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MAC和Steward苏醒评分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吸入全麻组(全麻组)和吸入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组(联合组),每组15例。患者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1),联合组硬膜外给予1.5%利多卡因10~12 ml,使麻醉平面控制在C_7~T_8。两组均采用异丙酚2.5mg·kg~(-1)和氯化琥珀胆碱2 mg·kg~(-1)诱导插管,用维库溴铵、安氟醚维持麻醉,两组术中安氟醚用量相同。手术结束时维持呼气末安氟醚浓度0.5 MAC 15 min,然后用快速洗出方法洗出体内安氟醚,记录睁眼时的呼气末安氟醚浓度,并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全麻组清醒MAC为(0.40±0.06)%,Steward苏醒评分为4.20±0.04;联合组清醒MAC:为(0.25±0.05)%,Steward苏醒评分为4.80±0.06。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清醒时肺泡气安氟醚浓度低,Steward苏醒评分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试验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3组:异丙酚组(P组)、地氟醚组(D组)及七氟醚组(S组),每组20例.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行麻醉诱导,采用1%丁卡因喉头及气管粘膜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P组、D组和S组分别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μg/ml,持续吸入地氟醚、七氟醚1.5 MAC维持麻醉.各组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5 ng/ml,唤醒试验前血浆靶浓度降为0.5 ng/ml,静脉注射曲马多100mg,停用麻醉药,行唤醒试验.记录唤醒时间,观察唤醒试验时躁动及寒颤的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患者唤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寒颤发生率较D组和S组高(P<0.05).结论 采用异丙酚、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脑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时间无差别,地氟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时有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用于术中唤醒试验.  相似文献   

3.
不同麻醉下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下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程度,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方法 择期行胸外科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6例,年龄64岁,ASA Ⅱ或Ⅲ级,高血压Ⅱ级,高血压危险程度为中、高危险组,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异氟醚组(Ⅰ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12例.插管成功后至术毕,S组和I组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分别为1.7%、1.2%;P组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3μg/ml.分别于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探查后、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记录心电图ST段水平.于麻醉前、手术开始1 h、术毕、术后3、6、12、24 h抽取上肢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结果 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P组ST段水平明显低于S组和I组(P<0.05);与麻醉前比较,手术开始至术毕24 h各组血浆CK-MB活性、cTnI、IL-6、CRP和slCAM-1浓度明显升高(P<0.05);S组和I组术后24 h血浆cTnI,IL-6、CRP和sICAM浓度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采用七氟醚或异氟醚复合麻醉时较采用异丙酚复合麻醉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轻,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减轻;老年高血压患者宜采用吸人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观察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腹部手术病人异氟醚呼气末有效浓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额肌电(EMG)作为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的意义.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0)麻醉诱导后单纯吸入异氟醚;Ⅱ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1μg/ml的异丙酚;Ⅲ组(n=20)吸入异氟醚的同时输注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启动靶控输注异丙酚.根据BIS值的变化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麻醉中连续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及EMG的变化,并持续监测异氟醚的吸入和呼气末浓度.结果三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MAP、HR及SpO2的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Ⅲ组插管后和切皮后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均低于Ⅰ组(P<0.01),Ⅱ组、Ⅲ组呼气末异氟醚有效浓度分别为0.43%±0.08%、0.21%±0.06%,较Ⅰ组分别降低43.4%、72.3%(P<0.05).入室后麻醉用药前EMG为46~53(BIS值91~96).麻醉诱导后及术中EMG维持在26~29(BIS值45~55),麻醉恢复期EMG逐渐升高,当大于40时(相应BIS值80~85),大部分病人能够呼之睁眼.结论随异丙酚靶浓度的增加,维持BIS值为45~55时的异氟醚的呼气末浓度随之降低.EMG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种麻醉方法在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异丙酚/阿芬太尼、七氟醚/笑气以及安氟醚/笑气等三种麻醉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45例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麻醉快速诱导后经气管插入特殊的TTD导管,麻醉维持分别采用0.1mg·kg-1·min-1异丙酚和1μg·kg-1·min-1阿芬太尼静脉泵入(P/A组),1%七氟醚-66%笑气(S/N组)或1%安氟醚-66%笑气吸入(E/N组)。于麻醉诱导后30分钟、手术开始后30分钟、45分钟、60分钟以及术毕测定MAP、CVP、CO、CI和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ASAⅠ~Ⅱ级的病人,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阿芬太尼、七氟醚/笑气和安氟醚/笑气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轻微。结论:三种麻醉方法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地氟醚对支撑喉镜手术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拟行支撑喉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P和D组(n=30),两组均以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7~8mg·kg-1·h-1)(P组)或地氟醚(呼气末浓度6%)(D组)维持麻醉。术毕记录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D组的麻醉恢复时间短于P组(P<0.05),但差异幅度均小于5分钟;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或地氟醚用于支撑喉镜手术均能达到快速、安全地苏醒,而地氟醚组苏醒更快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对骨科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膝关节韧带修复术患者5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44 ~ 8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8)∶对照组(C组)、异丙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后,P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 ~4 mg/kg麻醉诱导,并置入喉罩,术中静脉输注异丙酚2~4 mg·kg-1·h-1维持麻醉.S组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并置入喉罩,术中吸入2%七氟醚维持麻醉.异丙酚或七氟醚给药15 ~ 20 min时,C组于相应时点,应用止血带,充气压力为300mm Hg,术毕时放气.术后口服美洛昔康或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维持VAS评分<3分.分别于入室后(T1)和止血带放气后30 min (T2)时采集血样,测定血浆MDA和TNF-α浓度,计算其增长率.术后记录止血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用量.结果 患者均未见止血带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与C组比较,P组和S组T2时血浆MDA和TNF-α浓度及其增长率降低(P<0.05);与P组比较,S组血浆MDA和TNF-α浓度及其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P组和S组T2时血浆MDA和TNF-α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升高(P<0.05);3组患者术后24 h内镇痛药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和异丙酚均可减轻骨科手术患者止血带诱发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和安氟醚对支气管粘液纤毛运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安氟醚吸入麻醉和异丙酚静脉麻醉对支气管粘液纤毛运输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Ⅰ~Ⅱ级病人,随机分二组,每组20例。一组吸入安氟醚,呼气末浓度为3.1%,另一组静脉异丙酚麻醉,两组病人分别在机械通气10min和60min后测量支气管粘液纤毛运输速度。测定方法 在小儿支气管镜直视下,在左主支气管背部粘膜上方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射亚甲蓝,标记染料在0、2、4、6min的移动距离,计算支气管粘液纤毛运输速度。结果 安氟醚组,机械通气10min和60min后的测量值分别为(13.9±1.4)mm·min~(-1)和(9.9±2.0)mm·min~(-1)(P<0.05),通气60min较10min粘液纤毛运输速度显著下降;异丙酚组,10min和60min的测量值分别为(14.1±1.6)mm·min~(-1)和(14.7±1.5)mm·min~(-1)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10min后比较,P>0.05;60min后比较,异丙酚组运输速度显著高于安氟醚组(P<0.05)。结论 安氟醚可抑制支气管粘液纤毛运输功能,而异丙酚静脉麻醉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异丙酚和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肝移植术患者的肾损伤.方法 择期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40 ~ 64岁,体重47 ~ 8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5):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和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e组),P组于麻醉维持期间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 ~4 μg/ml,Se组于麻醉维持期间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1.0% ~3.0%.于切皮前即刻(T0)、下腔静脉阻断后30 min(T1)、新肝期30 min(T2)、术毕(T3)、术后1、3、5 d(T4-6)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和尿样,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BUN)、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和尿β2-MG浓度.结果 与P组比较,Se组T3,4时血清Cr、BUN、β2-MG及尿β2-MG浓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与异丙酚复合麻醉相比,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肝移植术患者肾损伤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和颅内压(ICP).方法 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59岁,体重44~69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麻醉诱导:S组吸人8%七氟醚,P组TCI异丙酚(Ce 4μg/ml),两组均TCI瑞芬太尼(Ce 6ng/ml),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5mg/kg,BIS<45时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瑞芬太尼Ce下调为3 ng/ml,调节异丙酚Ce和七氟醚吸人浓度,维持BIS 45~50,于麻醉诱导前水平仰卧位稳定后5 min(T1)、水平截石位稳定后5 min(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气管插管后5 min(T4)、气腹头低位后即刻(T5)、气腹头低位后15 min(T6)及气腹放气后10 min(T7)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率(CBFV)和搏动指数(PI).结果 与T1时比较,P组T3,4,7时CBFV降低,T3,4时P1降低,S组T4,7时CBFV降低,两组T5,6时PI升高(P<0.05);与T4时比较,两组T5,6时CBFV升高(P<0.05);与S组比较,P组T3时CBFV降低,T3,4时PI降低(P<0.05).结论 与七氟醚复合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后CBF和ICP明显降低;气腹后CBF和ICP均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术中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和全麻药浓度。方法ASAⅠ~Ⅱ级行气管插管全麻病人28例,随机分为异丙酚(P)组和异氟醚(I)组。P组静脉输注异丙酚,使病人依次出现指令反应消失、呼吸停止后行气管插管。I组在气管内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并使肺泡内异氟醚浓度依次达0.5MAC、1.0MAC、1.5MAC。记录两组诱导前及上述各时点的HR、PetCO2、NT、MAP、SpO2、MnSSEP;P组同时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结果随着异丙酚、异氟醚浓度的增高,皮层下诱发电位N13'变化最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其中以N20、P25最稳定,在较高浓度才受麻醉药影响。结论当用异丙酚和异氟醚施行全麻时,N13'最适于作为脊髓脊柱手术的监测指标;N20、P25适于脑部手术监测。异丙酚血药浓度低于2.51μg·ml-1,异氟醚低于1.0MAC时对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用于新生儿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9例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各33例。患儿术前均接受相同剂量的海俄辛、芬太尼和异丙酚诱导麻醉,待角膜反射完全消失后,给予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麻醉,A、B、C 3组的七氟醚浓度分别为2.0%、1.5%、1.0%。比较3组麻醉效果。结果 3组患儿各时点HR、SpO_2、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儿苏醒时间、PAED评分优于A组,B组患儿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用于新生儿的麻醉效果相当,但1.5%浓度的七氟醚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年龄20~5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P0组、P2组、P3组、P4组和P4组均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 mg/kg和瑞芬太尼1 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P1组、P2组、P3组和P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 tμg/ml,P0组、P1组、P2组、P3组和P4组第1例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3.0%、2.2%、2.0%、1.8%和1.5%,当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平衡15 min以上且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后开始切皮,根据是否发生切皮反应,采用up-down方法确定下一例病人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每组出现6个交叉点后终止研究,以6个交叉点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均数为MAC.七氟醚MAC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间分别进行直线回归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Pn组~P4组七氟醚MAC分别为2.17 4-0.11%、1.90%±0.10%、1.47%±0.19%、1.37%±0.13%和1.00%±0.10%;与P0组相比,P1组~P4组七氟醚MAC均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七氟醚MAC(Y)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X)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17-0.212 X,相关系数为-0.946 9(P<0.05).结论 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4 μg/ml可使七氟醚MAC分别降低12%、32%、37%和54%,两者以相加作用的方式抑制切皮反应.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选择10例剖腹产的初产妇与6例经腹腔镜绝育术妇女比较两组注双异丙酚后的药动学异同。两组妇女均为ASA Ⅰ级。剖腹产组术前口服呋喃硝胺150mg和0.3mol/L枸橼酸钠30ml。吸氧3分钟、静注双异丙酚2.0mgkg~(-1)和琥珀胆碱1.5mg·kg~(-1)气管插管,吸50%N_2P—1.0%安氟醚—O_2并注卡肌宁(埃屈寇林)0.3mg·kg~(-1)维持麻醉。腹腔镜组不用术前药,静注双异丙酚2.0mg·kg~(-1)和卡肌宁0.5mg·kg~(-1)气管插管,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观察冠心病病人行胸部手术时采用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能否减轻心肌的损伤.方法 3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Ⅰ组为安氟醚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Ⅱ组为单纯安氟醚麻醉.两组病人入室后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Ⅰ组病人在行安氟醚全麻前行T3~4或T4~5硬膜外麻醉,5 min后开始诱导插管,安氟醚全麻;Ⅱ组病人直接行安氟醚全麻.两组病人在诱导前和诱导插管后8 h分别抽取血样测定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Ⅰ组病人插管后1、5 min及拔管时HR、MAP比麻醉前低(P<0.05);Ⅱ组病人比麻醉前高(P<0.05),两组病人插管后1、5 min及拔管时HR、MAP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插管后8 h cTnI浓度均高于诱导前(P<0.05),但Ⅰ组插管后8 h cTnI浓度比Ⅱ组为低(P<0.05).结论全麻复合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减轻冠心病病人手术期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异丙酚或安氟醚复合麻醉下胆道手术患者围术期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变化及机制。方法 择期行胆道手术的非肿瘤患者43例,ASA Ⅰ-Ⅱ级,年龄26-57岁,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n=22)及安氟醚复合麻醉组(E组,n=21)。另选择健康成年人16例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于手术前(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1.5 h(T3)、3 h(T4)、24 h(T5)取外周静脉血5 ml,检测PMN凋亡率及Bcl-2表达百分率。结果 与C组比较,P组、E组T1时外周血PMN凋亡率明显降低,而Bcl-2表达百分率明显增高(P<0.01)。与T1比较,P组、E组患者在T2、T3、T4、T5时PMN的凋亡率下降,而Bcl-2表达百分率增高(P<0.01);与E组比较,P组在T3、T4、T5时PMN凋亡率增高,而Bcl-2表达百分率降低(P<0.05或0.01)。Bcl-2表达百分率与PMN凋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6922(P<0.01)。结论 异丙酚或安氟醚复合麻醉下胆道手术患者围术期PMN凋亡延迟,且异丙酚复合麻醉患者凋亡延迟较轻,其机制与PMN Bcl2基因上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安氟醚对单肺通气(OLV)肺内分流的影响,及其肺动、静脉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择期开胸OLV病人3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安氟醚组吸入浓度1.8%,而异丙酚组微泵输入剂量6mg·kg-1·h-1。监测双肺通气(TLV)30min、OLV30、60min时的桡、肺动脉血气及肺动、静脉血浆NO和ET浓度。结果OLV后,两组病人不同时点肺内分流值(Qs/Qt)均比TLV时显著增加(P<0.01),其中安氟醚组较异丙酚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两组肺动、静脉血NO浓度在TLV、OLV期间变化不显著(P>0.05)。异丙酚组OLV后肺静脉血ET浓度比TLV时上升(P<0.01),而安氟醚组其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剂量异丙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无明显抑制作用。OLV肺泡缺氧可引起肺内皮细胞分泌ET或肺组织对ET清除作用减弱,安氟醚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七氟醚无明显刺激味,在血和组织中溶解度低,药物排除快;而异丙酚则具有诱导迅速平稳,苏醒快而完全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故二者均适用于非住院小儿外科手术。但最近有报道七氟醚麻醉后激动和不安的发生率比氟烷高。作者为比较异丙酚与七氟醚麻醉后小儿的苏醒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选择50名ASAⅠ~Ⅱ级择期做扁桃体摘除术儿童(3~10岁),随机接受异丙酚麻醉(P组,n=25,静注异丙酚3mg·kg~(-1)诱导,100~250μg·kg~(-1)·min~(-1)维持);七氟醚麻醉(S组,n=25,吸7vol%七氟醚-N_2O-O_2诱导和(2~3)vol%七氟醚-N_2O-O_2维持)。两组均在静注阿芬太尼20μg·kg~(-1)和阿曲库铵0.5mg·kg~(-1)后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维持  相似文献   

19.
异丙酚和氯胺酮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选用大鼠常温窒息性复苏模型,观察异丙酚、氯胺酮对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SD大鼠120只,在面罩下吸入异氟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对照组仪吸入异氟醚;C组为异氟醚复合异丙酚组;D组异氟醚复合氯胺酮组,每组30只。C组、D组分别在麻醉平稳后窒息前10min腹腔内注射异丙酚10 mg/100 g、氯胺酮10 mg/100 g。夹闭气管导管导致窒息性循环停止。10 min后行心肺复苏,在自主循环建立后30 min(T1)、120 min(T2)、180 min(T3),每组分别取7只大鼠,取动脉血及脑,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动脉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与B组相比,C组、D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TNF-α和IL-1β水平降低(P<0.05)。与A组比较,C组、D组SOD活性降低(P<0.01),C组仅在T1时点MDA含量升高(P<0.01),C组、D组在T2、T3时点血清TNF-α、IL-1β浓度升高(p<0.05)。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MAC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研究以BIS>50作为指标来确定异氟醚和地氟醚的ED50值(MACBIS50),观察硬膜外利多卡因对异氟醚和地氟醚达到满意麻醉深度时用药量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每组又随机分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和单纯全麻组(每组12例)。患者术前阿托品肌肉注射,全麻复合硬膜外组给予1.6%利多卡因10ml。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吸入异氟醚和地氟醚,待呼气末浓度(ET%)达到预定值并且稳定10 min后,记录相应的BIS值。采用上下波动法分别计算异氟醚和地氟醚MACBIS50,BIS值和呼气末浓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MACBIS50全麻复合硬膜外组(异氟醚组0.77%、地氟醚组3.87%)和单纯全麻组(异氟醚组1.16%、地氟醚组5.18%)比较显著降低(P<0.01)。四组BIS和ET%均呈直线相关。结论硬膜外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异氟醚(34%)和地氟醚(53%)维持足够麻醉深度的呼气末浓度,并保持BIS值和呼气末浓度的直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