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散对慢性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探讨象皮生肌散对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机理。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象皮生肌散组、康复新液组和模型组,每组30只,参照沈道修改良塑料环肉芽肿定量法,经改进制成慢性皮肤溃疡模型,组内再随机分成术后5d、10d2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大鼠,术前禁食,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EGF的表达。结果象皮生肌散组平均愈合时间较康复新液组及模型组分别提前4d(P〈0.05)及7d(P〈0.01);象皮生肌散组局部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EGF的计数与分布都优于模型组(P〈0.01)。结论象皮生肌散能够增加皮肤溃疡创面肉芽组织中EGF的表达,对皮肤溃疡组织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止痛生肌散联合生肌象皮膏治疗慢性小腿疼痛性皮肤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本科诊治的12例慢性小腿疼痛性皮肤溃疡患者,首先按1g/cm2敷撒止痛生肌散,疼痛缓解后予生肌象皮膏换药,至伤口愈合。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并发症情况、伤口愈合时间。结果应用止痛生肌散初期静息性疼痛(7.99±1.96 vs 4.62±1.22)进一步加重(P0.001),注射布桂嗪30min后疼痛可缓解,2d后静息性疼痛(4.62±1.22 vs 2.32±0.78)及接触性疼痛(6.35±1.63 vs 3.12±1.13)均明显缓解(P0.001),应用生肌象皮膏后上皮组织向心性生长至伤口愈合,疼痛完全消失。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感染扩散、皮疹、瘙痒等。伤口愈合时间14~67d。结论外用中药止痛生肌散联合生肌象皮膏对于慢性小腿疼痛性皮肤溃疡安全有效,其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祛瘀生肌(内外合治)法对慢性下肢溃疡面新生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的影响.方法将50例慢性下肢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口服生肌化瘀方同时配合外用生肌散创面换药;对照组25例,单纯外用生肌散换药,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新生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情况.结果生肌化瘀方合生肌散组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可以提高创面愈合率,促进新生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瘀生肌(内外合治)法是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持续冲洗合并负压引流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救治的难愈性皮肤溃疡患者60例,分为3组。A组20例,皮肤溃疡使用rh-aFGF持续冲洗合并负压引流治疗;B组20例,于清创术后,使用rh-aFGF喷涂创面后包扎,每日换药1次;C组20例,于清创后给予常规换药油纱贴覆,外层以纱布包扎。3组均常规每日换药,总疗程21 d。 结果 观察7、14、21 d,A组皮肤溃疡上皮或肉芽生长良好,深部组织外露面积和伤腔容积缩小,愈合率和伤腔容积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1)。 结论 使用rh-aFGF持续冲洗合并负压引流可用于治疗难愈性皮肤溃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壳聚糖护肤液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方法 在大鼠背部伤口模型上用药,对壳聚糖护肤液组(A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组)、生理氯化钠溶液组(C组)进行两两对照,肉眼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并于伤后3、7、14 d,取皮肤修复组织行光镜观察。结果 A组愈合时间为(17.3 ± 1.35) d,B组为(18.2 ± 1.15) d,C组为(24.0 ± 1.37) d。A组与B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B组与C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壳聚糖护肤液在伤口愈合的早期促进毛细血管芽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中期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生成,后期使胶原纤维排列有序。结论 壳聚糖护肤液具有较好的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创抗菌膏对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从50只大鼠中选出18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建立糖尿病模型。模型建造成功后,剔除造模失败的3只大鼠,随机将糖尿病大鼠分为金创抗菌膏组(n=15)和阴性对照组(n=14)。将三组大鼠进行皮肤溃疡模型建立后,金创抗菌组用金创抗菌膏换药,阴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包扎处理,对照组让其自然愈合。观察给药后大鼠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1金创抗菌组大鼠在第7天和第14天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比较,金创抗菌组真皮层中炎细胞较少,纤维细胞数量减少呈长梭形整齐排列,再生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清晰;3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其他两组比较,金创抗菌组Ⅲ型胶原纤维明显较Ⅰ型胶原纤维多,且排列呈疏松的网状分布;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第7天和14天时金创抗菌组MMP-13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金创抗菌膏可能通过调节Ⅰ,Ⅲ胶原纤维分布和影响MMP-13表达治疗糖尿病溃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含不同血清浓度培养基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活性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按3×105/ 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加入含不同血清浓度的K-SFM培养基培养.并用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 结果 应用K-SFM+10%FBS组培养基培养成纤维细胞与DMEM+10%FBS为对照组培养细胞的活性影响相同(P>0.05);应用K-SFM+1%FBS培养基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与K-SFM为对照组培养细胞的活性影响相同(P>0.05); 结论 在构建人工皮肤体外模型时,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可分别加用含1%FBS、10%FBS的K-SFM培养基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腐植酸钠对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以不同浓度的腐植酸钠(0.5%,1%,2%)作用于伤口,分别于术后3,6,9,14,21d时间点观测创面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HE常规染色观察新生肉芽组织及形态学改变。结果腐植酸钠各剂量组的创伤平均愈合时间为(13.7±0.65)d,明显快于空白组的(15.95±1.13)d和阴性组的(15.72±1.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9,14d腐植酸钠各剂量组的伤口皮肤平均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E染色表明,与空白组和阴性组相比,术后3,6,9d的腐殖酸钠各剂量组的炎症细胞明显减少,新生肉芽组织较厚、新生毛细血管密集、表皮愈合速度较快。结论不同剂量腐植酸钠均能促进实验性皮肤创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对C57/BL6小鼠黑色素生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相关细胞因子(IL-1β、TGF-β、TNF-α)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肉眼观察小鼠皮肤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行组织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皮肤中ACTH、IL-1β、TGF-β、TNF-α的表达。结果:火针组最早出现黑色素生成,至第14天,HE染色中黑色素颗粒明显多于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至第3天,各针刺组ACTH表达均高于空白组(t值分别为9.36、6.37、5.87,P值均0.05),其中火针组表达强于普通针刺组及冰针组(t值分别为3.42、2.93,P值均0.05)。与之对应,IL-1β在火针组的表达均强于普通针刺组、冰针组,第3天最明显(t值分别为2.88、2.94,P值均0.05);TGF-β第3天可见火针组表达强于普通针刺组、冰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45,P值均0.05)。各组间TNF-α的表达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不同针刺法均明显促进C57/BL6小鼠黑色素生成,上调ACTH、IL-1β及TGF-β的表达,其中以火针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祛腐生肌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进行治疗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凡士林外涂,研究组患者采用祛腐生肌膏外涂,4个星期为一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1.4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所有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慢性皮肤溃疡临床治疗中采用祛腐生肌膏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麝香配伍乳香对慢性前列腺炎(CP)模型大鼠脊髓L5-S2段背角的P物质(SP)的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模型对照组(n=8)和治疗组(n=32),治疗组又为麝香-乳香低剂量组(n=8)、麝香-乳香中剂量组(n=8)、麝香-乳香高剂量组(n=8)、麝香-乳香-虎杖组(n=8)。空白对照组不予造模,其余5组建立模型。治疗组采用不同组方及剂量治疗,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予以灌胃。测定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抬腿反应阈值(PWT)和SP免疫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OD)。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后大鼠PWT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含麝香、乳香的治疗组大鼠PWT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P表达水平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P表达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治疗组中,麝香-乳香-虎杖治疗组SP的OD值下降最明显,与其他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的麝香-乳香治疗组间SP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模后的CP模型大鼠的痛阈降低,其L5-S2脊髓节段中SP表达明显升高。含麝香、乳香的治疗组大鼠SP表达明显降低,同时疼痛敏感性下降。表明麝香配伍乳香可以通过调节SP在传递疼痛上的效能减轻大鼠CP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酮对二氢睾酮(DHT)诱导的雄激素性秃发(AGA)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HT造模组、丹参酮组及非那雄胺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余24只大鼠应用皮下注射5 mg/kg·d DHT的方法建立AGA大鼠模型。DHT造模组大鼠不予干预;丹参酮组大鼠予0.24 g/kg·d丹参酮进行灌胃干预,灌胃从造模的第二天开始,连续给药60 d;非那雄胺组大鼠予0.12 mg/kg·d非那雄胺进行灌胃干预,时间与丹参酮组一致。观察大鼠毛发的形态学改变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的雌二醇(E2)、睾酮(T)、DHT、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DHT造模组大鼠背部毛发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明显稀疏,部分毛发脱落,血清TNF-α、TGF-β1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酮组大鼠与DHT造模组大鼠相比,背部毛发分布整齐,毛发较为浓密;丹参酮组大鼠的血清雌二醇浓度较二氢睾酮造模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DHT浓度较DHT造模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酮组大鼠组织αFGF的浓度显著高于DHT造模组大鼠(P<0.05)。结论:丹参酮治疗AGA模型大鼠有效,其治疗AGA的机制与调节组织和循环的激素代谢水平及细胞因子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eclin1的过表达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自噬及EMT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只转染试剂,无质粒)、NC组(转染空质粒)、转染组(转染携带Beclin1质粒),3组细胞分别接种于3组裸鼠皮下,观察成瘤后21 d各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Beclin1、LC3Ⅱ、Vimentin、N-cadherin和E-cadheir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组接种A375细胞的裸鼠成瘤率100%,转染组肿瘤生长速度低于空白组和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空白组与NC组比较,各基因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空白组与NC组,转染组Beclin1、LC3Ⅱ和E-cadherin的mRNA表达均升高,Vimentin和N-cadherin的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空白组与NC组比较,各基因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空白组与NC组,转染组Beclin1、LC3Ⅱ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eclin1的过表达可促进黑色素瘤细胞发生自噬,并抑制其EMT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DNFB外涂小鼠背部皮肤制备AD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天分别予0.2 mL(浓度为0.41 mg/m...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加味黑布膏对大鼠耳廓复合痤疮模型IL-2及EGF的影响,研究加味黑布膏对大鼠痤疮的干预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平均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模型组、加味黑布膏高、中、低剂量组以及阳性对照组。除空白组外用Kligman法对大鼠耳廓进行造模,21 d后,随机抽取4只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开始外用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药物治疗,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加味黑布膏,外用1次/d,阳性对照组给予0.025%的维A酸乳膏,给药1次/d,连续用药4周,4周后对大鼠进行局部组织采样,并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IL-2以及EGF的含量。结果经4周治疗后各组局部组织中IL-2以及EGF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P<0.05),加味黑布膏中、低剂量组中所测因子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黑布膏治疗痤疮疗效明确,可能与加味黑布膏降低局部组织中IL-2及EGF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龙血竭凝胶对兔耳痤疮模型TNF-α、IL-6和MFGE8的作用效果。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4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以煤焦油涂抹和痤疮丙酸杆菌接种制备兔耳痤疮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龙血竭凝胶高、中、低剂量组[根据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的MIC确定],每组4只,涂抹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空白凝胶基质,持续14 d。观察兔耳厚度及病理组织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耳片组织中MFGE8表达。结果龙血竭凝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62.5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5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31.25 mg/mL。故以31.25、62.5、125 mg/mL为低、中、高剂量给药,14 d后发现,中、高剂量龙血竭凝胶可不同程度改善大鼠耳廓痤疮模表皮角化、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及脓性丘疹。阳性对照组和龙血竭凝胶高剂量组兔耳厚度与模型相比均有降低(P<0.05),兔血清中TNF-α、IL-6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降低(P<0.01),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耳片组织中MFGE8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外用涂擦龙血竭125 mg/mL、62.5 mg/mL凝胶对兔耳痤疮有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能够降低其血清中TNF-α、IL-6水平,恢复痤疮模型兔耳组织中MFGE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舒利通颗粒治疗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用舒利通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变化情况。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二甲苯、醋酸等致炎剂,观察舒利通颗粒对由此产生的小鼠耳廓肿胀及扭体的镇痛作用、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结果:舒利通颗粒治疗80例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痊愈14例,显效5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3·8%。治疗后患者NIH-CPS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研究:舒利通颗粒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有显著性降低(P<0·01);舒利通颗粒对二甲苯的致炎作用有显著性减轻(P<0·05);舒利通颗粒对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舒利通颗粒对阴虚湿热夹瘀型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鲜红斑痣(PWS)动物模型鸡冠的作用和治疗鲜红斑痣的可行性。 方法 80只莱亨鸡随机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单纯ALA组、单纯激光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200 J/cm2组,ALA-PDT 75 J/cm2组、100 J/cm2组、150 J/cm2组、200 J/cm2组。单纯激光组仅给予630 nm红光照射,ALA-PDT组外用ALA后给予红光照射。干预14 d、28 d分别取材,观察鸡冠形态学、组织学变化,计算毛细血管减少率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外用ALA-PDT 75 J/cm2、100 J/cm2、150 J/cm2和200 J/cm2组鸡冠实验区域颜色变淡,光镜下真皮毛细血管数目减少、管径变小,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毛细血管减少率分别为33.53% ± 4.89%、52.02% ± 2.77%、67.48% ± 5.58%、88.96% ± 2.47%;凋亡指数分别为:63.44 ± 1.09、88.50 ± 6.11、94.32 ± 3.67、113.76 ± 10.57,与其余各组分别比较,均P < 0.01;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深度分别为:201.19 μm ± 0.33 μm、266.15 μm± 1.02 μm、546.09 μm ± 2.45 μm、766.37 μm ± 1.08 μm,各组间两两比较,均P < 0.01。 结论 外用ALA-PDT对鸡冠毛细血管有明显损伤,损伤程度和深度与红光能量密度相关;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入选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治疗组予雷公藤多甙片10mg口服,3次/d,地氯雷他定5mg口服,1次/d,均连用28天;对照组仅予地氯雷他定5mg口服,1次/d,连用28天。结果治疗第7天时治疗组有效率为69.77%,对照组为54.02%;第14天时治疗组有效率82.56%,对照组59.77%;第28天时治疗组有效率93.02%,对照组67.82%。两组患者在治疗第7,14和28天时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主观生活质量评估在治疗14天后DLQI和睡眠情况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28天后DLQI、睡眠情况和日常活动评分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率为8.14%,对照组为6.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6周后进行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片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比单纯应用地氯雷他定治疗的疗效好,停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