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皮肤病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患者,女,35岁。左鼻唇沟结节8年,5年前曾接受激光烧灼治疗。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部见角囊肿及瘤细胞组成的导管结构,真皮下部瘤细胞呈团块或条索状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诊断:微囊肿附属器癌。行肿瘤扩大切除术,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8只6~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DNFB外涂小鼠背部皮肤制备AD小鼠模型,造模2周后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每天分别予0.2 mL(浓度为0.41 mg/mL)依巴斯汀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天一次,给药2周后观察小鼠体重及皮损变化、搔抓行为,HE染色观察小鼠皮损表皮厚度及嗜酸粒细胞数目,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造模小鼠的背部皮肤均出现红斑、水肿、渗液、结痂及皮肤增厚等典型AD皮损表现。治疗组及空白组小鼠体重在实验后增加(P<0.05),阴性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前皮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皮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搔抓次数、表皮厚度、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血清中IL-4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抗组胺药依巴斯汀对AD小鼠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Th2型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