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采用中药外洗、针灸合并康复训练治疗38例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37例均治愈或好转,患者的手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仅1例无效,说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作业疗法训练,红花醇并红外线照射患肢的要穴。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训练。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手Fugl-Meyer的评分上优于对照组。结论作业疗法结合红花醇并红外线照射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应用物理及康复疗法,观察组加用针刺疗法和中药内服、外敷,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肢漩涡浴与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47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水疗组,两组均采用脑卒中的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水疗组另外采用温热水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3周后的疗效.结果:水疗组的患肢肿胀、疼痛、痉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上肢漩涡浴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患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郝玉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68-3068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患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肢出现肩手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严重影响了上肢的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临床治疗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采用通痹活血舒筋汤外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80例,疗效明显,稳定。  相似文献   

7.
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47例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非早期康复组 ,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其临床表现 ,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前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 ,在并发肩 手综合征时 ,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早期康复组轻。②经综合康复治疗后 ,脑卒中后肩 手综合征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 (P <0 .0 5 ) ,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佳。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 手综合征的发生 ;发病后更易为综合康复治疗所逆转  相似文献   

8.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合并肩手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易引起患手运动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因此,对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护理,可促进患手功能恢复,尽可能减少致残程度。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我科对4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2012年1~12月收治的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护理;2013年1~12月收治的58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上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偏瘫上肢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Ⅰ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出血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6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4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B组,33例),B组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及康复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针灸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常规治疗组有效率67.6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0.91%,2组差异显著。结论:康复、中药、针灸三者联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免煎中药加味五苓散冷热浸泡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病例80例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良肢位设计、针灸、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免煎中药加味五苓散冷热交替浸泡患手,并同时对患手进行按摩、拍打、活动掌手指关节,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消肿止痛效果、上肢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免煎中药加味五苓散冷热浸泡结合康复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疗法在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熏蒸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患肢Fugl-Meyer(FMA)、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定,观察患侧肩手综合征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结论中药熏蒸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功能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4周对患侧上肢疼痛、水肿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训练后患肢疼痛、水肿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上肢综合功能评定计分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结论 尽早采取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为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2周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患手手指肿胀程度以及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2周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手肿胀的症状明显缓解;患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 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防治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在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预防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限制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征(SHS)的预防作用。对象:治疗组为1994~1996年入院的81例患者,采用限制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方法,脑卒中发作后随访231.6d。对照组为1991~1994年入院患者,未用上述方法,随访时间257.2d。方法:治疗组患者均未被确诊为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后4个月内由训练有素的治疗师进行被动训练,限制患者自行被动训练。肩手综合征确诊后服用皮质类固醇。评估指标:肿胀指数、肩手综合征诊断和评估标准、Brunnstrom分级、感觉障碍评估。结果:治疗组肩手综合…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陈毕能  付谦  李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82-4682
目的 观察和总结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方法以及进行效果评价.方法 对脑卒中后合并有肩—手综合征96例患者进行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结果 无效14例,有效34例,显效48例.结论 只要早期发现,及时进行电针结合康复的治疗,均可改善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张薇  王素香 《中国康复》2009,24(5):339-33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疗效。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51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均按脑卒中治疗方案治疗。对照组患侧肩手指导进行随意主被动运动;观察组采用手法对肩、肘、手诸关节进行分解、被动、定量运动。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0.0%、90.0%与4.8%、28.6%,P〈0.01)。结论: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受限的被动训练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79-3879
选取160例脑卒中后进行康复的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0例患。对研究组及其治疗师进行详细指导,在脑卒中后头4个月由患和治疗师协作完成受限的被动训练,对照组没进行这种训练。让同一名医生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肩-手综合征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是19%(15/80),对照组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是32%(24/80)。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有显性意义。提示脑卒中患限制性的被动运动可以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减少临床并发症。方法:将3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肢体锻炼,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主动活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等;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显著提高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