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肛瘘是外科中的难治性疾病,治疗肛瘘的原则是既要治愈瘘管,又要能保护肛门功能。传统治疗方法如肛瘘切开和切割挂线等,会导致肛门失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7年,Rojanasakul等介绍了一种新的保留括约肌手术来治疗经括约肌肛瘘,即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hp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具有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优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江苏省中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33例行LIFT治疗的高位经括约肌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LIFT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肛瘘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肛瘘是肛周感染的慢性阶段,以间歇性肛周肿块溃破出脓为特征[1]。对于大部分低位肛瘘而言,肛瘘切开切除术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2]。对于复杂性肛瘘而言,由于瘘管涉及范围广、病灶深,手术治疗势必会损伤肛门括约肌造成肛门功能不良。因此复杂性肛瘘的治疗要处理好控制感染、瘘管的清除、肛门功能保护三个方面[1]。  相似文献   

3.
肛瘘是常见的疾病之一。低位肛瘘(皮下肛瘘、低位括约肌间肛瘘及低位经括约肌肛瘘)通过直接的瘘管切开术即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对复杂性肛瘘,行瘘管切开术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肌肉复合体。导致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各种保留括约肌手术应运而生。经直肠推移瓣技术(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ap.ERAF)首先由NobleE用于直肠阴道瘘的治疗。1912年,Elting将该方法应用到肛瘘的治疗中。1948年,Laird在前者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目前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肛瘘、直肠阴道瘘及直肠尿道瘘等。ERAF是将向基底部(头侧)游离的直肠黏膜瓣或黏膜肌瓣覆盖在肛瘘的内口上.以封闭瘘管的高压端.使肠腔内容物或细菌无法进入瘘管。致外侧瘘管逐渐萎缩直至闭合。该技术的优点包括: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解剖的完整性,保护了括约肌的功能,愈合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可以避免转流性造口,失败后不影响再次手术。作为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手段,其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肛瘘是因多种病理因素形成的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肛瘘的手术治疗既要保护肛门的功能,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同时又要彻底清除内口,达到根治肛瘘的目的。因此,术前明确内口的位置和瘘管走行及其与周围肌肉组织的关系,对肛瘘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保护肛门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1]。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肛瘘X线造影、超声检查、CT、MRI等技术广泛应用于肛瘘的诊断,为手术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资料,对肛瘘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肛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行LIFT术治疗,对照组行肛瘘切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创面愈合时间、临床总有效率、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功能、并发症、复发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4.7±4.06)min,长于对照组的(21.7±3.91)min;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13.49±2.7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67±2.81)d(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在各时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T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能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且有效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但在手术时间和治愈率稳定性方面,与肛瘘切开术比较不具备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隧道式瘘管剔除结扎术治疗单纯性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单纯性高位肛瘘患者按随机序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90例,分别行隧道式瘘管剔除结扎术(治疗组)和肛瘘切缝挂线引流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根治率、复发率、术后肛门功能、术后疼痛、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根治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保护肛门功能、平均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隧道式瘘管剔除结扎术疗效好、疗程短、复发率低、对控便功能损伤小,是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肛瘘手术是彻底清除感染的原发病灶,即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导管及肛腺,将瘘管全部切开引流,必要时可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肉芽组织同时切除,敞开伤口使其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从根治的角度来说,这在临床上不难做到,但从肛瘘的解剖学特性来讲,却存在着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而致肛门功能受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2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结果一期手术治愈率为66.7%(16/24)。术后单纯括约肌间切口感染2例,经局部应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换药后愈合;4例括约肌间切口感染且内口与肛管内相通,经直接切开后愈合;完全失效2例,其中1例因术后症状持续而行挂线治疗,另1例术后7月复发。临床总治愈率为91.7%(22/24)。术后随访6~44(中位数16)月,克利夫兰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无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下降。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的保留括约肌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评估瘘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94例肛瘘病人随机分成:瘘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缝合术组(TRFS组,68例),肛瘘切除缝合术组(FS组,64例)和肛瘘切除术组(F组,62例)。观察三组病例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监测术后疤痕大小,肛门变形情况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随访术后2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TRFS组和FS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F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的疤痕小(P<0.05),FS组术后伤口感染率和复发率较其它两组高(P<0.05),TRFS组和FS组术后肛门变形的病例很少(P<0.05),TRFS组和FS组术后均未出现肛门括约肌损伤引起大便失禁的病例。结论 瘘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缝合术既能达到根治肛瘘的目的,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创面愈合时间短,术后疤痕小,手术复发率低,是治疗肛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应用LIFT术治疗,观察2组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肛门失禁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临床疗效肯定,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尤其在保护肛门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经括约肌肛瘘病人124例,将124例病人分成两组,试验组60例,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照组64例,行切开挂线术。比较两组的肛门失禁评分、肛门功能、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肛门失禁总分为(8.68±1.65)分,试验组为(7.03±1.46)分;对照组肛门功能总分(6.71±0.93)分,试验组为(8.04±1.11)分;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为(6.22±1.24)分,试验组为(3.52±1.06)分,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5.31±1.32)天,试验组为(5.78±1.43)天;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31%,试验组为8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能够缓解经括约肌肛瘘病人术后疼痛,促进其肛门功能的提高,且临床疗效与切开挂线术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肛瘘(anal fistula)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造成,也可继发于直肠肛管肿瘤、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或由粪便瘀滞、异物、外伤感染等原因造成,临床表现有疼痛、分泌物流出、瘘管漏便、漏气、大便失禁等[1-3]。肛瘘难以自愈,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反复。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方式,清除病灶的同时要注意保护肛门功能。保留括约肌手术能尽可能降低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安全有效地治疗肛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肛瘘栓微创植入封堵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32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肛瘘栓微创植入封堵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血清肌红蛋白水平、平均创面面积、疼痛、肛门坠胀和肛门失禁等情况.结果:术后1、4、7和14 d,治疗组血清肌红蛋白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60例,并与传统的肛瘘切开术相比较.结果 平均愈合时间与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瘘管切除远段缝合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是确切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复杂性肛瘘的外科治疗十分困难,不仅要使肛瘘闭合,而且要保留控便功能。本文介绍一种保留肛门括约肌新手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3~ 2 0 0 0年我院对 72例肛瘘患者行手术治疗 ,其中男5 6例 ,女 16例 ,年龄 19~ 4 8岁 ,平均 35岁。将 72例患者按入院先后 ,性别、年龄及肛瘘部位分为不切断肛管括约肌、切除瘘管 ,行肛直肠腔内外缝合和切除瘘管的缝合组 36例 ,用凡士林油纱填塞的传统组 36例。有关肛瘘分布部位 ,分类及术后并发症详见表 1,2。表 1 不切断括约肌肛直肠腔内外缝合与传统手术分类对照分类缝合组传统组单纯肛瘘     3 0     3 0复杂肛瘘 66低位肛瘘 3 2 3 2高位肛瘘 44括约肌型 2 82 8经括约肌型 66括约肌上型 11括约肌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低位肛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用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和瘘管切开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愈合时间、肛门功能保护以及术后创缘水肿、尿潴留、疼痛、出血、肛门瘢痕变形等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相同,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肛门瘢痕变形等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结论内口结扎瘘管切除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安全有效,较好地保护了肛门功能,加速了创口愈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瘘管部分切除+肛提肌缝合+直肠黏膜封闭术和部分切开后挂线术治疗括约肌外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128例括约肌外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4人,观察组使用瘘管部分切除+肛提肌缝合+直肠黏膜封闭术治疗,对照组使用部分切开后挂线术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复发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瘢痕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瘘管内口、瘘管外口和瘘管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复发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瘘管部分切除+肛提肌缝合+直肠黏膜封闭术治疗括约肌外肛瘘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较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位肛瘘是指瘘管超越肛管直肠环以上者,是肛肠外科较为难处理的疾病之一。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减少复发、保护肛门括约肌、保持肛门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是肛肠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我们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10例高位肛瘘病人采用内口切开瘘管主道内端挂线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手术方式与肛瘘切开挂线术对高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38例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试验组选择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肛周的疼痛情况,治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30.75±9.85分钟,对照组为32.12±9.88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75,P=0.6716)。术后7天,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平均1.28±0.12,对照组为3.4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750,P=0.0000)。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9,P=0.9396)。试验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69,P=0.0000),且试验组患者的肛门控便能力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855,P=0.0000)。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高位单纯性肛瘘临床治疗有效,而且可以缩短患者创面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肛门疼痛,且对肛门功能较小,治疗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