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能独立步行(FAC分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5例(23.8%)和8例(38.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独立步行患者分别增加到12例(57.1%)和18例(85.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式抗阻训练,对照组则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包括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Fugl-Meyer、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治疗2,4,8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时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每日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每组12例,因失访3例,3组最终完成本研究样本数分别为12、11和10例。各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40、80和1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进行功能评定,并分别分析和比较强化训练前后3组患者FAC分级、FMA评分及独立步行情况。 结果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AC分别为(1.83±0.94)、(1.73±1.01)和(1.80±1.03)级,FMA分别为(19.17±5.52)、(23.00±4.71)和(19.40±7.90)分;治疗2周后,120 min训练组患者的FAC为(3.30±0.48)级较40 min训练组[(2.17±0.94)级]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 120 min训练组的FAC为(3.80±0.42)级,与80 min训练组[(3.18±0.60)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min训练组的FAC与40 min训练组[(2.67±0.65)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MA分别为(25.08±4.46)、(28.64±3.56)和(25.90±5.1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化训练2周和4周后,3组之间FM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18.18%和20.00%;治疗2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6.36%和100%,120 min训练组分别较40 min训练组和80 min训练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40 min训练组与80 min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3%、90.91%和100.00%,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 min训练组独立步行功能改善的效果较40 min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但4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分别与80 min训练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强化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且训练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局部脑血流半定量分析法,探讨减重步行训练(BWSTT)治疗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及SPECT在脑血管病研究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7例脑梗死患者,给予10周综合康复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2周基线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6周干预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加BWSTT)和2周撤消期(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基线期末、干预期末和撤消期末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功能评定,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情况。 结果经2周基线期的治疗,患者10 m MWS和BBS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周干预期末,MWS及BB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消期末,MWS及BBS评分均有所增高,但增高幅度小于干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周干预期末,患者大脑皮质的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BWSTT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步行速度和平衡能力;SPECT能客观反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与大脑皮质局部脑血流变化的关系,SPECT是研究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再成角试验对2组患者本体感觉进行评定;采用PH-A平衡功能检测系统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在双足站立位(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取摆幅指数(SI)、摆动的轨迹长和外周面积三个指标进行分析;下肢运动协调性采用表面肌电时序分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2组在入组时再成角试验、平衡检测指标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再成角试验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的平均偏差为(7.62±3.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4.63)mm,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平衡检测中闭眼状态下各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干预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肌电分析在最大等长收缩过程中,干预组患膝治疗后的拮抗肌协同收缩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治疗后干预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 结论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不仅对ACL重建后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有肯定疗效,还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协调性及膝关节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方法选取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改良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3例)。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训练,每日2 h,每周训练5 d,连续10周。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训练在治疗环境中进行,每日1 h,每周3次,其它时间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训练,时间不少于每日2 h,连续10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量表(STEF)和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和WMF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过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TEF中的10项活动评分除拿大球、拿大方块和拿中方块3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外,其余7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MF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与常规Bobath技术相比,可显著提高患者偏瘫侧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膝踝足矫形器(KAFO)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KAFO治疗。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3个月后,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改良巴塞尔指数(MBI)和独立步行率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组内治疗前、后比较,RMI、MBI和独立步行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RMI、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独立步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使用KAFO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下肢肌力Motricity指数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WSTT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步行速度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FAC分级及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静态平衡仪记录身体直立静止以及倾斜时足底重心的移动,测量绝经后女性的静态平衡指标以及稳定极限范围(LOS),比较绝经后正常骨量女性、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的静态平衡功能指标以及稳定极限范围有无差异性。 方法50~60岁的绝经后正常骨量女性20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20例,使用压力测力板分别测定3组受试者睁、闭眼直立时的静态平衡指标(前后平均摆幅、左右平均摆幅、平均摆动速度、摆动路径长度、摆动有效面积)及前后左右4个方向LOS,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睁眼以及闭眼状态下,3组受试者静态平衡各项指标(前后平均摆幅、左右平均摆幅、平均摆动速度、摆动路径长度和摆动有效面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正常骨量组闭眼测试时的平均摆动速度和摆动路径长度分别为(0.916±0.666)cm/s和(52.109±16.950)cm均显著大于组内睁眼时的(0.885±0.585)cm/s和(38.768±10.09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LO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且3组的前、后方LOS值均低于组内左、右方LO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前方LOS值高于组内后方的LO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50~60岁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静态平衡指标无相关性;对60岁以下绝经后骨量改变女性而言,视觉对静态平衡指标的代偿不明显。(2)骨密度与稳定极限范围之间亦无相关性;绝经后女性左右方向的主动姿势控制能力优于前后方向,50~60岁骨质疏松女性前方姿势控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组)8周有氧训练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血脂、体重指数(BMI)、最大摄氧量(VO2max)进行分析,并与同等条件的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运动组训练后血糖、胰岛素、HbA1C、总胆固醇(TC)、BMI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rt;0.05);不同的BMI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8周有氧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用CIMT,即用休息位夹板和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限制使用,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每天强制性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6 h(其中1 h在作业治疗室进行任务指向性塑形训练,其它5 h在家属监督下使用患手),每周6 d,持续3周。对照组用神经发育疗法(NDT),每天在作业治疗室以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为主,训练患者使用偏瘫侧上肢1 h,每周6 d,持续3周。2组患者均同时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它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WMFT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治疗前、后比较,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2组患者WMFT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CIMT与ND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都有促进作用,都可提高患者ADL能力,但CIMT对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优于NDT。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髋部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共选取27例偏瘫髋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于髋骨骨折术后早期积极介入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则给予常规处理。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时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恢复测评量表(FR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术后1个月时,治疗组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B-ADL)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R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3,6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与B-AD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FRS、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能力及步行(Walking)能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偏瘫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其中术后6个月时患者B-ADL改善较显著,术后12个月时,I-ADL与步行功能也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