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联合应用荧光定量PCR/RT-PCR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一起学校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和溯源分析,为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经过进行调查,采集病例粪便/肛拭样本及剩余食品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和鉴定。提取样本RNA,以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核酸。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及PFGE分子分型分析,以BioNumerics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采集43份样本,经常规培养鉴定和荧光定量PCR/RT-PCR分析,副溶血性弧菌阳性6份,分离株血清型均为O3∶K6,除1株来自食品样本的菌株与其他菌株同源性为52.1%外,其余5株同源性为100.0%。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导致。实时荧光PCR/RT-PCR方法结合PFGE分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确定和溯源食物中毒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从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标本以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的鉴定以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GB/T4789.7—2008),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毒力基因(toxR、trh、tdh、tlh)的测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测定菌株的同源性。结果从3份食物标本和5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8株菌分属于不同的血清型。8株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致。8株菌的toxR和tlh均阳性,trh均阴性,tdh为粪便标本均阳性,食物标本均阴性。8株菌共产生6种PFGE带型。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但分离于粪便标本和分离于可疑食物标本的菌株之间,其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多种O抗原群混合污染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查明致病菌。方法对14例食物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3例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1份粪便标本及7份剩余菜肴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tdh、trh和toxR基因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3份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1份粪便标本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PFGE分子分型试验,4份患者标本的分离株试验结果完全一致。均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4∶K9,毒力基因tdh阳性、trh阴性和toxR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带型相似度为100%。7份剩余菜肴均未检出相关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分析,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所致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可疑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GB/T4789-2003和WS/T9-1996附录A,对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检出的两种致病菌分别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2份患者和食品、环境标本中,分离出4株副溶血性弧菌、7株奇异变形杆菌。检测4株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TDH,结果均为阳性;7株奇异变形杆菌的PFGE分型结果为不相关关系。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病原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分析,证实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和分子分型的特征。方法采集患者肛拭子、剩余食物和水样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鉴定、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27份样本中分离出1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8个血清型;经PFGE分型,16株菌共产生11种带型,相似度为51.45%;12株菌携带tdh基因,所有菌株均不带有trh基因。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多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建议在处理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过程中,每一个样本均需挑取多个可疑菌落,留待后续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在食物中毒中病原学基因诊断的应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增菌液进行快速检测,同时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和细菌生化鉴定仪的生化鉴定,及日本生研株式会社生产的肠炎溶血性弧菌型别免疫血清(K型别)分型。结果:在这一起食物中毒的患者中,实时荧光PCR检测6份粪便和肛拭增菌液,其中,4份阳性,并从PCR阳性的增菌液中分离到4株副溶血性弧菌K6型。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在采样后数小时内检测到病原菌的DNA,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在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快速筛检副溶血性弧菌等食物中毒病原菌,以提高检测速度,与GB培养法比较,探讨两法的符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度特异、敏感的实时荧光PCR作为初筛方法,用GB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用ATB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21份食物中毒病人大便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DNA核酸阳性18份,GB细菌培养检出18株副溶血性弧菌,两法的阳性符合率一致,检出率均为85.71%。结论: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食物中毒中的病原菌。与GB培养法相比明显缩短检测周期,报告检验结果及时率提高,达到快速、及时的目的,在食物中毒事件中能更及时查明病因,对临床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食物中毒处置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食物中毒事件中所采集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快速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10份可疑食品、2份餐具涂抹样和5份患者粪便进行检测,同时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分离菌株采用CLSI 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应用PFGE分型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份可疑食物和3份患者粪便经实时荧光PCR检测为沙门菌阳性,同时分离到4株斯坦利沙门氏菌,4株沙门氏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 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斯坦利沙门氏菌污染引起。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对食物中毒做出病原学诊断,PFGE基因分型技术可对病原菌进行溯源分析,对研究病原菌流行病学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同一酒店、同一时间两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明原因和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和食品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PFGE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两起食物中毒中共检出8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株来自A组患者,2株来自B组患者,1株来自菜鱼饼样本。8株菌株经PFGE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显示,按100%相似度可分2个基因型别,型别间同源性为70.8%。8株菌株的耐药状况也大致分为2大类,与PFGE分型结果一致。结论 2起食物中毒无相关性,为独立暴发,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分子分型溯源研究。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对事件中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可疑食物等10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和鉴定。利用荧光PCR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特异的ToxR基因进行检测,并采用多重荧光PCR对其进行不耐热性溶血毒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tdh)毒力基因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电泳获得指纹图谱,并经Bio Numerics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4例病例的粪便/肛拭子和2份可疑食物样本中共分离出6株副溶血性弧菌,含5种血清型,分别为O1:KUT、O1:KUT、O3:K6、O4:KUT、OUT:KIII、O3:KUT。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扩增出副溶血性弧菌特异的ToxR基因。所有菌株tlh基因均为阳性,分离自病例的粪便/肛拭子的4株菌株tdh毒力基因均为阳性;分离自可疑食物的2株菌株中有1株为tdh毒力基因阳性,另1株为阴性;所有分离菌株trh毒力基因均为阴性。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间相似系数为62.3%~100.0%。分离自可疑食物的菌株与病例的菌株带型不一致,为不同菌株,分离自病例的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同源,不同血清型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1起由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1、O3、O4等多种血清型的不同克隆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WS271-2007等标准对10名病人的肛拭进行致病菌的检测,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0份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其中5份样本同时检出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两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同一血清型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在92.9%~100%之间,同一样本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K8和O3:K6两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明确传染源。方法参照WS 271—2007等标准,对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和剩余食物进行致病菌分离,并对分离的可疑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毒力基因检测、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药敏试验。结果 16份来自患者的样本,1份来自食品龙虾的样本和1份盛装龙虾的容器涂抹物样本均检出O_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所有的菌株为高度相似克隆,相似度为100%。结论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为O_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染污的龙虾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分析,为避免类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采自该食物中毒事件现场的接触者肛拭子、食物样本、环境涂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鉴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采集的38份样本中,有21份(19份肛拭子、2份环境涂抹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5.3%。分离出的21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其tlh/tdh毒力基因为阳性,PFGE分子分型显示高度同源(同源性在98.7%~100.0%之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引起该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携带tlh/tdh基因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卫生监管力度,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多重实时荧光PCR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的样本进行快速检测,结合病原学的结果,确定病原体。方法2015年5月广西东兰县发生了一起疑似细菌性食物中毒。应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留存食品和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同时对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检测15份食品样本和12份肛拭子标本,除了从1份肛拭子标本中分离培养出O3∶K6副溶血性弧菌外,其余标本均未分离出食源性致病菌。从8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其中所有菌株均携带tdh、tlh和orf8基因,3株携带trh基因。结论这是广西首次利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确诊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同时鉴定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优点,可为食源性暴发事件提供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 方法 采用传统细菌分离鉴定和实时荧光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进行鉴定,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常规鉴定、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图谱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并绘制聚类分析图,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共分离出3株副溶血性弧菌,两株来自病例,一株来自制作凉菜的厨师,血清型均为O3:K6型,经PFGE聚类分析得到2种带型,两名病例菌株带型完全一致,与厨师的菌株带型存在一个条带的差异,为高度相关株。 结论 推断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厨师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凉菜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此次集体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1],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试验。[结果]2份粪便标本和1份剩余食物(大虾)均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所检出的3株副溶血性弧菌经生化分型为同一生化型,神奈川试验均为阳性,具有同源性。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结合流行病学、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7—2013)等标准对29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学试验和tdh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6份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0株,分属5个血清群:7株O1,5株O4,3株O5,4株O10,1株O11。分离自患者水样便和肛拭的6株菌株tdh均为阳性,分离自食品和加工环节的14株菌株tdh均为阴性。PFGE分子分型显示:分离自患者的同一血清群的菌株同源,不同血清群为不同克隆;分离自加工环节的与分离自患者的同一血清群的菌株为不同克隆。结论这是一起由O4和O10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溯源,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分析此次事件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来源,确定事件的病原学病因。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离鉴定、耐药分析、PCR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三餐次腹泻患者总共分离出18株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对头孢唑啉耐药,其中1株为O2抗原群、携带trh毒力基因,其余全为O4抗原群、携带tdh毒力基因,部分分离株PFGE相似度高达100%。结论三餐次同时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餐次内和餐次间分离株通过PFGE分型结果一致,确认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食物中毒溯源和科学防控食物中毒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查找来源,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积累应急处置经验。方法采用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方法,对食物中毒的样本(患者大便/肛拭29份,厨师肛拭5份,食品及环境样本23份)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运用荧光定量PCR进行tdh、trh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57份标本中分离到29株副溶血性弧菌,27株血清型为O4:KUT型,2株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为O1:KUT。PFGE聚类分析显示,指纹图谱按100%相似度,可分为3种PFGE带型(P1、P2、P3),P1和P2带型之间相似性较强,为94%~96%,P3与P1和P2带型之间的相似性都较差,70%。毒力基因检测,P1和P2型(27株)tdh+/trh-,P3型tdh-/trh-,tdh携带率为93.10%。结论此起食物中毒主要为O4群携带有tdh毒力基因的多种不同型别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污染源主要来自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某地区食物中毒低发期食品从业人员副溶血性弧菌携带情况。方法运用实时荧光PCR法快速检测肛拭子样本,阳性样本采用传统培养法进行分离鉴定。结果1200份食品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中,9份样本实时荧光PCR检测为阳性,PCR阳性率为0.8%。结论在食物中毒低发期,深圳某地区食品从业人员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为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