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生物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培养现代化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显,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微生物免疫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创建以学生为中心顺应现代化发展的新教学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干支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诞生于干支理论之后。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素问》中一直存在关于脾土的两种不调和的学说,一为"脾主长夏",一为"脾不主时"。结合干支理论来看这两个不调和的学说,并无难以理解的地方。其中"脾主长夏"是天干五行相生的逻辑;"脾不主时"是地支脾土居于四脏之末五行的逻辑。干支五行理论与周易阴阳理论是传统文化两大基础理论,其中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理论关系密切,源于它们运用同一套干支符号进行逻辑推演。当代很多医家研究五运六气时几乎都忽视了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这导致现在五运六气研究都很难真正深入探讨其本质。研究者如果加深干支理论与五运六气相关性研究,无疑为今后深入研究五运六气理论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药制剂及给药系统的物质组释放/溶出动力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中药物质组释放/溶出动力学相关概念、定理和原理,以及该理论的评价原理、评价方法和基本评价过程.形象化的展示有利于理解中药物质组、物质组浓度和物质组释放度等概念,更好地将该理论推广和应用到中药给药系统设计、评价中,并在药物动力学水平赋予传统剂型新的内涵.该理论将为传统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及其评价、中药给药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斌艳 《中医杂志》2022,(6):501-505
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改革发展已进入加速时期,但中医药治理仍存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不够健全、治理能力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等逻辑基础,结合人本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文化属性、国际...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的"四功能模式"理论对少数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文化进行功能分析之后,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对当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少数民族传统保健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以"活态"的传承与"静态"的保护相结合,共同加强在本民族的传承和其他民族的共同保护。  相似文献   

6.
张文晋  曹也  常丽坤  王升  康传志  周利  郭兰萍 《中草药》2021,52(7):1865-1871
中药现代化应是在继承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和发展。随着药效团虚拟筛选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应用的日趋成熟,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可能。从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出发,分析"药效团"的科学内涵,提出适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药效基团-功效假说"。  相似文献   

7.
目标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精华和移植引进国外现代化教育科学成果(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目标分类学"及"教育评价"等理论)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教学目标控制相应教学活动,定期达标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信息中医学提出以血液指纹图谱建立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实现信息化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客观化。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继承创新国医大师"癌毒"学术思想,发展创建病机理论体系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灵魂,是中医继承、发展、创新的突破口。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程海波领衔完成的"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2015年度"康缘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继承创新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建病机理论体系,开展了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创建研究。癌毒病机理论是中医肿瘤病机理论的重大创新,对于丰富完善中医肿瘤理论体系,提高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指使某事物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在近代以前都够得上现代化.中医在今天的现代化就应该是中医的先进成熟的医学理论和优选过的传统药物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中医的现代化能为我国甚至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益处,节约大量财富,所以中医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即使中国不搞,外国也会搞.实现中医现代化离不开医学界的努力,更是政府的责任.中医的现代化理应首先在中国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任秀玲 《中医教育》2004,23(6):21-23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思维规律的学科和课程.对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应明确概念的本性、特点及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行"种概念加属差"的定义形式以及与中医逻辑体系自洽的定义方法的规范化研究;还应在总结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2.
赵军宁  叶祖光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193-2198
中药毒性分级理论是我国传统医药对人类认识药物毒性和科学应用的特有发明和贡献,中药毒性分级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大科学问题。该文对传统中药毒性分级理论的形成历史和嬗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基于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对中医药行业亟待解决的中药毒性分级本质、科学内涵及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材毒性分级标注提出修订建议。一方面,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现有小鼠/大鼠急性毒性分级不适合中药毒性特点,发展新的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方法(如Microtox,ADME/Tox等),制定有毒中药分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建立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中药毒性分级的评价方法体系与技术方案标准操作规程(SOP);另一方面,从药品监督管理角度,鉴于传统中药"毒性"与现代医学"毒性"并不等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拟定有毒中药风险分级管理名单,建议取消《中国药典》(一部)正文[性味与归经]项下对"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有利于国际接轨和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继承和体现中医药特色,在正文[注意]项下,保留根据历代本草记载标注"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同时在该项下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加注中药毒性的具体表现、量效关系、毒性机制、毒性物质等描述,共同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有利于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和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医院"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中医院得以持续和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创建数字化医院作为医院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历史,对四气理论研究中相关学者提出的"假说"进行思考、分析、研究,提出现代研究中医药理论必须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观点。在研究中,现代科研手段必须要同传统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多学科共容,协调作战,以期突破和超越传统理论,从而让中药药性理论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在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把握方向、统领全局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1997,(11):701-701
广州中药一厂创建于清朝康熙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已经由一间传统的中成药作仿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信息中医学提出以血液指纹图谱建立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实现信息化处理海量生命信息的方法。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客观化。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17.
中美欧中药/植物药/传统草药质量标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毅  叶正良  赵利斌  郭治昕  孙鹤 《中草药》2012,43(1):182-186
很多中药企业正在为中药的国际化进行着艰苦的努力,在中药国际化实践的进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阐明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和一致性,中药质量标准如何才能获得国际药政管理部门的认可。提升我国中药质量和质量标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同时只有识别差异才能缩短差距,通过分析中国、美国和欧盟对中药/植物药/传统草药质量标准的要求而对我国的中药研发和生产企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从医疗经验的积累,升华为医学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引进墨家的"类"、"故"、"理"等逻辑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的医疗经验事实,预测未知的经验事实,使中医学从医疗经验知识的积累,转变为医学理论的建构。但《黄帝内经》并没有照搬《墨辩》的三物逻辑,而是根据自己学科的需要,改良了三物逻辑,广蓄博采,吸收了荀子的"举统类";韩非子"理"即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将"阴阳"贯穿于故、理、类中,矛盾是类的本质,故的根据,理的法则。使中医学的逻辑形态,根基于墨学的形式逻辑,发展成为由"阴阳"对立统一思维规律控制着的故、类、理的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药注射剂的现状和发展,该文从"理论"、"制剂"和"临床"3个方面揭示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内涵,指出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创新与突破,是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具有中医药特性的现代剂型,符合去杂存精的中药制剂要求,满足中医药速效救急的临床需要,并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之一。同时,该文还对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临床应用、特殊的给药途径、成分与组分的多样性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探讨中药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  刘文龙  唐闻汉  李文姣  王韧  周晋  贺福元 《中草药》2018,49(19):4473-4479
在前期提出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中药四性的历史沿革与研究现状,运用超分子化学理论对中药四性的产生进行了深入剖析:人体与中药为具有相同"印迹模板"的巨复超分子体系,不同类型(热、寒性)中药有效成分群(客体分子)与不同状态下人体(主体分子)以非共价键发生结合,通过释放(或吸收)能量,能够纠正人体由于受到外界寒邪/热邪侵袭而造成机体超分子自识别、自组织、自组装、自复制过程发生偏移的情况,使机体回归正常状态,宏观上表现为中药四性。基于此,提出了中药四性研究的体内、体外两类方法,体外方法包括物理内能法和主客体分离及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的方法;体内方法包括生物体热研究、动物行为学观测法、体表温度观测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是研究中药四性的有效工具,而超分子化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融合必将成为推动传统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