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彭国球  陈宁  胡毅  孟祥才  张铁 《当代医学》2011,17(19):66-66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诊断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X线平片检查正常的骶骨骨折患者进行64层CT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MPR重建及容积再现(VR)三维技术等方法后处理。对各种方法检出骶骨骨折的检出率进行x2检验。结果横断面扫描诊断骶骨骨折16例,矢状位MPR28例,冠状位MPR19例,VR17例,矢状位MPR对骶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与其他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CT各向同性扫描MPR成像,尤其是矢状位PMR成像可提高骶骨骨折的检出率,可作为对骶骨骨折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多层螺旋CT(MS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面多平面重组(MPR)与矢状面MPR图像在诊断胸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为胸部骨折的35例患者的常规轴位CT图像、冠状面MPR及矢状面MPR图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观察胸骨骨折类型及检出率,胸骨骨折患者胸部创伤的检查。结果 35胸骨骨折患者中,斜形骨折7例、横断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3例、错位性骨折11例、无错位性骨折23例、错位性横断骨折10例、无错位性横断骨折20例。常规轴位CT检出胸骨骨折25例,检出率为71.43%;斜形骨折、横断骨折、无错位性骨折、无错位性横断骨折均有漏诊,结合冠状面MPR图像,可避免斜形骨折的漏诊;矢状面MPR可清楚的检查出各种骨折类型,检出率均为100%。常规轴位CT发现患者并发椎体骨折6例、多发肋骨骨折19例、锁骨骨折4例,胸腔积液20例,胸骨后纵隔血肿9例,胸骨后纵隔气肿3例,肺挫伤18例。结合冠状面MPR及矢状面MPR图像后,另发现胸骨后纵隔血肿7例(常规轴位CT漏诊)。结论 MSCT轴位扫描结合冠状面MPR与矢状面MPR图像可有效提高多种骨折类型的检出率,尤其是矢状面MPR可避免横断骨折、无错位性骨折、无错位性横断骨折的漏诊,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经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的外伤患者进行膝关节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MPR图像。结果 33例经多层螺旋CT重建MPR图像均确诊骨折。结论 MSCT的MPR图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DR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提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眼眶骨折的患者,行轴位扫描后同时用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薄层重建,结合MPR图像进行多方位观察,判断眼眶骨折的类型。结果:36例患者中爆裂骨折12例,直接骨折7例,混合型骨折17例。眶内侧壁骨折以横断面显示最佳,眶下壁骨折以冠状面及矢状面显示最佳,混合型骨折以冠状位图像显示最佳。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于判断眼眶骨折的类型、损伤的程度及范围、邻近骨骼及软组织损伤的情况以及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等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9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16层螺旋CT轴位扫描并与多平面重建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轴位图像漏诊眶底壁骨折23例,冠状位图像未见漏诊病例;矢状位图像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83例.结论轴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内、外壁骨折,冠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四壁骨折,矢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多平面重建能在一次轴位扫描后获得冠状及矢状位图像,可弥补轴位图像对眶底壁显示的不足,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胸骨细微骨折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16层螺旋CT常规胸部容积扫描诊断的胸骨细微骨折69例,利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选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即多平面重建(MIR)、容积再现法(VR)等重组观察,并与CT横断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69例胸骨细微骨折中,横断骨折为48例(占69.6%),斜行骨折12例(占17.4%),不全性骨折9例(占13.0%)。矢状位MPR图像对胸骨细微骨折显示率为100%,冠状位显示率为84.1%,横断位显示率为62.3%。结论 MSCT的后处理技术图像可以准确地检出胸骨细微骨折,明显优于横断面图像,尤其是矢状位MPR图像可以避免胸骨细微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4例多层螺旋CT检查鼻骨骨折的患者进行观察,分别用MPR冠状位、MPR轴位和MPR+VR不同图像组合方式观察。结果:104例患者中MPR+VR检出最高。结论:鼻骨多发骨折常见,伴有断端成角移位时MPR横轴位很容易诊断。当断端移位不明显时,需结合MPR冠状位及VR,可快速、准确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不同角度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隐匿性腰椎峡部裂患者32例均行螺旋容积扫描,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面、椎弓根的矢状位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不同角度MPR重建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并与常规椎间盘轴位图像进行比较.结果以上两种不同角度重建能清晰显示32例峡部裂,而常规椎间盘CT横轴面图像仅能显示10例峡部裂(环裂征),漏诊22例,漏诊率68.75%.结论MSCT容积扫描和不同角度MPR重建对隐匿性峡部裂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腰椎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常规椎间盘轴位图像仅能显示峡部裂的间接征象,必须再做相应的MPR重建,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腰椎MSCT容积扫描,经后处理重建检出的腰椎峡部裂35例,分析其MPR、VR成像的CT表现,并与常规椎弓CT轴位像进行对照,评价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MPR冠状面、经椎弓矢状面重建结合VR成像可清晰显示35例68处峡部裂;常规椎弓CT轴位像仅检出24例48处峡部裂,漏诊11例,漏诊率31%(11/35).与常规椎弓轴位比较,MPR结合VR图像重建对峡部裂特征以及裂隙骨赘、椎间孔狭窄、椎体滑脱、椎间盘后突的相关继发病变征象显示均有明显优势.结论 MPR、VR重建成像对峡部裂及其相关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是检出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理想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眼眶骨折的64层螺旋CT轴位及MPR图像表现。结果眶壁骨折的直接征象为眶壁的连续性中断,骨片分离,局限性凹陷及曲度失常,特异征象是"泪滴"征。间接征象有眼肌增粗,眶内容物疝入鼻窦等。轴位、冠状位、矢状位MPR图像对不同类型眶壁骨折的显示各有优势,轴位图像有利于显示眶内、外侧壁骨折,矢状位图像有利于显示眶上、下壁骨折。结论 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能够明确眼眶骨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腰椎峡部裂(L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S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28例.利用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患者腰椎峡部裂情况,并综合对比MPR图像、MIP图像及VR图像.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检出峡部裂53处,滑脱17例;其中双侧峡部裂21例,46处,16例伴滑脱;单侧峡部裂7例,7处,1例伴滑脱.MPR图像LS诊断率为100%(53/53),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可清楚的显示峡部断裂情况,分别表现为"狗项圈征"和"双关节征",正中矢状位可清楚的显示椎体滑脱情况.MIP图像也可显示全部病变,但对周边软组织的观察不如MPR图像.VR图像LS诊断率为79.24%(42/53),可立体观察峡部情况.结论 多层螺旋CT-MPR、MIP、VR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评价腰椎峡部情况,其中斜矢状(沿椎弓峡部走向)位及斜轴(平行于椎弓)位的MPR图像可作为首选的重建方法;后天性因素(疲劳或应力骨折)可能是LS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价值。方法对69例X线平片显示为齿状突骨折或X线平片正常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分别行矢状位、冠状位多平面重建。结果 69例齿状突骨折均获得清晰的MPR图像,并直接清楚显示环枢关节的空间解剖关系,诊断准确率达100%,远高于平片(χ2=41.66,P<0.01)。结论螺旋CT MPR为齿状突骨折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资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胸部正斜位摄影与MSCT(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中抽出80例既进行了胸部正位、斜位摄影,又进行了MSCT图像重建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摄影影像,MSCT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及薄层轴位图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骨折检出率。结果通过胸部正斜位片检查的确诊率为62.47%,明显低于通过MSCT图像重建的89.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MSCT图像重建诊断肋骨骨折比胸部正斜位片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能够降低漏诊率,通过MSCT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以及薄层轴位图像等手段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对病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周维彬  邓娟 《四川医学》2010,31(10):1550-155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8年3月至今在我院腰椎MSCT容积扫描,经后处理重建检出的腰椎峡部裂33例,分析其矢状面重建(MPR)的CT表现,评价其对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MPR矢状面重建成像清晰显示33例70处峡部裂;模拟常规轴位CT扫描仅检出19例37处峡部裂,漏诊33处,漏诊率47.1%(33/70)。结论 MSCT容积扫描,矢状面MPR对峡部裂及其相关继发病变具有良好的显示能力,MPR矢状面成像是检出腰椎峡部裂及其继发病变的首选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CT及手术资料齐全的肠梗阻患者,其中21例为单纯CT平扫,36例在平扫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其中三期动态增强12例,将CT原始数据进行MPR冠状、矢状重建,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梗阻56例,符合率98%;确定梗阻部位48例,符合率88.9%;确定梗阻原因47例,符合率82.5%;10例血供障碍患者,CT检出7例,符合率70.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的有无、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对确定有无血运障碍也具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脑颅神经的磁共振影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5T MR在12对颅神经检查中应用与限度。方法 采用1.5MR扫描仪(Picker,Eclipse) 对60例健康志愿者和15例头颅标本进行MR检查。MR影像解剖与解剖标本相对照。结果 嗅球和嗅束可在冠状面上显示。视神经全程在与视神经长轴平行的斜矢状面上显示最佳。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只在背景组织对比较大的区域可确定。滑车神经由于过细而不能显影。在冠状面和横断面上,三叉神经均易确定。MR影像易于判断面、前庭蜗神经的分支。颞骨内面神经可在斜矢状面上显示。舌咽、迷走、副和舌下神经可见于横断面,特定的斜平面有利区分该组神经。结论 1.5T MR可进行细微的颅神经解剖学研究。恰当的方法可提供理想的影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位曲面多平面重组(curve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CMPR)技术在骶椎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40例经16层螺旋CT常规容积扫描及薄层重建的骶椎病例,由2名CT医师(A、B)均应用常规冠位MPR(con-MPR)、斜冠位MPR(OMPR)及冠位CMPR技术对骶椎进行冠位重组,最后由另外2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师对所有重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骶椎病例中,三种MPR技术均获得了骶椎的冠位图像。在显示骶椎图像质量方面,CMPR模式优于OMPR和con-MPR模式(A医师:UCMPR:con-MPR=-7.453,P=0.000;UOMPR:CMPR=-5.870,P=0.000;B医师:UCMPR:con-MPR=-7.417,P=0.000;UOMPR:CMPR=-5.714,P=0.000),OMPR模式优于con-MPR模式(A医师:UOMPR:con-MPR=-4.256,P=0.000;B医师:UOMPR:con-MPR=-4.818,P=0.000)。A、B两位医师应用CMPR技术获得的图像质量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765。结论 CMPR技术获得的骶椎的曲面冠位图像具有直观性,在评价骶椎疾患方面较con-MPR、OMPR技术更具优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旋转容积再现图像的基础上运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nar reformation based on rotated the volume rendering image,VRMPR)技术对肩关节进行斜冠位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观察对象18例双侧肩关节,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进行检查,然后运用VRMPR技术重组出肩关节的斜冠状位图像.结果 通过VRMPR技术均可获得肩关节的标准料冠状位图像,32侧肩关节能在一个平面上显示肱骨与肩胛骨长轴面、关节间隙、关节面;4侧肩关节不能在一个平面上同时显示肱骨长轴面,与肱骨位置有关.结论 VRMPR技术能够对肩关节进行标准斜冠位重组,图像直观,操作简单,是对肩关节MPR成像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 MPR、VRT、SSD重建技术在腰椎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采用轴位薄层重建及平行于左/右椎弓根方向的斜矢状位进行MPR、SSD和VRT图像重组后处理。结果本组28例中,双侧腰椎椎弓峡部裂24例(85.7%)、单侧腰椎椎弓峡部裂4例(14.2%);其中,L5椎体24例(85.7%),L4椎体3例(10.7%),L3椎体1例(3.5%);L4与L5椎体同时受累者2例(7.1%)。本组28例共检出54处椎弓峡部裂病灶。轴位图像上均见"环裂征",斜矢状位MPR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小关节和椎弓的"猎狗征"图像及峡部断裂形成的"断颈征",对椎弓峡部裂及其状态的显示及峡部裂断端是否有错位、是否有碎骨片及假关节形成等方面效果更好。结论多层螺旋CT尤其是MPR和VRT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