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 探索等离子体在不同工作参数条件下对基托材料表面改性的效果,筛选最佳工艺参数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80个试件分为16组.各组控制气体流量为13.7 cm3/min,在不同输出功率(100、150、200、250 W)、不同气体种类(氧气、空气、氩气、氧气和氩气混合)、气体压强(0.4、0.6、0.8、1 kPa)和处理时间(1、2、5、8min)下等离子体对各组试样处理后,测定接触角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瞬间液滴形貌拍照.正交实验所作等离子体处理后测定的接触角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处理时间为8 min、输出功率为150 W、气体压强为0.8 kPa、气体条件为氧气状态是最佳的基托材料改性效果条件.  相似文献   

2.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软衬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软衬材料经氩气等离子体处理后,其表面结构及润湿性所发生的变化。方法:将软衬材料制成10mm×10mm×2mm的试件32件,16件置于等离子处理装置中,用氩气处理20min,并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标本进行红外光谱及润湿角测定。结果:红外图谱表明软衬材料经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C-H结构减少,说明表面有聚合物交联结构形成;与氧原子连接的C形成的C-O结构,在整个C-C和C-O结构中,其百分比从23.56%升至26.18%;软衬材料表面处理后润湿角明显下降。结论:氩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软衬材料可改变材料的表面结构并且能提高材料的润湿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氩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影响,阐明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粘结机制。方法:将制备的纯PEEK作为对照组,PEEK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试件分别进行0、 5、 15和25 min氩气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0、5、15和25 min组)。扫描电镜(SEM)观察试件经过处理后表面微观形貌变化。将处理后的试件与RelyXTM Unicem进行粘结,37℃水浴24 h后检测试件的剪切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评价其破坏模式。结果:经过氩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各组试件表面可见不同程度的凸状沉淀物和犁沟。对照组试件经过低温氩气等离子体处理5 min后,剪切强度值比等离子0 和15 min组明显升高(P<0.01);等离子25 min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值与等离子5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值,等离子5 min组低于15和25 min组(P<0.05),等离子15 min与25 min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等离子15 min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试件的破坏模式均主要以界面破坏为主。结论:氩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能有效地增强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剪切强度增大。试件表面硬度不同导致了纯PEEK及其复合材料剪切强度变化趋势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以不同种类气体为工作气体的大气压放电冷等离子体处理氧化锆对氧化锆表面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20个氧化锆试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无处理),氦气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90 s组(He组),氩气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90 s组(Ar组),95%氩气+5%氧气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90 s组(Ar+O2组),每组5个。分组处理后观察氧化锆表面形貌,测定表面粗糙度及润湿性,分析表面元素组成,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3 h测定细胞在氧化锆表面的初期黏附能力,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黏附初期细胞形态。结果: 等离子体处理后氧化锆表面形貌及粗糙度无明显改变,接触角均显著降低(P<0.05), 其中Ar组及Ar+O2组接触角与He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处理后氧化锆表面C/O比分别下降至0.45(He组)、0.36(Ar组)和0.33(Ar+ O2组)。经Ar及Ar+O2混合气体等离子体处理的氧化锆表面人牙龈成纤维细胞黏附初期数量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不同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氧化锆表面成纤维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更佳,细胞在黏附初期形态铺展更佳,伸出伪足更多。结论: 不同种类大气压放电冷等离子体处理氧化锆可在不改变材料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情况下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含氧官能团提高材料表面润湿性;以Ar+O2混合气体为工作气体的大气压放电冷等离子体可显著提高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氧化锆表面的早期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烯-乙烯醇(EVAL)为模型高分子,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不锈钢表面EVAL溶液的铺展润湿情况、EVAL膜的形貌及其结合强度。并建立了医用不锈钢表面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表面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不锈钢表面的铺展润湿性显著提高。等离子体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氮气,偏压100V,时间10min。最佳条件处理后,不锈钢表面EVAL膜均匀性、致密度以及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均得到明显提高。反射红外(ATR—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显示Ar、N2气体等离子体,尤其是N2气体等离子体预处理后,材料的表面自由能(尤其是极性分量)显著增大,润湿性增强。极性分量的增加与等离子体时材料表面的清洗、刻蚀以及活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4种不同清洁方式对义齿树脂基托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0个树脂圆片样本并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样本置于清水中;B,C,D为实验组,其清洁方式分别为:牙刷+清水、牙刷+牙膏、义齿清洁片溶液。B,C组每次处理时间30s,D组每次处理5min,重复处理过程1080个循环。处理后对4组样品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的清洁方式会对义齿树脂基托表面粗糙度产生不同影响,其中B,C组的树脂基托表面粗糙度明显大于A组(P〈0.05),D组与A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刷+牙膏组清洁义齿的方式对义齿基托的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大;义齿清洁片溶液浸泡对义齿的基托表面粗糙度影响较小,不会对树脂基托表面造成明显划痕。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不同能量密度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比较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探讨飞秒激光在种植材料表面改性中的作用。方法:钛合金Ti-6Al-4V圆片进行打磨抛光并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处理,分为低能量组(0.07 J•cm-2)和高能量组(1.40 J•cm-2),同时以单纯打磨抛光样本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人成骨样细胞素MG63与各组材料进行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黏附细胞的形态并采用丫啶橙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黏附细胞的数量,用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MG63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析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结果: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2种不同的微形貌结构,即纳米级平行排列的条纹状结构和微米级的凸起与纳米级的条纹相结合的微纳复合结构;24 h各组黏附的细胞数量相近;48 h各组材料表面单个细胞形态均不明显,但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细胞覆盖面积大于纳米条纹表面和对照组的光滑表面,高能量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能量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产生的微纳复合结构有利于MG-63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8.
国产镍钛合金材料热氧化表面改性后组织相容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常温空气自然氧化和经不同温度热氧化表面改性处理后国产镍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差异.方法:国产镍钛合金样品分别在空气中常温自然氧化1周(A组)及在氩气气体保护炉(6个大气压氩)进行低氧环境下热氧化处理(B组:400℃/30 min,C组:500℃/30 min,D组:600℃/30 min).以目前常用医用体内植入金属317L不锈钢(E组)和假手术组(F组)为对照组.将实验及对照材料植入豚鼠皮下,观察植入后1、2、4、8周植入物周围软组织炎细胞浸润及组织增生程度的定量差异.结果:材料植入后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最明显时间分别为植入后第1周和第4周.所植入材料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反应程度均较轻,分级符合GB/T 16886.6-1997体内植入标准.炎症细胞浸润及囊壁增生程度由轻至重顺序依次为:F<C<B<A<D<E.结论:国产镍钛合金材料及其热处理产品组织相容性良好,符合GB/T 16886.6-1997体内植入标准;400℃和500℃热氧化表面处理组织相容性提高,500℃处理时组织相容性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不同能量密度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比较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探讨飞秒激光在种植材料表面改性中的作用。方法:钛合金Ti-6Al-4V圆片进行打磨抛光并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的飞秒激光处理,分为低能量组(0.07J.cm-2)和高能量组(1.40J.cm-2),同时以单纯打磨抛光样本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人成骨样细胞素MG63与各组材料进行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黏附细胞的形态并采用丫啶橙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黏附细胞的数量,用噻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测定MG63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析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结果: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形成2种不同的微形貌结构,即纳米级平行排列的条纹状结构和微米级的凸起与纳米级的条纹相结合的微纳复合结构;24h各组黏附的细胞数量相近;48h各组材料表面单个细胞形态均不明显,但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细胞覆盖面积大于纳米条纹表面和对照组的光滑表面,高能量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能量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处理钛合金表面产生的微纳复合结构有利于MG-63成骨细胞黏附和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牙釉质经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与树脂的即刻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方法:选取牛切牙,沿唇舌向纵剖为两半,制备釉质粘接样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样本n=20),(1)1组:酸蚀+树脂粘接(对照组);(2)2组:诊室外漂白+即刻酸蚀+树脂粘接;(3)3组:等离子体处理5 min+即刻酸蚀+树脂粘接;(4)4组:等离子体处理5 min+树脂粘接,粘接样本均使用single bond 2粘接系统及Filtek Z250树脂。万能试验机测试剪切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及酸蚀后釉质表面的超微形态,以及断裂界面,SPSS17.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结果:剪切强度测试显示:4组(8.60 MPa)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17.89 MPa)高于4组,但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组(34.82 MPa)和3组(34.69 M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等离子体处理5 min后,釉质表面呈现轻微熔融状较规则的外观形态,但不如酸蚀处理后的釉质表面的蚀刻形态明显。1组和3组粘接后断裂界面相似,均为混合断裂。结论:与常规诊室漂白相比,应用等离子体处理釉质表面后即刻进行酸蚀与树脂粘接,粘接强度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物来源的二聚脂肪酸为原料,合成了二聚酸酰肼和二聚酸酰腙两种衍生物,并进一步以其作为环氧E-44树脂固化剂,得到了新型的含动态共价连接的热固性环氧树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式扫描量热(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以及固化后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详细表征,特别研究了动态亚胺键对热固性环氧树脂性能的独特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环氧树脂相比,改性后的环氧树脂有更好的韧性,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及热稳定性没有明显下降。在升温和加压的条件下,酸可催化亚胺键的动态交换反应,赋予传统环氧树脂以全新的可修复、可回收与可多次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乙醇为介质将制备的氧化钴溶胶与酚醛树脂进行复合,经固化后在埋炭条件下炭化处理,制备热解碳。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对热解碳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钴溶胶粒子在酚醛树脂中以纳米尺寸均匀分散,复合树脂热解过程中氧化钴被还原为单质钴,从而对树脂热解过程起到了催化作用,使其由无定形玻璃态碳部分转变为石墨化碳。对热解碳的显微结构分析表明,热解碳中有大量的碳纳米管生成,其含量、形貌与氧化钴溶胶掺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种玻璃陶瓷与Wieland Zenostar氧化锆(简称Zenostar)相互摩擦的耐磨性差异,阐明其影响因素。方法:Zenostar做成平面型(锆片组)和半球型(锆球组),3种玻璃陶瓷IPS Empress CAD (简称Empress)、IPS e.max CAD (简称e.max)和VITA Suprinity (简称Suprinity)分别作为其对磨材料,置于UMT-2微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在人工唾液环境下进行二体磨损,模拟口腔内使用过程。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平面试样的磨损深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磨损表面。结果:锆片组,3种玻璃陶瓷对Zenostar产生的最大磨损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锆球组,Zenostar对3种玻璃陶瓷及Zenostar基底样本产生的最大磨损深度由小到大依次为Zenostar组< e.max组≈Empress组< Suprinity组,e.max组与Empres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EM观察,锆片组中Zenostar磨损表面均较光滑,多为磨粒磨损;锆球组中Empress表面磨损最为严重,可见大面积碎片剥脱面,表面粗糙不平。结论:3种玻璃陶瓷与Zenostar相互摩擦的耐磨性与材料本身组成成分和化学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模拟口腔环境,研究阳极氧化纯钛试样及等离子渗氮纯钛试样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情况。方法:采用塔菲尔(tafel)曲线测试,测定阳极氧化纯钛试样及等离子渗氮纯钛试样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并以自然氧化纯钛试样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FSEM)观察不同纯钛试样腐蚀前后形貌。结果:阳极氧化及等离子渗氮对纯钛腐蚀性的影响均有显著性,P〈0.05。Icorr均明显减小,腐蚀速度减慢。阳极氧化纯钛试样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Icorr最小,耐腐蚀性能好。结论:阳极氧化及等离子渗氮两种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纯钛试样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的耐腐蚀性;进行阳极氧化表面处理后纯钛试样的耐腐蚀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5.
周园  王岚  李旗  冯伟  刘新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3):140-141,144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检测及电镜观察,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结构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以临床住院患者的痰、腹腔、盆腔引流物等为材料分离鉴定细菌,K—B法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电镜观察耐药菌株超微结构。结果: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表面存在温和噬菌体。结论:温和噬菌体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朱蓉  熊国军 《广州医药》2004,35(5):41-43
目的 观察慢性上颌窦炎置管药物冲洗后的治疗效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窦腔黏膜纤毛变化。方法 经CT诊断慢性上颌窦炎32例,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行上颌窦钻孔后置硅胶管,定期用甲硝唑加庆大霉素和妥佳注射剂反复冲洗窦腔3个月。治疗前后取窦腔黏膜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例中30例治愈,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窦腔黏膜细胞间隙扩大,纤毛大部分脱落缺失,治疗后纤毛再生,数目增多,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慢性上颌窦炎行置管加药物冲洗可获得一定疗效,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窦腔黏膜纤毛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几种树脂冷热循环老化后表面形态的改变。方法1 种纳米树脂(Z350)和4 种微混合填料树脂(P60、Z250、
Spectrum、AP-X),以侧壁至中心分层填压固化法制备样块,研磨和抛光侧壁,经水浸泡及5/55 ℃冷热循环40 000次后,分析抛
光侧壁表面粗糙值(Ra)的变化,观察扫描电镜下的微结构变化。结果经冷热循环后,抛光面Ra值呈下降趋势。其中Spectrum
由0.164±0.024 μm降至0.140±0.017 μm(P<0.001),Z250由0.169±0.035 μm降至0.144±0.033 μm(P<0.001),Ra值接近抛光性
能较好的P60(0.121±0.028 μm)。扫描电镜下,5种树脂划痕与凹陷变浅,但Z350样块表面出现裂纹。结论水浸泡及冷热循环
可能对复合树脂产生抛光效应,但也可能导致纳米树脂表面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7种不同的光复合树脂热循环试验后的机械性能,探讨各性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每种树脂(A110:AH、ESTELITE∑:ET、AELITE:AT、Z250:ZS、CharmFil plus:CP、Z350:ZH、Grandio:GD,其中AH、ET为微充填复合树脂,AT、ZS、CP为混合型复合树脂,ZH、GD为纳米型复合树脂)制成直径为12 mm,厚度为1.0 mm的实验样本。所得样本在37℃的蒸馏水中浸泡24 h,然后在5℃和55℃下间隔15 s冷热循环1 000次。应用尖端速率为0.5 mm/min的双轴挠曲强度试验测量材料的强度值(ISO4049),所得数据采用Weibull和ANOVA统计学分析。样本断面经扫描电镜观察,剩余样本碎片经Knoop硬度试验测试(负载50 g,时间10 s)。结果最高和最低的Weibull系数值分别出现在AH(18.752)和AT(5.290)组,最高和最低的双轴挠曲强度值分别出现在ZS(158.2MPa)和ET(54.0 MPa)组。不同填料的强度值大小依次为混合型复合树脂>纳米型复合树脂>微充填复合树脂,具有相同类型填料的复合树脂之间的强度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强度试验所得碎片的数量与材料强度大小成正相关。GD组的硬度值最大(110.81±14.77)kg/mm2,AH组平均硬度值最小(42.81±1.91)kg/mm2,复合树脂的强度值与硬度值成正相关。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树脂基质和填料之间是裂痕形成的薄弱部位。结论纳米型复合树脂比混合型复合树脂更适于临床应用。Knoop硬度实验是否适用于复合树脂材料的硬度测量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