值,包括鼻腔和鼻咽容积以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比坐位时增大(P〈0.05),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双侧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双侧鼻咽容积(nasopharyngeal volume,NPV)及总鼻腔最小横断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与坐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组坐位总鼻气道阻力与7~10岁组、11~14岁组比较增大,7~10岁组总鼻气道阻力与11~14岁比较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6岁组坐位双侧NCV、双侧NPV及总NMCA较7~10岁组、11~14岁组减小,7~10岁组与11~14岁组比较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体位变化在儿童亦可引发与成人相似的鼻腔几何学和气流动力学的变化。声反射鼻腔测量在研究儿童鼻及鼻咽部气道几何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鼻内镜手术前后通气功能的评估障碍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和量化指标,导致临床上常会出现术前、术后检查结果与患者对鼻塞程度的主观评价不一致。鼻声反射测量、鼻阻力测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客观评价鼻腔通气状况的方法,可明确鼻腔形态,确定鼻腔最狭窄部位。因此,本文就鼻阻力测定及鼻声反射评估鼻内镜手术前后通气功能做一综述,明确该项检查在鼻腔手术的评估中体现出的价值性,及是否可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鼻声反射和鼻阻力测量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OSAHS)患者的鼻腔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方法:39例正常成年男性为A组,65例sOSAHS患者分为B组(BMI<28)和C组(BMI≥28)。分别测量单侧鼻腔第1狭窄面积、单侧鼻腔第2狭窄面积、单侧鼻腔最小截面积、单侧0~5cm、2~5cm鼻腔容积、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及鼻气道总阻力(TRins、TRexp),将各组间参数进行比较,并与PS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组的鼻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余各参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TRins、TRexp均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正相关(r=0.402、0.401,均P<0.05)。结论:鼻阻力增高可能是非肥胖sOSAHS患者的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鼻声反射技术检测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提出检测方法、结果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正常参考值。方法:①在最小横截面积相同但容积不同的模拟鼻腔,通过鼻声反射仪和通气阻力检测仪测量管腔容积和通气阻力,比较最小横截面积和管腔容积在反映通气阻力变化时的敏感性。②使用鼻声反射仪测量97例4岁儿童和137例5岁儿童的鼻腔容积。结果:①在模拟鼻腔最小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通气阻力随鼻腔容积增加而减小。②学龄前儿童平均双侧鼻腔容积为(2.03±0.4)ml。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析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时,鼻腔容积变化比最小横截面积更能反映鼻腔通气阻力变化。本次研究提出鼻声反射检测结果评估方法和学龄前儿童鼻腔容积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20.
鼻通气的感觉与鼻腔的大小有关,美容性鼻复位成形术(ARRP)有使鼻腔横截面积缩小的可能,研究用声反射鼻腔测量法评估ARRP前后鼻腔内气腔大小。37例中,男13例,女24例。17~48岁,平均年龄29岁。ARRP类型:驼峰鼻骨截除11例;鼻尖成形术包括软骨分离法17例,软骨切除法9例。术前、术后6月和滴血管收缩剂前后分别测量共4次。测量以距前鼻孔的距离不同横截面积结果:鼻瓣区最小横截面积ARRP术后较术前减少22%~25%;梨状孔区(距前孔3.3cm)和中鼻甲前区(距前孔4.0cm)均减少11%~13%;鼻腔后部(距前孔6.4cm)和总气腔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