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减压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勇  邱勇  刘汝专  刘尚礼 《脊柱外科杂志》2005,3(5):269-272,29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支撑融合或颈椎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后,分别采取骼骨植骨支撑融合、颈椎间融合器(钛网或Cage)植入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定椎体间融合的标准,贾连顺的评定法评定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法中,自体骼骨植骨融合优良率87.5%,供区并发症12.1%,椎间盘退变椎问高度丢失7.6%;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优良率96.1%,无供区并发症和椎问盘退变椎间高度丢失。结论 颈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或颈椎间融合器支撑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钢板内固定术后颈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手术操作简单,费用少,但存在供区并发症、椎问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融合稳定、牢固,椎间高度丢失少,后者疗效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29-2133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患者68例,采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患者48例,观察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及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见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Zero-P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2 d,术后3、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改善率和3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第2 d、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与传统颈前路钢板联合Cage融合器相近的治疗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较好的早期稳定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通过JOA评分和Odom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7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1.34±4.18)min,术中出血量(38.34±2.16)m L。均未发生损伤脊髓神经、食管、气管,切口感染、脑脊液漏以及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均获1~2 a的随访,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颈椎X线检查,均达到植骨融合,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而导致二次手术;无吞咽困难、内固定松动、断裂、金属过敏等现象。末次随访依据Odom标准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6.15%。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良率及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0.
赵康全  王晟昊  王羿萌  杨旭  杨惠林  皮斌 《骨科》2015,6(5):244-247,251
目的:比较新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与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行颈椎前路减压ROI-C椎间融合的患者23例(ROI-C组),行前路钛板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的患者35例(钛板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常规复查颈椎正侧位X片并观察有无感染、食道损伤破裂、植入物移位、松动、断裂、术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结果: 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钛板组,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平均随访14.1个月(12-22个月),ROI-C组1例发生吞咽困难,钛板组9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见手术节段不稳。结论:治疗老年性脊髓型颈椎病,采用自锁式颈椎融合器ROI-C比前路钛板固定联合Cage植骨融合更具安全性。ROI-C较前路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在减少手术损伤、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跨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组)和颈前路钢板+Cage治疗的跨节段CSM患者(钢板组)各2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影像学指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相同;但术后12个月时,Zero-P组的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小于传统组,而传统组在颈椎Cobb角维持方面则具有优势。结论Zero-P治疗跨节段CSM,融合节段椎体高度未明显丢失,虽然颈椎Cobb角变化不及颈前路钢板+Cage,但责任节段上下相邻椎间盘未出现退变征象,保留了一定的颈椎活动度,中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3诊治的120例单节段颈椎病,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zero-p组),60例采用颈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比较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Eck植骨融合等级。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年的随访。zero-p组手术时间较cage组短,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数较cage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zero-p组C_(2~7)颈椎曲度、病椎Cobb角、邻近椎体高度较cage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Eck植骨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cage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相当,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但维持椎间高度与颈椎曲度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112例累及4节段(C3~7)的脊髓型颈椎病,49例采用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63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后路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结果 1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3(18~28)个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前路组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颈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更有效增加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而且手术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1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4例行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一组),4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二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三组).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一组融合率为82.69%,二组融合率为92.86%,三组融合率为95.24%.终访时,一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早期显著性降低,二组和三组则无明显性差异.一组与二、三组之间中期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二组与三组之间中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时带锁钢板固定和界面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效果,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相比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双嵌式椎间融合器(ROI-C)与钢板联合cage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3-03—2015-03诊治的3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1例采用ROI-C行ACDF术(ROI-C组),18例采用钢板联合cage行ACDF术(cage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3个月、12个月手术间隙相邻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植骨融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9例均获得随访,ROI-C组随访时间为(13.3±1.9)个月,cage组随访时间为(14.9±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植骨融合,均未发现融合器移位、变形。与cage组比较,ROI-C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吞咽不适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I-C组与cage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手术间隙相邻椎间高度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系统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应用具有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Solis融合器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Solis融合器的适应证选择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2-06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9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其中使用Solis融合器植骨融合者为A组(n=19),使用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内固定者为B组(n=20);2组性别比、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及手术节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椎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22~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症状改善率和融合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融合器下沉,B组1例术后取骨区血肿形成、2例术后1年发生取骨处疼痛、2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olis融合器和与自体髂骨块植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Solis融合器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不宜单独使用Solis融合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和钛网融合器加锁定钢板内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且能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脊髓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11例病变累及3个以上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松质骨植骨融合,单间隙减压采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行带锁钢板固定。结果11例均获随访,平均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的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及螺钉折断、椎间融合器滑脱、植骨不融合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50min(120~240min),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3分。结论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3例,按手术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影像学指标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者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2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吞咽不适,术后6个月均消失。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结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创伤较小,临床疗效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