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比较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采用乳腺托架定位与基于热塑体膜双重标记联合开窗技术定位方式的放疗摆位误差及放射性皮肤反应, 对热塑体膜双重标记联合开窗技术定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47.5±10.1)岁。根据定位方式将患者分为乳腺托架组(41例)和体膜组(42例), 2组患者在放疗前通过直线加速器在机载锥形束CT(CBCT)下进行摆位验证。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制定的标准评估入组患者的急性和晚期放射性皮肤反应。摆位误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体膜组在左右(X轴)[(2.14±0.19) mm对(2.96±0.20) mm]、头脚(Y轴)[(2.49±0.15) mm对(3.05±0.16) mm]、腹背(Z轴)[(2.41±0.22) mm对(3.14±0.19) mm]方向的摆位误差明显小于乳腺托架组(t=2.98、2.63、2.49, 均P<0.05);且在摆位误差≤3 mm时, Y轴方向体膜组分布比例高于乳腺托架组(72.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科采用深圳医捷公司生产的半炭乳腺托架(YC—RV—II)放射治疗25例乳腺癌术后病例,并与未使用乳腺托架放射治疗25例病例进行比较。结果:与25例未采用乳腺托架病例比较。25例采用乳腺托架进行放射治疗病例,病人体位固定重复性好,有效地减少了摆位的误差。结论:放射治疗乳腺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近年来,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放射治疗摆位中简单、实用、准确,已成为常规的摆位辅助手段。应尽可能推广和使用乳腺照射托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的摆位技术。方法:选择20例乳腺癌术后需放疗的患者,分两组,每组10例患者,其中一组患者躺在乳腺托架上,另一组患者躺在治疗床上.用5MeV高能电子线垂直照射乳房照射野。摆位结束后.照射野与灯光野重合,在患者体表灯光野中心点一个标记点.治疗结束后,测出该标记点与灯光野中心的偏移距离。结果:比较两组数据.乳腺癌术后患者使用乳腺托架比不使用乳腺托架放疗精确度高。结论:乳腺托架的使用.患者患侧胳膊可以固定.体位稳定.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带来精确的放疗,满足放射治疗“三精”原则,同时患者可以更轻松地接受放疗,实现乳腺癌术后患者在精确治疗过程中的人性化放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制乳腺托架联合磁共振体线圈对乳腺疾病的检查效果.方法 采用自制乳腺托架在1.5T超导型磁共振机上联合相控阵体线圈对34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俯卧位全乳腺扫描,完成横断面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抑脂T2WI和三维快速梯度回波(3D 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并与钼靶X线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所有乳腺MRI图像都具有良好的诊断质量,在此基础上的MRI诊断敏感性100%,准确率为76.5%,优于钼靶(敏感性82.3%,准确率58.8%).结论 自制乳腺托架联合磁共振体线圈检查乳腺是可行的,是乳腺专用线圈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癌的高频超声表现,并评价高频超声联合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查对乳腺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6例患者均行高频超声和全数字乳腺摄影检查。结果:高频超声探及到肿块46例,诊断乳腺癌45例,诊断率达98%。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诊断乳腺癌46例,诊断率达100%。高频超声和全数字化摄影对乳腺导管癌检出率无差别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联合应用,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超声和钼靶X线联合诊断乳腺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单独和联合诊断乳腺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4例乳腺肿瘤患者(其中乳腺癌86例,乳腺良性肿瘤28例)行超声和钼靶单独和联合诊断,并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对乳腺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钼靶(P<0.05),而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钼靶或超声(P<0.05)。结论:超声和钼靶检查各有其优势,选择性应用联合诊断可提高乳腺肿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5类与1类的乳腺密度等参数的差异及其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BI-RADS 5类和137例BI-RADS 1类的乳腺密度及年龄分布差异.经工作站分别测量BI-RADS 5类乳腺及BI-RADS 1类双侧乳腺平面径线,并记录相应乳腺厚度,对上述物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乳腺检查阴性组比较,高度怀疑乳腺癌的患者CC位平面径线较长,但两组乳腺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3).乳腺密度在BI-RADS 5类与1类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二分类变量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年龄段的2.850倍(Wald x2=28.723,P<0.001);乳腺密度每提高一个等级,乳腺癌检出率是前一密度等级的2.434倍(Wald x2=13.671,P<0.001).结论:年龄、乳腺密度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中乳腺密度较高的女性是乳腺癌普查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MRI表现,以组织病理学为标准,与非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作对照分析。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来我院完成乳腺MRI及X线摄影检、病理组织学诊断为乳腺癌的连续180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28~85岁,平均54.4岁;按X线摄影上纤维腺体组织密度分型标准将入组病例分为致密型和非致密型,并对两组的乳腺癌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归纳出致密型中乳腺癌的MRI特点。结果:致密型乳腺77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6例、导管内癌(DCIS)8例及其他病理类型3例;非致密型乳腺103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5例、导管内癌(DCIS)7例及其他病理类型11例。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平均直径2.3cm,明显大于非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平均直径(1.9cm)(P=0.011);致密型乳腺中肿块样强化的乳腺癌边缘毛刺或模糊者约71.7%(43/60),较非致密型乳腺(54.0%,47/87)更易表现为边缘不光滑(P=0.031);致密型乳腺组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高于非致密型乳腺组(P=0.009);致密型乳腺组患者平均年龄(47.2岁)较非致密型乳腺组(60.1岁)年轻(P<0.01)。结论: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较非致密型乳腺中的病变范围更大,乳腺癌更易表现为边缘毛糙,且在病理学上乳腺癌的病理分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MRI检查中发现乳腺外病变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及性质。方法选取721例乳腺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初诊乳腺癌患者163例,乳腺癌治疗后随访患者322例,无乳腺癌病史(如常规体检、乳腺良性病变或其它病变原因进行乳腺MRI检查)患者236例,观察乳腺MRI是否存在乳腺外的其它部位病变及其发生率、分布类型。结果721例乳腺MRI检查患者中,发现乳腺外病变196例(27.18%,196/721),恶性病变124例(17.20%,124/721),良性病变72例(9.99%,72/721)。最常见的乳腺外病变是淋巴结115例(15.95%,115/721),其次是肝脏65例(9.01%,65/721)、胸部63例(8.74%,63/721)、骨质病变21例(2.91%,21/721)及其它(包括皮肤、胆囊、脾脏等)5例(0.69%,5/721)。163例初诊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61例(37.42%,61/163),322例乳腺癌治疗后随访中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60例(18.63%,60/322),236例无乳腺癌病史患者发现乳腺外恶性病变3例(1.27%,3/236)。结论在进行乳腺MRI检查时不仅要注意乳腺本身是否存在病变,还要注意扫描范围内乳腺以外的其它区域,特别是对于初诊乳腺癌或乳腺癌治疗后随访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MRI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乳腺癌和4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X线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检查。所得图像分为X线图像、MRI图像、联合图像3组,用5分法(肯定是、可能是、不确定、可能不是、肯定不是)对图像进行诊断,并分析3种方法检出率的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z)。结果:X线、DCE-MRI及二者联合应用分别诊断乳腺癌32、38、40例,分别诊断乳腺良性病变31、32、39例。X线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76.2%(32/42),特异度为73.8%(31/42);DCE-MRI敏感度为90.5%(38/42),特异度为76.2%(32/42);二者联合应用敏感度为95.2%(40/42),特异度为92.9%(39/42)。ROC曲线显示X线摄影与MRI图像联合应用所得曲线更靠近左上角,且Az值显著增大。结论:乳腺X线摄影与MRI诊断乳腺癌有一定价值,但二者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最高,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状态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45例≥70岁拟行放疗的老年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GA。45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7岁,男28例,女17例。CGA状态良好组31例,不良组14例;俯卧位放疗35例,仰卧位放疗10例。放疗期间通过锥形束CT(CBCT)进行摆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体部肿瘤放射治疗的ExacTrac X-射线图像的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群体的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分布情况,研究六维放射治疗床修正摆位误差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方法 通过配准数字重建图像(DRR)和ExacTrac图像引导系统拍摄的正交kV级验证像的骨性解剖结构,计算患者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以及对应的残余误差。结果 平移摆位误差为x(左右方向):(2.27±2.02)mm,y(头脚方向):(4.49±2.52)mm,z(腹背方向):(2.27±1.37)mm;旋转摆位误差为Rx(矢状面):(1.02±0.73)°,Ry(横断面):(0.67±0.68)°,Rz(冠状面):(0.76±0.84)°。残余平移误差x(r):(0.27±0.48)mm,y(r):(0.37±0.45)mm,z(r):(0.22±0.30)mm;残余旋转误差为Rx(r):(0.17±0.33)°,Ry(r):(0.14±0.34)°,Rz(r):(0.16±0.28)°。结论 对于体部放射治疗的患者,旋转误差和平移误差是同时存在的,不仅需要校准平移误差,旋转误差也不容忽视。ExacTrac X-射线图像引导系统能够有效纠正六自由度的摆位误差,并保证残余误差在较小的范围内,保证了体部肿瘤放疗的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仰卧位与俯卧位调强治疗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5例接受保乳术后放疗的大乳腺及乳腺下垂的左侧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仰卧位及俯卧位CT定位扫描,利用相同优化条件分别进行切线2野调强治疗计划设计.比较2种不同体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心脏、左肺及右侧乳腺受照剂量和体积,以及机器跳数的差异.结果 俯卧位调强计划适形度指数(CI)优于仰卧位计划(0.79±0.05 vs. 0.72±0.04,W=138,P<0.01),均匀性指数(HI)也优于仰卧位计划(1.09±0.01 vs. 1.12±0.02,t=-4.7,P<0.01).俯卧位计划靶区接受95%处方剂量照射的百分体积(V95%)、最小剂量(Dmin)大于仰卧位计划(t=7.1、6.4,P<0.01),平均剂量(Dmean)大于仰卧位计划(W=153,P<0.01),最大剂量(Dmax)小于仰卧位计划(t=-3.6,P<0.01).仰卧位计划的右乳接受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5)小于俯卧位计划(W=160,P<0.01),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30)大于俯卧位计划(t=5.4,P<0.01),心脏平均剂量(Dmean)、左肺接受20和5 Gy照射的百分体积(V20V5)明显大于俯卧位计划(W=133、120、120,P<0.01).机器跳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大乳腺及乳腺下垂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俯卧位调强计划与仰卧位调强计划相比,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心、肺受照射剂量和体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种新型定制真空垫在盆腔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并与传统体位固定方式进行对照研究,以提高盆腔肿瘤摆位精度。方法 66名盆腔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将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22名,采用3种不同固定方式:平板固定(N组)、传统真空垫(V组)和定制真空垫(New-V组)。固定效果用三维方向及矢状位轴向旋转的摆位误差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New-V组摆位误差在前后(x)、头脚(y)、左右(z)及矢状位轴向旋转角度(r)依次为(0.35±0.37)、(0.21±0.22)、(0.29±0.28) cm和(0.70±0.65)°;N组相应摆位误差依次为(0.44±0.43)、(0.31±0.62)、(0.45±0.60) cm和(1.25±1.00)°;V组依次为(0.38±0.36)、(0.27±0.25)、(0.32±0.29)和(1.09±0.77)°。其中,r值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9,P<0.05)。New-V组的r值误差比其他两组小。分次间误差波动性分析显示,zr方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6,P<0.05),New-V组在4个方向上波动性较小。根据摆位误差分布,对误差引起中心偏移量进行估计,其引起计划靶区(PTV)的剂量分布差异统计显示,New-V组在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上差异较小,且最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8,P<0.05)。结论 New-V组的固定方式较平板(N组)和普通真空垫(V组)固定方式摆位误差、照射分次间误差波动性较小,相对位置误差引起潜在PTV剂量变化较小。因此,新型定制真空垫可优化摆位精度,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脚本寻找乳腺癌保乳术后正向调强放疗计划(fIMRT)中最优的切线野机架角度,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方法 采用脚本对手动布置切线野的46例(左、右两侧病例分别为26和20例)已治疗的保乳术后正向调强放疗计划进行重新设计,脚本程序由Pinnacle3计划系统内置的脚本功能配合Python语言编写。脚本程序统计保乳术后放疗患者在不同切线野角度下患侧肺V20、健侧乳腺D1和心脏V10等剂量学指数,采用罚分函数计算不同机架角度下各个危及器官的罚分值,以选取最优的切线野角度。结果 对于26例左侧乳腺癌计划,手动和脚本设置切线野患侧肺V20分别为(18.2±3.4)%和(18.1±3.4)%(P>0.05),健侧乳腺D1分别为(249.2±88.4)和(230.4±80.2)cGy(t=2.27,P<0.05),心脏V10分别为(13.7±5.7)%和(13.1±5.7)%(t=2.82,P<0.05)。对于20例右侧乳腺癌计划,患侧肺的V20分别为(19.8±3.8)%和(19.8±3.9)%(P>0.05),健侧乳腺D1分别为(340.0±286.2)和(298.0±239.7)cGy(t=2.53,P<0.05)。结论 与手动相比,脚本能个性化、量化地评估切线野机架角度对乳腺癌危及器官受量的影响,更好地平衡各个危及器官间的受量,进一步提升计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光学体表追踪系统AlignRT联合开放式面罩的头部肿瘤无标记线全疗程摆位流程,评估摆位时间和重复摆位次数,并对比分析AlignRT与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两者之间摆位误差的差异、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132分次开放式面罩固定头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数据,全疗程放疗使用AlignRT引导无标记线摆位并以治疗计划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外轮廓(Body)结构作为参考体表,结束摆位后分别获取AlignRT与CBCT两种系统的左右(x轴)、升降(y轴)、进出(z轴)、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和左右转动(Roll)6维方向摆位误差,并记录摆位时间与重复摆位次数。分别采用Wilcoxon和Spearman法分析两种系统摆位误差的差异和相关性;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两者一致性。结果 6维方向CBCT摆位误差均满足临床要求(线性方向范围-0.30~0.30 cm,旋转方向范围-2.0°~2.0°),摆位时间为(98±31) s,重复摆位次数占比1.51%(2/132)。两种系统摆位误差除xZ=-3.11,P=0.002)、yZ=-7.40,P<0.001)和Pitch (Z=-4.48,P<0.001)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摆位误差除z方向外,xrs=0.47,P<0.001)、yrs=0.29,P=0.001)、Rtn (rs=0.47,P<0.001)、Pitch (rs=0.28,P=0.001)和Roll (rs=0.45,P<0.001)均呈正相关。6维方向摆位误差95%一致性界限(95% LoA)分别为-0.12~0.09 cm、-0.07~0.17 cm、-0.19~0.20 cm、-1.0°~0.9°、-1.0°~1.5°和-0.9°~1.0°,95%一致性界限的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14~0.11 cm、-0.09~0.19 cm、-0.23~0.23 cm、-1.2°~1.1°、-1.2°~1.7°和-1.0°~1.1°,均位于临床摆位误差容许范围之内。6维方向摆位误差差值3.41%(27/792<5%)在95% LoA之外。在95% LoA范围内,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0.12、0.16、0.19 cm、0.9°、1.5°和1.0°。结论 基于AlignRT联合开放式面罩的头部肿瘤无标记线全疗程摆位流程,使AlignRT与CBCT摆位误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摆位效率尚可,可应用于首次治疗,并实现治疗中实时监测提高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CBCT)标准和快速两种扫描模式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定中的差异,探讨快速扫描模式下的摆位误差测定,并探讨进行在线修正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8日至2014年11月8日收治的5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在首次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前进行顺时针方向标准扫描模式CBCT扫描,之后立即行逆时针方向快速扫描模式CBCT扫描,按照扫描模式将所有患者图像分为快速模式组和标准模式组,两组图像分别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并对两组配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由1名放疗医生、1名物理师和1名技术员采用主观质量评分法(MOS)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x、y、z轴平移和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在快速模式组与标准模式组之间的差值分别是(0.2±0.2)、(-0.6±0.4)和(-0.2±0.3)mm与(0.2±0.1)°、(0.0±0.1)°和(0.1±0.1)°,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摆位误差统计结果之间高度相关(r=0.92~0.98,P<0.01);两组摆位误差统计结果之间具有较满意一致性(Kappa=0.82~0.94)。标准模式组和快速模式组的MO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9、4.1、3.8和3.6、4.0、3.8,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扫描模式与标准扫描模式采集的图像在胸腹部肿瘤摆位误差测定并在线修正中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且图像质量不会明显变差,CBCT快速扫描模式可应用于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定和在线修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在头部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应用的基本流程,评价OSMS在头部模体和应用Q-Fix开孔面罩固定的头部SRT患者中,分次内实时监测位置误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头部SRS仿真模体OSMS的监测位移与Edge六维床预设位移的偏差,评估OSM...  相似文献   

19.
《Medical Dosimetry》2019,44(3):233-238
Before delivering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kilo-voltage image-guidance radio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setup error correction and monitoring intra-fraction motion effectively. Accordingly, this study proposes and tests an image integration technique for observing intra-fraction motion during beam delivery, with the wider objective of reducing both image-guidance time and the dose delivered to normal breast tissue. The study sample comprised 33 femal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241 sets of portal images acquired using a VARIAN aSi-1000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Motion amplitudes and vectors were collected and calculated separately by two senior therapists. The setup error in 3 axes was computed for every fraction, with average shifting for lateral, longitudi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 was −0.3-mm ± 0.5, −0.1-mm ± 0.5 and −0.6-mm ± 1.6, with the average vector of setup error being 2.9-mm ± 1.4. The average intra-fraction motion for vertical direction was (A: −0.1-mm ± 1.0; B: −0.0 ± 1.1), for longitudinal was (A: −0.4-mm ± 1.7; B: 2.0 ± 1.1), and for lateral direction was (A: 0.3-mm ± 1.3; B: 0.2 ± 1.8). The average intra-fraction vector was 2.9-mm ± 1.3 for therapist A, and 3.4-mm ± 1.8 for therapist B. Offline Review commercial software was utilized for setup error and motion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testing were conducted with statistical packag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earson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therapists was moderate (0.59, p << 0.01), and the Cohen's kappa value for inter rater agreement between different evaluators was fair in the anterior-posterior direction (0.25, p << 0.01), with slight agreement in other two directions and vectors. The study presented efficient and dose reduction method to evaluate setup error and intra-fraction motion during brea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treatm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Halcyon加速器的乳腺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质量和执行效率的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基于Trilogy平台治疗完成的10例左侧乳腺癌IMRT计划,将靶区和危及器官导入Eclipse 15.1版本计划系统,重新设计基于Halcyon治疗平台的IMRT计划,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受量、机器跳数、子野面积和执行时间差异。结果 Halcyon左侧乳腺癌IMRT计划能够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各剂量指标与Trilogy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计划中左肺的V10V20Dmean均低于Trilogy计划(Z=-2.22~-1.78,P<0.05),Halcyon计划心脏的V5为(27.80±7.66)%高于Trilogy计划的(23.18±8.19)%(Z=-0.71,P<0.05),Dmean为(7.03±1.80)Gy低于Trilogy计划的(7.11±2.40)Gy,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cyon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 770.5±383.9,Trilogy计划的机器跳数为1 526.2±2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4,P<0.05)。Halcyon计划执行时间为(3.01±0.28)min,Trilogy计划执行时间为(12.38±1.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2,P<0.05)。结论 Halcyon加速器左侧乳腺癌IMRT在保证计划质量降低危及器官剂量的同时显著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