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鸟嘌呤释放蛋白1(RASGRP1)在中药温化蠲痹方影响微小RNA-146a(miRNA-146a)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DNA甲基化调控中的作用,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分为造模组和正常对照组(n=10,正常组),造模组在大鼠尾根部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3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组如下:模型组(n=10)、甲氨蝶呤组(n=10,MTX组)及中药温化蠲痹方组(n=10,中药组)。中药组大鼠按22.9 g/(kg·d)灌胃中药温化蠲痹方,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两组大鼠都是每天1次,MTX组灌胃MTX混悬液(0.78 mg/kg),每周1次,共观察30 d。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评价足趾肿胀度。给药结束后,对正常组、模型组PBMC细胞培养,模型组加入ras-MARKs阻断剂,阻断剂①SB230580、阻断剂②PD98059、阻断剂③SP600125,模型组加中药,正常组转染miRNA-146a,模型组转染反义miRNA-146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146a、DNMTs(DNMT1、DNMT3a、DNMT3b)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RASGRP1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X组与中药组比较,大鼠足趾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体内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RASGRP1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MTX组RASGRP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MT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正常转染miRNA-146a组PBMC RASGRP1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加中药组、模型转染反义miRNA-146a组RASGRP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加阻断剂①组、加阻断剂②组、加阻断剂③组PBMC RASGRP1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性分析:模型组、模型加阻②、③、加中药组、转染miRNA-146a组、转染反义miRNA-146a组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水平与DNMT1、DNMT3a、DNMT3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温化蠲痹方可能作用于RASGRP1影响ras-MARKs通路,发挥对微小RNA-146a调控CIA大鼠PBMC DNA甲基化作用,是其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ing arthritis,CIA)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sansferases,DNMTs)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及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在大鼠尾根部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制备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氨喋呤组(MTX)、温化蠲痹方低、中、高剂量组(简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温化蠲痹方22.9、45.8、68.7 g/(kg·d)灌胃,均每日1次;MTX组按0.78 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连续30日。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评价足趾肿胀度。给药干预后提取各组大鼠PBMCs,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s DNMTs(DNMT1、DNMT3a及DNMT3b)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趾明显肿胀(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减轻(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及MTX组大鼠足趾肿胀减轻(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BMCs DNMT1、DNMT3a及DNMT3b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及MTX组DNMT1、DNMT3a及DNMT3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中药各剂量组DNMT1、DNMT3a及DNMT3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A大鼠PBMCs DNMTs表达降低。温化蠲痹方上调CIA大鼠PBMCs DNMTs表达无明显剂量依赖性。通过上调DNMTs表达,调节CIA大鼠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其治疗CIA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微小RNA-146a(miRNA-146a)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再选取造模成功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低剂量组(n=10,简称中药1组)、温化蠲痹方中剂量组(n=10,简称中药2组)、温化蠲痹方高剂量组(n=10,简称中药3组)。中药1、2、3组分别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45.8 g/kg·d、68.7 g/kg·d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均每天1次,MTX组按0.78 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连续30 d。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评价足趾肿胀度。给药结束后,提取各组大鼠外周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146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1、2、3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TX组比较,中药1、2、3组大鼠足趾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药1、2、3组和MTX组大鼠足趾肿胀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1、2、3组和MTX组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TX比较,中药1、2、3组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1、2、3组比较,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升高。中药温化蠲痹方下调CIA大鼠PBMC miRNA-146a表达无剂量依赖性,其可能通过下调miRNA-146a表达,而调节免疫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等达到治疗CIA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微小 RNA-146a(miRNA-146a)、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6(TRAF6)、白细胞介素-1 受体相关激酶 1(IRAK1)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雌性 Wistar 大鼠 70 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 只,生理盐水每天 1次)和造模组(60 只)。 造模组采用尾部皮内多点注射牛II型胶原乳剂的方法进行免疫,建立 CIA 模型。 造模成功后(40 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化蠲痹方组(中药组,温化蠲痹方每天 22.9 g/kg,每天 1 次灌胃)、模型组(生理盐水 2 mL 每天 1 次灌胃)、甲氨蝶呤组(MTX 组,MTX 混悬液每周 0.78 mg/kg,每周 1 次灌胃)和温化蠲痹方加 MTX 组(中药加西药组,灌胃药物同中药组及 MTX 组),每组 10 只。 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和计分法分别评价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症程度。 治疗 30 天后处死大鼠,取各组膝关节滑膜,运用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滑膜病理;采用 5 级评分法评定滑膜炎细胞浸润和滑膜细胞增生的程度;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滑膜中 miRNA-146a、TRAF6、IRAK1 基因表达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趾肿胀明显,滑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程度明显(P<0.05);模型组 miRNA-146a、TRAF6、IRAK1 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MTX 组、中药加西药组足趾肿胀明显减轻,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增生程度显著减轻,miRNA-146a、TRAF6、IRAK1 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 与 MTX 组比较,中药加西药组 miRNA-146a、TRAF6、IRAK1 基因表达更低(P<0.05)。 结论 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抑制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miRNA-146a、TRAF6、IRAK1 基因表达从而抑制 CIA 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生,发挥其抗炎作用。 MTX 加用温化蠲痹方比单纯 MTX 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研究其对RA患者耐药基因P-糖蛋白(P-g P)表达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增效机制。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MTX,每周1次,每次7.5 mg),来氟米特片(每天1次,每次10 m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 mg)。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温化蠲痹汤(每天1剂,分2次口服)治疗,观察1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中医症候疗效分析、健康状况评估(HAQ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S28)、患者疼痛评估(VAS评分)、晨僵时间、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P-g P表达、安全性指标等,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P-g P表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优于对照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DAS28、HAQ评分、VAS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P-g P、ESR、CRP、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现肝酶升高、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压升高等,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温化蠲痹方可降低RA患者多药耐药基因P-g P表达,改善患者对DMARDs多药耐药,可能是其治疗RA提高临床疗效机制之一,该方治疗RA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温化蠲痹方对微小核糖核酸-146a(miRNA-146a)/核因子κB(NF-κB)环路诱导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凋亡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用雌性Wistar大鼠2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15只),造模组采用尾部皮内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的方法进行免疫,建立CIA模型。在造模成功后(12只,造模成功率为80%)随机选取10只作为模型组,分别取正常大鼠和CIA大鼠的关节滑膜,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出原代FLS,培养至第3代进行干预实验。分别过表达、沉默miRNA-146a,并加入通路阻断剂和含药血清共培养,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iRNA-146a、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p-p65)、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FLS凋亡;CCK-8法检测各组FLS增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掌厚度明显增加(P<0.01);正常转染miRNA-146a组miRNA-146a、TRAF6、IRAK1基因表达及PCNA、p-p65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IκBα蛋白表达及FLS凋亡率降低(P<0.05);正常转染反义miRNA-146a组miRNA-146a、TRAF6、IRAK1基因表达及PCNA、p-p65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IκBα蛋白表达及FLS凋亡率增加(P<0.05)。与CIA对照组比较,CIA转染miRNA-146a组TRAF6、IRAK1基因表达及PCNA、p-p65蛋白表达增加,Caspase-3、IκBα蛋白表达及FLS凋亡率降低(P<0.05);CIA转染反义miRNA-146a组TRAF6、IRAK1基因表达及PCNA、p-p65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IκBα蛋白表达及FLS凋亡率增加(P<0.05)。加入NF-κB通路阻断剂后,随着阻断时间延长及PCNA、p-p65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IκBα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对照血清组比较,中药含药血清组细胞增殖率降低(P<0.05)。结论?温化蠲痹方可以通过miRNA-146a/NF-κB环路诱导FLS凋亡、抑制FLS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蠲痹汤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疗效。 方法 104 例均为 2018 年 8 月-2019 年 8 月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就诊的 RA 活动期患者,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证,按照随机数x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 52 例,对照组 52 例,两组均接受来氟米特片(爱诺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理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蠲痹汤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晨僵时间、起效时间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 评分、晨僵时间均下降(P<0.01),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4.23%(49/52),高于对照组咱76.92%(40/52)暂,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10,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CRP、RF、ESR 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蠲痹汤辅助治疗 RA 活动期(寒湿痹阻证)可减轻症状,增强疗效及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诱导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10)、温化蠲痹方组(n=10,简称中药组)、MTX组(n=10)。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按22.9g·kg-1·d-1剂量分别灌胃生理盐水、温化蠲痹方,均每日1次,MTX组按0.78mg·kg-1·w-1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给药30天后,运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透射电镜显示,中药组大鼠滑膜细胞凋亡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细胞凋亡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滑膜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CIA大鼠滑膜细胞凋亡减少,诱导滑膜细胞凋亡可能是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膜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再选取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组(10只,简称中药组)。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均每天1次,MTX组按0.78 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连续30 d。给药结束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IL-1β、IL–8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IL-1β、IL–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滑膜IL-1β、IL–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和MT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下调CIA大鼠滑膜IL-1β、IL–8水平达到而治疗CIA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TNF-α、IL-1β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再把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组(10只,简称中药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按22.9g/kg剂量分别灌胃生理盐水、温化蠲痹方,均每日1次,MTX组按0.78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给药30天后,运用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TNF-α、IL-1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TNF-α、IL-1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外周血TNF-α、IL-1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IA大鼠外周血TNF-α、IL-1水平升高,降低CIA大鼠外周血TNF-α、IL-1水平可能是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化痰祛瘀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化痰祛瘀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促进西药减量及稳定病情作用,以初步探讨中药化痰祛瘀蠲痹方治疗RA疗效及的机理。方法:7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化痰祛瘀蠲痹方加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35例,西药对照组35例,其中西药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MTX,每周1次,每次7.5mg),柳氮磺吡啶片(每天3次,每次0.5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mg)。中药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化痰祛瘀蠲痹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西药用量和治疗后3个月病情复发情况。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体征(关节疼痛度、肿胀度、压痛度、活动度、握力、晨僵)的积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中药治疗组的美洛昔康及MTX的用量(P<0.05或P<0.01)。两组在改善RF、ESR、CRP、PLT、Ig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中药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化痰祛瘀蠲痹方加西药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具有促进西药减量作用。温化蠲痹方具有抗炎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通过抑制RF、Ig等达到治疗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缺氧诱导因子(HI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作用机理。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简称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颈、背部5个部位皮内多点注射BCⅡ乳剂的方法进行免疫,建立CIA模型。再选取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10)、温化蠲痹方组(中药组,n=10)和MTX组(n=10)。采用容积法(排水体积)和计分法分别评价足趾肿胀度和关节炎症程度。分别灌胃给药: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剂量为22.9 g/kg,每天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MTX组给予MTX混悬液,剂量为0.78 mg/kg,每周1次。治疗30 d后处死,取各组膝关节滑膜及血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HIF表达水平。结果:1AI评分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大鼠A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在第18天,中药组大鼠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3 d后中药组大鼠A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HIF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MTX组HIF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MT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大鼠滑膜HIF表达水平升高,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下调HIF表达,而抑制CIA大鼠血管翳生成,从而治疗CIA。  相似文献   

13.
中药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联合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片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将63例RA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片(MTX),口服,10 mg/次,1 次/周;来氟米特片(LEF),口服,20 mg/次,1次/d;塞来昔布胶囊,口服,0.2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痛风定胶囊,口服,4粒/次,3次/d;益肾蠲痹丸,口服,12 g/次,3次/d。疼痛减轻后停服塞来昔布胶囊,痛风定胶囊改为2粒/次,益肾蠲痹丸改为8 g/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记录晨僵时间、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双手握力、20 m步行时间及健康评价问卷评分(HAQ);检测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黏附分子(ICAM-1)及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结果:观察组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70%关节(ACR70)有效率为48.48%,优于对照组的16.67%(P<0.01);第12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第24周观察组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指数、肿胀指数进一步改善,并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第12,24周28个关节数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DAS28评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ESR,CRP,RF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4周观察组TNF-α,ICAM-1及IL-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痛风定胶囊、益肾蠲痹丸与改善病情药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能快速减轻活动期临床症状,控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就诊期间以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于2021年4月—2022年10月就诊,单双号划分,参比组行常规方式治疗,增加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研究组,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采取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后,病证反应改善较参比组显著(P<0.05),炎症因子水平研究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参比组(P<0.05),研究组预后复发率低(P<0.05)。结论:予以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利于疾病症状反应缓解,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正常对照组(10只,简称正常组),造模组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再选取造模成功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MTX组(10只)、温化蠲痹方组(10只,简称中药组)。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灌胃,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均每天1次,MTX组按0.78mg/kg剂量灌胃MTX混悬液,每周1次,连续30天。给药结束后,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滑膜VEGF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和MTX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下调CIA大鼠滑膜VEGF水平,抑制血管翳形成而治疗C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探讨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乳剂于大鼠尾根部注射,建立CIA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MTX组、温化蠲痹方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给药30天后,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明显降低(P=0.000);与治疗前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6;P=0.009)。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P=0.000);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MTX组大鼠外周血IFN-γ/IL-4比值明显降低(P值均为0.0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642)。结论: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亚群失衡,恢复CIA大鼠外周血Th1/Th2细胞平衡可能是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CI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温化蠲痹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1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减少西药用量及稳定病情作用,初步探讨中药温化蠲痹方治疗RA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朱劲松 《新中医》2015,47(2):210-2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温化蠲痹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分成2组,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刺联合温化蠲痹方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针刺疗法。观察并记录患者关节疼痛、晨僵、肿胀等评分,将总疗效及临床症状总积分作为主要指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3%,对照组77.1%。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晨僵、肿胀、临床证候总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温化蠲痹方及仅用针刺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有效,但前者疗效更优,治疗后症状较后者轻,适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中药温化蠲痹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滑膜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IA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大鼠尾根部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的方法建立CIA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8只。中药组给予温化蠲痹方22.9 g/(kg·d)灌胃,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30天。给药结束后,提取两组大鼠滑膜总RNA,运用Illumina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每个样本基因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温化蠲痹方干预后大鼠滑膜差异表达基因有222条,其中上调基因76条,如防御素3b(RatNP-3b)等;下调基因146条,如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 2)、黏蛋白1(Muc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凋亡、血管生成素、防御素基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癌基因等。结论 中药温化蠲痹方可能通过对多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发挥多靶点治疗CIA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蠲痹方外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86例RA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美洛昔康和甲氨蝶呤,观察组加用蠲痹方外敷关节及穴位,3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ACR20、ACR50、ACR70来评价疗效,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20 m步行时间,疼痛VAS评分、医生VAS评分、患者VAS评分、HAQ评分及CRP更低,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及活力改善更为明显(P0.05);ACR20、ACR50、ACR70分别为81.4%、65.1%和35.9%,高于对照组的60.5%、39.5%和14.0%(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蠲痹方外用治疗RA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