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统计2009年至2011年期间273例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报告.结果 273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例(58.61%)大于男性(41.39%),0~12岁的儿童以及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分别占28.57%和49.45%.予以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2009年~2011年依次为15.02%、18.68%、26.74%,静脉滴注的比例逐年上升.药品种类涉及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醒脑开窍类、抗肿瘤类、补益类、保肝类,且活血化瘀类的血塞通注射液占15.02%,比例最大.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为33.70%,其次为消化系统,占23.81%.结论 引发中药制剂ADR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药品本身及药物使用方法不当等,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78例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ADR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为引起ADR比例最高的中药剂型,占比46.15%;其中以活血化瘀类药物占多数,静脉给药引起ADR占比最高,为62.82%;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要的累及器官,临床表现以皮肤和消化系统损害较为常见。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于临床安全用药的监控,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3.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4年ADR106例,对涉及的药物和不良反应的表现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成年组ADR发生率最高,占52.8%,其次为老年组及少年组,分别达到33.0%及14.2%;药物涉及11大类56个品种,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3.0%、20.8%。ADR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皮肤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小儿、老年人群的重点监测,注意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5-2017年上报的2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200例ADR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15:1),静脉滴注给药占所有ADR例数的85.5%,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制剂等,其中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占29%,位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类药物,导致ADR占22%,中药制剂导致的ADR占15%,位居第三;从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观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3.5%,胃肠道反应占15%。结论 ADR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应用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合理选择药物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临床表现,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2008-2009年100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ADR中涉及药物7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ADR居多,占57%;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2%;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71%.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ADR及最大限度地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布和特点以及发生规律,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6年该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的15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名称、给药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等信息。结果在发生的ADR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占比分别为56.78%和43.22%),年龄≥60岁的人群ADR发生比例为55.92%,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静脉用药发生比例最高(96.05%);以喹诺酮类为最高(47例,占比30.92%),其次为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40例,占比26.32%)以及头孢菌素类(25例,占比16.45%);临床上抗菌药物引发的ADR表现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受损(77例,占比50.66%);ADR发生时间最多为用药后30 min以内(89例,占比58.55%);新的不良反应有6例。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开展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信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1 2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发ADR的中药注射剂中,涉及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最多,占58.34%;其次是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37.3%.原患疾病中以肿瘤最多,占37.3%.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44.32%;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特殊人群的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2009年的206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积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报告中,男性(120例)多于女性(86例),涉及药品116种,青壮年患者ADR发生率最多占34.9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0.29%,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多占56.8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8.16%,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1%。【结论】临床应重视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的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静脉注射液使用中的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不良反应预防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6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给药方式、用药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40-59岁患者使用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52.94%,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22.06%,20-39岁为19.12%,20岁以下发生率为5.88%。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其次为口服,占比19.12%。丹参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最高,为20.59%,其次为鱼腥草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占比均为17.65%。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47.06%),神经系统(17.65%)和消化系统(14.71%)。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督管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1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出现的1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本组18例患者病例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有11例(61.11%),发生率是最高的.在给药途径方面,出现ADR机率最大的是静脉滴注,其占到了全部给药的72.22%.在本组18例ADR药品中出现比例较重的为红花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论 对于中药制剂出现ADR现象,只要我们注重中药制剂的临床管理以及强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认识,同时对患者使用中药制剂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测,以最大限度来降低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仙桃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仙桃市ADR监测中心2012年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655份ADR报告,其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99.4%;年龄≤10岁的儿童发生ADR比例最高,占29.3%,其次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占16.6%;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途径,占86.2%;引起ADR最多的药品是抗感染类药,占66.0%,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1%;ADR导致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监测;加强抗感染类药物和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管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31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ADR中大于60岁老年患者132例(占42%);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82例(占89.5%);涉及用药品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104例(占33.0%);其次是中药制剂,有92例(占29.2%).累及气管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02例(占32.3%).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加强对患者用药过程的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坚持能口服尽量避免静脉给药的原则,降低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循证药学原理,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应用信息,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用三线表和手工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涉及药品种类、ADR涉及抗感染药品种类及ADR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对我院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ADR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2.54:1),诱发ADR药物有20类,67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占27.62%,位居首位,其次是营养药,导致ADR占12.38%,中药制剂导致的ADR占11.43%,位居第三;ADR发病率最高的药物为头孢曲松钠(6.66%),其次为阿糖胞苷(5.71%),第三为肝素钠(3.81%);ADR临床症状主要以全身性损害(34.59﹪)最为常见,其次为皮肤及附件(16.54%);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最多,占总数83.81%。结论临床上导致ADR因素众多,ADR发生几率以及临床症状均因人而异,因此临床用药结合患者病情,具体分析须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上报的112例ADR报告分别就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8.4%;抗菌药物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9.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1.4%,其次为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结论 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马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89-89,7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以来上报的不良反应,对ADR发生的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整理、统计。结果发生ADR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占57.14%;大于60岁的人群易发生ADR,占44.16%;静脉给药是最容易引起ADR发生的给药途径,占79.2%,中药制剂、抗菌药物和循环系统用药是ADR涉及最多的三类药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1.33%,其次是全身性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结论和综合医院相比,中医医院ADR的发生有其自身特点,与中医医院患者人群分布、用药特点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411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12月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1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的分类、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的类别、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有163例占39.66%,女性有248例占60.34%。51~60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22例(29.68%),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12%);第二位为免疫调节剂(7.79%),第三位为营养药(7.3%);骨髓造血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的系统(38.69%),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17.52%),第三位是消化系统(11.68%)。结论临床用药应密切关注51~60岁年龄段人群的抗肿瘤药和营养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及上报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6年度所发生的244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报告中女性患者大于男性,4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生素、中成药占首位;ADR临床表现上,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 加强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唐明顺 《求医问药》2014,(19):139-140
目的 :探讨生脉注射液ADR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发生AD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填写到《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表》中,并参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对这些患者发生ADR的情况进行分类,按照患者年龄分布的情况、所患原发病的情况、ADR累及系统的情况及用药的时间对导致其发生AD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初步评价生脉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 :在这8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ADR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5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较高,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这些患者的原发病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为常见(P<0.01)。这些患者ADR主要累及附件及皮肤系统。这些患者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P<0.05)。首次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滴注的患者ADR的发生率为73.26%,再次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滴注的患者ADR的发生率为26.74%,首次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滴注患者生脉注射液ADR发生的原因的发生率更高(P<0.01)。结论:弄清生脉注射液ADR发生的原因,可有效地降低患者ADR的发生率。此研究结果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18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83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涉及的药品有58种,抗肿瘤药居首位(57例,31.15%),其次为抗菌药物(47例,25.68%)及中药注射剂(42例,22.95%);注射剂引起的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以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26.1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4.39%)皮肤及附件损害(23.81%)较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制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崔秀娟  崔玉红 《中外医疗》2009,28(30):76-76
目的总结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216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216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以老年人最多(50.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52.3%%)占第一位,其次为中药制剂(22.1%)、抗肿瘤药物(11.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5%;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5.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报告、监测及合理用药,以预防和降低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尤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