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 41例健康志愿者被分成青年组(15例)、中年组(16例)、高年组(10例)。选用TOF-MRA垂直基底动脉中段行(phase-cantrast magnetic resonatnce imaging)PC-MRI扫描,在PCA/M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取ΔV、MV、MF及收缩期流速达峰时间比(peak systolic velocity ratio,PSVR)、舒张期最低流速达峰时间比(end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EDVR)进行参数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青、中、高年龄组平均ΔV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7.54,P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1.74,P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t青vs老=8.9,t青vs老=7.4;P值均0.01)。三组MV、MF均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EDVR及PSVR三者均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 EDTR=1.21,t PSVR=1.03;P值均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EDVR:t青vs老=10.2,t青vs老=7.3;PSVR:t青vs老=6.7,t青vs老=5.4,P值均0.01)。结论各年龄组间基底动脉MV、MF无差异,ΔV、EDVR、PSVR高年组高于青、中年组。  相似文献   

2.
王荣品  刘辉  梁长虹  黄美萍   《放射学实践》2010,25(5):474-477
目的:通过流体模型,检验3.0T磁共振相位对比法(3.0T PC-MRI)速度编码值(Venc)、编码方向的选择及其对流体动力学定量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固定流速和Venc,检验不同编码方向下的流体信息;固定Venc和编码方向,检验PC-MRI对不同注射流率(0-5 ml/s)所测流速值与标准流速的差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检验二者差异性。结果:只有选择SLICE或SI编码方向才能正确反映质子流动的方向;在Venc适当大于实际流速时,不同注射流率PC-MRI流速测量值与流速真实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1,P〉0.05),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9,P〈0.001)。结论:选择正确的Venc和编码方向是准确测量流体动力学的前提,3.0T PC-MRI能客观、准确地测量流体模型的动力学信息,可用于临床血流定量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眩晕与基底动脉(BA)血流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相位对比法磁共振成像(PC-MRI)对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及眩晕发作患者(症状组及病变组)的BA血流量进行测量并比较分析。进行常规头颅MRI检查,收集T_2WI FLAIR有/无腔隙性脑梗塞及白质病变的眩晕患者11例为病变组,15例为症状组,健康志愿者23名为对照组,三组均对BA进行PCMRI检查,使用工作站的QFLOW序列,对BA某一次心动周期成像进行感兴趣区(ROI)后处理,获得相应的时相-流速曲线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数值,记录BA的血管平均流量(MF)、平均流速(MV)及每搏量(SV)。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比较病变组、症状组与对照组BA的MF变化值。结果病变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量、平均流速及每搏量分别为(1.27±0.43)ml/s、(29.98±12.26)cm/s及(0.99±0.44)ml,以上3项指标病变组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流量:t=2.16,P0.05;平均流速:t=2.86,P0.01;每搏量:t=1.83,P0.01)。症状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量、平均流速及每搏量分别为(1.32±0.25)ml/s、(34.32±1.79)cm/s及(0.99±0.52)ml,以上3项指标症状组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流量:t=3.16,P0.01;平均流速:t=3.26,P0.01;每搏量:t=2.69,P0.05)。结论 PC-MRI检查对脑实质及脑血管发生缺血性病变,眩晕患者其BA流速及流量等参数均降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MRI相位对比成像(PC-MRI)在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检测时的流动曲线,以及流速编码(VENC)、导水管位置、ROI面积3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志愿者,10例(第1组)定位导水管中段,VENC=5、10、20、70 cm/s扫描4次,ROI=0.03 cm2;10例(第2组)VENC=20 cm/s、于导水管上口、中段、下口扫描3次,ROI=0.03 cm2;10例(第3组)定位导水管中段、VENC=20 cm/s扫描,绘制ROI=0.01、0.02、0.03、0.04 cm2 4次。ROI绘制后系统自动生成流动曲线和各流动参数。结果:①流动曲线呈正、余弦波和“U”型波多种形态。②第1组VENC=5 cm/s均见混淆伪影、流动曲线呈无规律波浪状,与VENC=10、20、70 cm/s时的峰值流速、绝对每博输出量(A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NC=10、20、70 cm/s时无混淆伪影,流动曲线呈规律性,各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第2组导水管不同部位所测流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第3组ASV随ROI增大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ROI时的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及回返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①导水管区脑脊液流动曲线形态多样,但均反映双向往复波动式流动,延长诸波形具有一致性。②VENC=5 cm/s取值过低,70 cm/s取值略高,10~20 cm/s较合理;③扫描导水管不同部位对测量结果无影响;④ROI面积与ASV及回返系数呈正比,对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CMRI)技术测量中老年人慢性脑缺血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脑缺血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模式.方法 对中老年人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筛选出正常组12例、轻度脑缺血组16例和明显脑缺血组13例,3组均行双侧MCA PCMRI扫描,利用工作站上QFLOW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1次心动周期内双侧MCA的时相-流速曲线及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双侧MCA的血管断面面积、峰值流速(PV)、平均流速(MV)、平均流量(MF).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3组间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3组间双侧MCA血管断面面积、MV、MF及右侧MCA PV的单向方差分析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慢性脑缺血患者双侧MCA的时相-流速曲线较正常中老年人收缩期波峰变低、变钝、变宽,舒张期和收缩期两波峰连线变平.结论 PCMRI可反映不同程度慢性脑缺血患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临床Ch ild-pug h分级为标准,应用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行段性功能储备评估。方法: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患者及23例肝硬化患者均行全肝灌注检查,得到肝脏灌注图像,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以及门静脉灌注指数(HPPI)。对正常组及肝硬化组行肝段性灌注测量,对肝脏各段血流灌注参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肝脏各段间HAP、HPP、TLP、HAPI、HPPI均无统计学差异,HAP:HPP=1/3~1/4;Ch ild-pug h A级H A P、T LP存在段间差异(P<0.05),H A P:H PP=1/2~1/3;Ch ild-pug h B级H A P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1/2~1/3;Child-pugh C级各灌注参数均存在段间差异(P<0.05),HAP:HPP=2/1~2/3。正常组与肝硬化各组间比较:除Ⅱ、Ⅲ段HAP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Ⅰ-Ⅷ段各灌注参数均存在部分组间差异(P<0.05),Ⅰ-Ⅷ段HPP肝硬化各组与正常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肝功能受损程度的加重,肝脏各段HAP、HAPI值呈上升趋势,HPP、TLP、HPPI值呈下降趋势,肝动脉与门静脉系统血供比例逐渐增大。结论:256层CT全肝灌注模式可用于直观定量反映肝硬化肝脏各段血流灌注特征,对肝脏储备功能分段评估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横窦血液流量MR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与电影相位对比(PC)法和超声的比较,评价二维(2D)PC法测量横窦血液流速和流量的准确性。方法 (1)志愿者8例,共计测量12个横窦,在每个横窦相同层面上分别采用2DPC法和电影PC法进行血流信号面积,血液流速和流量测量,测量结果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需要开颅手术患者5例。共计6个横窦,术前采用2DPC方法对横窦血液流速进行测量,术中暴露横窦以后,用TCD探测血液流速,测量结果采用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2DPC法和电影PC法测得的横窦血流信号面积(t=-1.106,P=0.293)。流速(t=0.262,P=0.798)和流量(t=0.439,P=0.669)均无显著性差异,2DPC测得的流速与TCD测得的流速相关性良好(y^=1.303x 0.62,r^2=0.88)。结论 2DPC法是测量横窦血液流量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年龄、性别对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各节段心肌T2*值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人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并分为青年组(≤44岁,n=10),中年组(45~59岁,n=15)和老年组(≥60岁,n=10),采用3.0T MR仪进行扫描,采用8回波T2*WI成像序列进行心脏扫描,随后将扫描序列导入到后处理软件中分别测量其左心室16节段的T2*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男女以及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男性左心室基底前间壁段(2段)及左心室基底下间壁段(3段)T2*值低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41,P=0.000;Z=-3.137,P=0.002);左心室前壁(1段)、左心室中间下间隔段(9段)、及左心室心尖外侧段(16段)T2*值中,健康中年人>健康老年人>健康青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7,P=0.04;χ2=6.842,P=0.033;χ2=13.274,P=0.001);左心室心尖下段(15段)T2*值中,健康老年人>健康中年人>健康青年人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8,P=0.001);其余节段心肌在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基底前间壁段(2段)及下间段(3段)T2*值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成年人左心室前壁(1段)、左心室中间下间隔段(9段)、左心室心尖下段(15段)及左心室心尖外侧段(16段)T2*值存在差异;其余各心肌节段T2*值在不同性别以及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负荷总积分(SSS)及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入组先后行冠脉造影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两日法负荷-静息GMPI的胸痛患者89例,其中,经冠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者52例(冠心病组),冠脉硬化者26例(冠脉硬化组),正常者11例(正常组)。冠脉病变程度由Gensini积分表示。采用17节段目测半定量法及定量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软件相位分析得出SSS和相位直方图带宽(BW)、相位标准差(SD)和熵,分析上述参数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以及在冠心病组、冠脉硬化组及正常组之间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岭回归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病变程度不同的各组中,Gensini积分随GMPI各参数的增高而逐渐增高。(2)岭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W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最显著的参数,其他依次为SSS、熵和SD(t=6.692、3.688、3.559和2.896,均P<0.05)。(3)冠心病组的SSS和静息BW、SD、熵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0、0.747、0.671和0.695,均P<0.05)。而冠脉硬化组及正常组的各参数与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性。冠心病组的静息BW(52.4°±20.6°)、SD(16.7°±7.7°)、熵(41.3%±8.0%)均显著大于冠脉硬化组(23.7°±7.4°、6.4°±2.9°、28.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9、8.176、6.752,均P<0.001),但冠脉硬化组与正常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62、0.812和1.422,均P>0.05)。89例患者的静息与负荷BW、SD、熵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3、1.121和0.726,均P>0.05)。结论SSS、BW、SD、熵在评估冠脉病变程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静息、负荷GMPI相位分析对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的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检查者测量结果间的相关性及可复性。方法选取32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18~30岁,平均(25.4±3.4)岁。应用3.0TMR两次测量中脑导水管不同解剖位置的脑脊液(CSF)流动。由两位医师先后对同一志愿者进行独立扫描,所有图像由另一医师进行后处理。选用T2WI正中矢状面定位,先后垂直导水管入口段、中间段、出口段进行扫描。在导水管显示面积最大的幅度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重复3次取其结果平均值。取收缩期向下峰值流速(PPV)、舒张期向上峰值流速(PNV)及绝对每搏出量(ASV)进行对比分析。取2位医师测量结果的平均数用于比较不同解剖定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解剖定位间平均PPV、PNV存在统计学差异,上段高于下段(P<0.05),两两均数比较,入口段与出口段流速存在差异(P<0.05);而ASV三者间无差异(P>0.05)。不同医师测量相同解剖定位时,两次PPV测量结果相关性以中间段最高,相关系数r=0.94,出口段r=0.82,入口段r=0.78。结论①中脑导水管不同解剖位置的CSF流速存在差异,上段流速高于下段,而ASV无差异;②导水管中间段测量结果可复性最佳,可作为理想的测速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400mgI/ml与370mgI/ml非离子碘造影剂在脊髓血管CTA中能否提高脊髓前动脉、大根髓动脉的图像质量。方法:103例患者分为370mgI/ml组(51例)和400mgI/ml组(52例),行多排CT脊髓血管CTA扫描,图像经颅脑CT算法及小视野二次重建,对比(1)降主动脉起始段CT值;(2)脊髓前动脉(ASA)和大根髓动脉(AA)显示率;(3)AA走行各段对比噪声比(CNR);(4)ASA和AA图像质量评分。结果:370mgI/ml组和400mgI/ml组降主动脉起始段血管内密度分别为(305.5&#177;23.7)HU和(367.4&#177;19.8)HU,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2.23,P〈0.05);370mgI/ml组和400mgI/ml组的ASA和AA的显示率均为100%;370mgI/ml组和400mgI/ml组AA各段的CNR分别为:(1)AA起源血管段(肋间动脉或腰动脉):24.11&#177;4.43和27.88&#177;5.1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998,P〈0.05);(2)椎间孔段:7.23&#177;4.28和7.87&#177;4.7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316,P〉0.05);(3)椎管内段:6.08&#177;1.17和6.53&#177;1.5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894,P〉0.05);(4)汇入ASA动脉后:9.72&#177;1.91和9.49&#177;2.01,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0.564,P〉0.05)。ASA和AA的图像质量评分显示370mgI/ml组和400mgI/ml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317,P〉0.05;Χ^2=0.569,P〉0.05)。结论:多排CT脊髓CTA中,使用400mgI/ml非离子碘造影剂与370mgI/ml非离子碘造影剂相比可以增加血管强化,但并不能显著提高ASA和A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影像资料,比较MCA及桥前段、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根据MB形态将其分为完全MB与不完全MB,分别分析2型、MB长度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另随机选取同时期75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未见MBMCA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比较MB组与无MB组左前降支(LAD)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与MCA及桥后段粥样硬化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766,P=0.000).完全MB与不完全MB组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646,P=0.000).桥前段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MB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5,P=0.458).MB组与无MB组LAD粥样硬化发生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43,P=0.491).结论 MB易导致桥前段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完全MB与不完全MB相比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而桥前段粥样硬化的发生与MB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但MB对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的差异及大脑镰密度对CT诊断纵裂池出血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与颞肌密度对比,目测100例正常大脑镰和50例纵裂池出血的密度,并测量其各段CT值。结果:目测93%正常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其中88%胼前段大脑镰密度<胼后段,100%胼上段大脑镰中部密度<前、后部;纵裂池出血时82%出血处大脑镰密度>颞肌密度,18%二者相仿,大脑镰各段的密度改变视纵裂池出血部位和量而异;正常/纵裂池出血时大脑镰各段的平均CT值分别为:胼前段40~54Hu,胼后段45~58 Hu,胼上段前部42~55 Hu,中部36~52 Hu,后部47~65 Hu,颞肌52~53 Hu。46例(92%)出血处密度均>颞肌。结论:正常大脑镰各段密度有一定差异,熟悉其特点有利于CT诊断纵裂池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荷双时相(早期相+延迟相)18F—FDGPET/CT心肌显像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华小型猪10头制作心肌缺血模型,分别进行如下3组显像:造模前负荷双时相显像(8头)、造模后静息双时相显像(8头)和造模后负荷双时相显像(10头)。(造模前、后)负荷双时相显像:实验猪显像前禁食12h以上,全程麻醉,按体质量静脉注射”F—FDG5MBq/kg,静息50win后连续采集PET图像10wi-(早期相);后经静脉持续泵人多巴酚丁胺,50min后再次采集PET图像10win(延迟相)。造模后静息双时相显像:除未泵人多巴酚丁胺外,余步骤同负荷双时相显像。对显像结果进行分析:(1)定性分析。观察各显像组双时相显像左室心肌18F—FDG摄取情况,分为1~4级。1或2级均判定为无心肌缺血,3或4级中如果存在前壁或间壁局灶性摄取则判定为心肌缺血。利用配对疋。检验分别比较3组显像中早期相与延迟相发生缺血的心肌比例。(2)定量分析。测定左心室前壁和下壁SUVmean。并计算其比值K1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K1(早期相)、K2(延迟相)间的差异。结果造模后CAG显示全部猪LAD冠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造模前负荷双时相显像:早期相及延迟相中全部8头均为1或2级,判定为心肌缺血的比例均为0;K1、K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0.10和1.11±0.10;Z=-1.48,P〉0.05)。造模后静息双时相显像:早期相与延迟相中心肌缺血比例分别为1/8和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05);K1、K2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7±0.28和1.28±0.40;Z=-2.02,P〉0.05)。造模后负荷双时相显像:早期相与延迟相的心肌缺血比例分别为4/10和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P〈0.05);K1、K2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55±0.32和1.86±0.39;Z=-2.49,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相位对比MRI(PC-MRI)技术在诊断非梗阻性脑积水和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hillips 3.0 T PC-MRI设备,测量11例交通性脑积水、6例正常压力性脑积水、9例脑小血管病病人及13例健康志愿者的中脑导水管脑脊液(CSF)动力学指标(峰值流速、搏出量),并分别对4组的各项指标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1正常对照组、非梗阻性脑积水组和脑小血管病组的中脑导水管水平CSF运动呈双向、"U"型曲线,非梗阻性脑积水组的峰值流速较高,且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舒张期。2交通性脑积水组与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组,以及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组与脑小血管病组间CSF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此3组收缩期峰值流速均高于对照组。非梗阻性脑积水组舒张期峰值流速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脑小血管病组。4组间搏出量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非梗阻性脑积水组搏出量呈反向,脑小血管病组搏出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 PC-MRI可用来诊断非梗阻性脑积水,并对鉴别非梗阻性脑积水和脑小血管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射状扫描技术在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放射状扫描、斜矢状面扫描和3D扫描技术在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中的优劣势。方法:使用3.0T磁共振机,对无任何颅内疾病的10例健康成人自愿者(20耳)行鼓乳段面神经MRI扫描,分别采用放射状T2wI、斜矢状面T2wI和3D-FIESTA序列,选取以上3组序列显示该段面神经最完整的层面进行长度测量,同时测量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的信噪比,采用盲法对以上3组序列图像进行综合评分。结果:三组序列图像上面神经长度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三组序列图像上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的信噪比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和0.257);三组序列面神经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D-FIESTA序列评分最高。结论:放射状扫描技术在回避扫描倾斜角度问题的同时能够完整显示鼓乳段面神经,放射状序列、斜矢状面序列可作为3D扫描序列的补充,对鼓乳段段面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预后判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64层CT正常颅内静脉成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飞  刘斌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2):1101-1104
目的观察横窦和小脑幕侧窦的常见形态、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比较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颅内静脉(窦)结构的显示率。资料与方法25例CT脑静脉成像(CTV).分别观察VR、MIP对13个颅内静脉(窦)的显示情况。结果25例总共显示494个结构。VR显示481个,MIP显示431个,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矢状窦、直窦、窦汇、大脑大静脉、海绵窦、大脑内静脉和下矢状窦在VR、MIP两种重组方法中显示率均为100%。大脑中浅静脉、岩下窦、Labbe静脉、Trolard静脉VR优于MIP。小脑幕侧窦两者未见显著性差异。左侧横窦优势型4例,右侧横窦优势型11例,其中横窦发育不良2例,10例为中间型。小脑幕侧窦可分三型。结论CTV可较完整地显示颅内静脉及静脉窦,显示颅内静脉(窦)VR优于MIP;正确认识横窦、小脑幕侧窦的形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基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探讨椎动脉夹层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2例椎动脉夹层患者和60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对各项特征/指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两组之间有高血压者的比例(χ2=11.168,P=0.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Z=-5.419,P<0.001)和同型半胱氨酸(Z=-4.498,P<0.001)血浆浓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之间其它临床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负相关(r=-0.514,P<0.001),同型半胱氨酸与椎动脉夹层是否发生呈正相关(r=0.427,P<0.001)。两组之间血管形态学特征比较,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及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者的组内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19,P<0.001)。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椎动脉V4段最小弯曲角和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的是否发生均呈负相关(r=-0.342、-0.564和-0.593,P值均<0.001)。结论:高血压、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水平是椎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因素,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在椎动脉夹层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及其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灵敏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年龄28~73(50.77±8.79)岁。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99Tcm -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按切除的病灶重量将全部病灶分为两组,A组:病灶重量≤1.00 g,B组:病灶重量>1.00 g。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不同重量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 22例患者中,共切除病灶58个。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7.83%(11/23)和84.00%(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P=0.008);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B两组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8.26%(18/23)和85.19%(2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25)。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A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P=0.033)。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对B组的诊断灵敏度高于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06)。 结论 甲状旁腺病灶重量对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诊断灵敏度有影响,当病灶重量较小时,99Tcm-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对其的诊断灵敏度较低;而病灶重量对99Tcm-MIBI SPECT/CT早期断层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