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0(IL-10)与湖南省衡阳地区汉族人群白癜风发病的相关性及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选择白癜风患者60例和40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肘静脉血4 mL,取血浆,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sICAM-1及IL-10的浓度。结果白癜风患者血浆中sICAM-1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浆sICAM-1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白癜风患者血浆中IL-10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浆中IL-10的浓度明显低于稳定期患者(P〈0.01);白癜风患者组血浆中的sICAM-1与IL-10的浓度呈负相关(r=-0.37,P=0.042),且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浆中sICAM-1上升的浓度与IL-10下降的浓度有明显负相关关系(r=-0.82,P=0.001)。结论白癜风患者血浆中sICAM-1和IL-10表达异常,病情活动时,sICAM-1与IL-10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IL-4,IL-23在不同分期和分型的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集寻常型白癜风患者52例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IL-4和IL-23的水平。结果进展期、稳定期的白癜风患者血清中IL-17、IL-23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而血清IL-4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泛发型白癜风患者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局限型白癜风患者显著升高(P〈0.05),局限型白癜风患者IL-17水平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23水平泛发型白癜风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及局限型白癜风患者显著增高(P〈0.05),局限型白癜风患者的IL-2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也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IL-4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及IL-23在进展期及泛发性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与白癜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T亚群及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28、CD8o的变化,探讨其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MM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CD4+ CD8+T细胞比例及CD4+CD28+、CD8+CD28+、B7-1(CD80)的表达水平.结果 Ⅰ期、Ⅱ期MM患者CD4+CD28+、CD8+CD28+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MM患者CD4+CD28+、CD8+CD28+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及Ⅰ期、Ⅱ期MM患者(P<0.05).Ⅰ期、Ⅱ期M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o较对照组增高(P<0.05),CD8o在MM患者各临床分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MM患者CD4+ CD28+、CD8+CD28+细胞比例均低于稳定期及对照组(P<0.05),两者在对照组和稳定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及进展期患者CD8o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进展期患者CD8o表达低于稳定期(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4 +CD28+、CD8+ CD28+表达水平降低而CD80表达水平增高,这些变化与MM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清中趋化因子9(CXCL9)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进展期20例,稳定期1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 CXCL9及 IL‐22含量。比较 CXCL9、IL‐22在各组血清中含量的差异,分析 CXCL9、IL‐22与白瘫风患者年龄、病程及皮损面积的相关性。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和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 CXCL9、IL‐2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 CXCL9、IL‐22明显高于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CL9、IL‐22可能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研究西乐葆对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细胞间黏附因子-1(serum intercellu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serum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以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府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01)和对照组(n=100).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手术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加服西乐葆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TNF-α以及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在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sICAM-1、sVCAM-1、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TNF-α以及IL-6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西乐葆能够明显改善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sICAM-1、sVCAM-1、TNF-α以及IL-6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在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的变化。方法:将32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根据皮损分布分为寻常型与节段型,分别进行负压吸疱移植治疗,收集白斑及正常皮肤的疱液,同时抽取外周血5mL,用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液及血清中sICAM-1及IL-12的水平。结果: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处皮肤组织液sICAM-1及IL-12水平较非白斑处显著增高;而节段型白癜风白斑与非白斑处皮肤组织液sICAM-1及IL-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及IL-1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寻常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局部白斑皮肤微环境处于免疫异常状态,sICAM-1及IL-12可能参与了其发病的某一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可溶性髓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 平及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8 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AECOPD 患者 68 例作为AECOPD 组。另取同期该院42 例COPD 患者作为COPD 组,42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 测3 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计算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检测3 组血清sTREM-1、suPAR、sICAM-1 水平。分析AECOPD 组血清sTREM-1、suPAR、 sICAM-1 与FEV1%pred 的相关性。结果 3 组血清sTREM-1、suPAR、sICAM-1 水平比较,经方差分析,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PD 组和AECOPD 组高于对照组(P <0.05)。AECOPD 组高于COPD 组 (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AECOPD 患者血清sTREM-1、suPAR、sICAM-1 与FEV1%pred 均呈 负相关(r =-0.868、-0.911 和-0.908,P <0.05)。结论 AECOPD 患者血清sTREM-1、suPAR、sICAM-1 水平升高,且其水平越高,FEV1%pred 越低。sTREM-1、suPAR、sICAM-1 可以作为早期诊断AECOPD 病 情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建民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5):119-120,12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和E-选择素的变化,并观察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8)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结果 治疗前活动期SLE患者血清sICAM-1、E-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稳定期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系统治疗6个月后活动期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SLE患者sICAM-1、E-选择素与TNF-α、IL-8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ICAM-1、E-选择素参与SLE的发病,临床上可作为SLE活动性指标和判断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动态检测25例CAP患者治疗前后情况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结果 CAP组患者治疗前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658 4±0.259 7)ng/mL、(2.680 9±0.255 4)ng/mL,对照组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472 8±0.077 6)ng/mL、(2.426 3±0.307 2)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AP组患者治疗后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518 3±0.205 2)ng/mL、(2.523 0±0.279 4)ng/mL,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ICAM-1水平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02,P<0.001);sVCAM-1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036,P>0.05).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随肺炎治疗显效后下降,动态检测血清sICAM-1及sVCAM-1水平有助于判断肺炎病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8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治疗前后血清sICAM-1水平,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8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清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F=26.489,q=13.195,P<0.01)及化疗后有效组的30例病人(q=11.076,P<0.01),其中15例病情进展病人血清sICAM-1水平高于30例有效组病人(q=4.697,P<0.05).Ⅲ期病人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病人(F=8.559,q=3.167、6.674,P<0.05).结论 血清sICAM-1水平检测可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HBV感染患者按不同免疫状态分成免疫耐受组(80例)、免疫清除组(80例)、免疫不全组(80例,分成免疫不全A、B组,各40例);并选40名非HBV感染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法对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三组及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免疫清除、免疫不全B组sICAM-1水平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免疫不全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sICAM-1变化对于判断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肝脏组织病情变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15 d、术后30 d及20例对照(健康体检者)血清sE-selectin、sICAM-1水平.结果: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清sE-selectin、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5 d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大肠癌患者血清sE-selectin、sICAM-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sE-selectin、sICAM-1可能参与了大肠癌侵袭转移过程,是反映大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同时对退白颗粒联合NB-UVB治疗后两者的水平进行检测,探讨两者与该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水平进行检测,同时120例患者分为3组,各4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退白颗粒联合NB-UVB治疗、对照Ⅰ组采用单独NB-UVB治疗,对照Ⅱ组采用退白颗粒治疗,疗程为3月,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及CD4+CD25+Tre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白癜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而CD8+T淋巴细胞则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进展期患者CD4+/CD8+比值明显低于稳定期(P<0.01),稳定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白癜风患者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进展期患者CD4+CD25+Treg细胞比稳定期下降更明显(P<0.01)。采用退白颗粒联合NB-UVB治疗后CD4+/CD8+比值及CD4+CD25+Treg明显上调,与单独NB-UVB和单独退白颗粒治疗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 CD4+/CD8+比值的失衡与CD4+CD25+Treg数量的异常可能参与了白癜风的发病,退白颗粒联合NB-UVB可能通过调节两者的水平对该病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sVCAM-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研究组)及65例骨折愈合正常(对照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PDGF水平,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1.78、0.9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0.69,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时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57、3.15、6.33,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79、1.25,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sICAM-1、sVCAM-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07、1.99、3.11,P<0.05).两组患者骨折1周时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0.97,P>0.05);两组患者骨折8、12周的血清IGF-1和PDG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57、3.64、2.74,P<0.05).结论 骨折患者血液黏滞程度的增加、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升高、血清PDGF、IGF-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导致延迟愈合的内在重要因素,对骨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白血病病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在急性白血病病人诊断、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ELISA法),对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3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治疗前后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比较。③结果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疗前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1.52、10.73,q=3.06~4.17,P〈0.01),缓解后降至正常水平。复发病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91、9.12,q=2.92~4.93,P〈0.01)。ANLL中M4和M5病人血清sVCAM-1水平高于其他亚型病人(F=8.13、9.11,q=3.65~4.13,P〈0.05)。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升高者与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正常者比较,疗效较差。随着病情缓解,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亦降至正常。④结论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人的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并对化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崔银香  陶艳琴 《吉林医学》2009,30(19):2315-2316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患者取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IL-6、IL-8及sICAM-1水平,同时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IL-6、IL-8及sICAM-1较缓解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8和sICAM-1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组血清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IL-8及sICAM-1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而且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检测肝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表达水平,以分析血清sICAM-1浓度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及预后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74例肝病患者血清及健康对照血32份,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血清sICAM-1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肝病发展过程中血清sICAM-1表达呈梯度增加,HCC患者血清sICAM-1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与有无门脉癌栓、肝外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HBsAg阳性与否、AFP浓度及肿瘤大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血清sICAM-1面积为0.872,sICAM-1表达异常,有助于HCC的诊断.结论:sICAM-1过表达与HCC发生、发展相关,血清sICAM-1异常是HCC诊断和转移监测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的表达水平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SSc、RA、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个体血清sICAM-1和sICAM-3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3、CRP和抗dsDNA水平。结果 SLE活动组和RA活动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SSc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SLE活动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0. 5 501,P<0.01)。RA活动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4 304,P<0.05)。结论 sICAM-1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性呈相关性;sICAM-3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不同的表现,提示sICAM可能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IAS对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血清sICAM-1、IL-18水平进行测定,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DNA含量。结果:肝硬化组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sICAM-1水平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sICAM-1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HBV-DNA阳性组血清IL-18水平与HBV-DNA阴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CAM-1水平变化与HBV的复制水平无关,继发性免疫反应导致sICAM-1表达,sICAM-1造成肝细胞损伤;IL-18水平变化与HBV复制活跃程度相关,测定IL-18活性,在监测HBV病毒复制状态及抗病毒治疗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G)围术期处理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欲行OPCABG的合并中、重度OSAS 的患者30例,分为处理组(12例)和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预后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内皮素-1(ET-1)水平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 处理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组患者的血清ICAM-1、VCAM-1、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两组患者的心房纤颤、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静脉桥病变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患者术后血清ICAM-1、VCAM-1、ET-1水平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OSAS患者行OPCABG,围术期处理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和手术预后;但不能降低术后房颤、MACE和静脉桥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