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桂枝加芍药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曰:"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虚,治疗太阴腹满时痛,伴呕吐、下利之脾虚寒湿证。笔者随傅元谋老师门诊时,常见傅老师用此方治疗脾病失运,腐秽不下之证,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据《神农本草经》载芍药之功用,分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原方倍用芍药组成。芍药入药首  相似文献   

2.
<正> 桂枝加大黄汤原出《伤寒论》279条,文中叙证简单,文字省略,致使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诸如方有执认为太阳兼阳明病,喻嘉言倡太阳病初陷太阴之说,王晋三说成太阴转属阳明病等。我认为当属太阴脾实,故略陈管见。一、从原文析之:《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  相似文献   

3.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孟如认为,此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4.
按经络学理论,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肝经和脾经在内踝上八寸以下部位的分布是个例外:肝经在前,脾经在中。如何理解肝脾两经分布的这一例外现象? 《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附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  相似文献   

5.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6.
"脾家实"出自于《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8条条文,后世历代医家对"脾家实"的理解不一,主要有两种:一认为是脾阳来复,正气充盛;一认为与"胃家实"相当,皆为邪气实的称谓。笔者认为应当从脾阳来复、正气充盛来理解"脾家实",以挖掘其在《伤寒论》中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栽培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又名杭芍、亳芍、川芍等,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1白芍的性能白芍的性味归经在古书中记载很多,如《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药类法象》载:"气微寒,味酸",《本草经疏》载:"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等。白芍的功效较多,如《本草正义》云:"益阴养血",《药品化义》云:"补阴抑肝,能补能泻",《本草备要》云:"缓中止痛"等。现代教科书归纳白芍的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9.
肺癌虽病位在肺,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肺为手太阴,脾为足太阴,二者皆属太阴,肺与胃相助为用,皆主通降,且肺阴的充盈和不足与胃阴的充足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肺与脾胃关系密切.中医临证治疗肺癌必须以调理脾胃为第一要途.  相似文献   

10.
李朝喧 《中医研究》2007,20(11):18-20
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相似文献   

11.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对此两方的作用,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桂枝加大黄汤为之解表攻下之方。在此,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伤寒论》太阴、少阴病的病理特点,认为恶性胸腔积液的发病与太阴、少阴病关系密切,从而提出从太阴及少阴病论治恶性胸腔积液的思路。恶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中最常见于恶性肿瘤胸膜转移,中医病名为悬饮,常见证型包括肺脾气虚、气虚痰湿、寒湿内阻、脾肾阳虚、痰瘀毒聚、阳虚湿困、气阴两虚、阴虚内热等。  相似文献   

13.
读《赤脚医生》杂志1980年第2期李聪甫先生《"益脾阳"与"养胃阴"》一文,获益匪浅.惟对其"脾居五脏之中,其体阴(太阴)而用阳,……胃为六腑之首,其体阳(阳明)而用阴"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兹不揣冒昧,试缕陈管见如下.昔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至今并无异议.但脾胃二者是否亦存在"体"、"用"的不同关系呢?笔者认为:"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而言,"用"是指机能和作用而言.就脾胃二者来说,脾属足太阴经,阴也;又脾主湿,湿亦阴也,此是言其体阴.至于论其用阳,仅清·唐容川氏说过:"脾体阴而用阳."但即着又曰:"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说明脾之用阳作用,还得假命门肾阳之力以温煦,  相似文献   

14.
仲景认为黄疸的成因一是由于外感,故有阳阴发黄、太阴发黄之称;二是由于饮食,故有谷疸,洒疸之称。并认为湿热内蕴是黄疸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证治上以清下为正法,汗吐和温消补为变法。1 黄疸的成因与治则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云:“黄家之所得从湿得之”。  相似文献   

15.
刘以敏主任通过体悟《幼科全书》、《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认为小儿厌食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在厌食治疗中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厌食一病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脏关系密切,治疗中主张以"运脾"和脾"为主,同时注意疏肝理脾。  相似文献   

16.
杜进军 《吉林中医药》2013,33(7):663-664
历代中医学家多认为肝病从脾论治是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该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肝病从脾论治的思想有很大的发展.章真如主任医师认为:第一,脾实不受肝邪者,则不需补脾,直治已病之肝;第二,肝实脾虚者,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第三,肝脾两虚者,应补已病之肝,亦益不实之脾.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观察也证实,肝病患者也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功能的病变,说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经验方疏肝健脾汤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7.
<正> 阳萎,不外虚实两证。虚证之因,前入认为以元阳不足之因为最,如《医贯》所谓:“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景岳全书》也有:“凡男子阳萎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然阳萎之因,命门火衰虽然居多,与脾虚亦不无关系,因脾与肾二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生理上来看,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之精,有赖于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云:“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胃之脉……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脾与胃两者经络上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当脾经有伏火,胃经有积热时,火、热之邪  相似文献   

19.
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甲乙经》)为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之交会穴。古人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太阴脾经循内踝上直行,厥阴循内踝前交入太阴之后,少阴肾经循内踝后,交出太阴之前,故谓之三阴交。脾主中,肾肝主下,中  相似文献   

20.
《索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全国统编教材《内经选读》取吴崐之说,把此段经文中“亦为之行气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