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病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95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治疗1mo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对所有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的PT、APTT、PLT和DD水平。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TBI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预后良好病人,预后不良病人的PT、APTT和DD水平明显增高,而PLT水平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BI病人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颅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4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损伤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治疗1个月后依据牛津残障评分(OHC)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PLT和DD水平。结果随着伤情的加重,TBI患者的PT、APTT和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TBI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与PT(r=-0.209,P〈0.05)和DD(r=-0.556,P〈0.01)呈显著负相关,但与PLT和APTT无相关性(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水平明显增高,而PLT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22.031;t=16.703;t=-18.072;t=-33.012,P〈0.01)。结论TBI患者凝血功能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孙思辉  杨安强  贺杰 《西部医学》2023,35(6):885-888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与其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16例行回顾性分析,并设为研究组,根据术前GCS评分研究组中重型(重型组)39例、中型(中型组)36例、轻型(轻型组)41例;选取同时间段进行健康体检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人群suPAR、APTT、PT、Fbg及钠离子水平,收集随访资料,分析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Fbg及钠离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较对照组高,Fbg水平较对照组低(均P<0.05)。不同病情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比较: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均P<0.05)。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随访,预后良好患者75例,预后不良患者41例,预后不良组suPAR、APTT、PT及钠离子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earson结果显示:颅脑损伤患者suPAR、APTT、PT及钠离子与GO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可通过检测suPAR、凝血功能及血清钠离子水平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77-80
目的 评价凝血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3 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时、伤后3 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二聚体、FIB、PLT 及DIC 评分),并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评分,根据GCS 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比较各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根据伤后3 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颅脑损伤患者PT 明显延长,D-二聚体及DIC 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PT、D-二聚体及DIC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严重程度颅脑损伤患者APTT、FIB 及PL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病情严重程度为重度、GCS评分、PT 和APTT 延长、D-二聚体升高及DIC 评分升高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低GCS 评分、PT 延长、D-二聚体及DIC 评分升高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可根据凝血功能水平判断患者病情,从而采取针对性诊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同时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及GC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及对照组入院时凝血功能、空腹血糖(FP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PT、aPTT、Fbg、D-D水平,并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GCS评分、FPG及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PT、aPTT、FPG、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而Fbg、PLT随病情加重降低(P0.05),即重度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PT、aPTT较预后不良组短(P0.05),预后良好组的FPG、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PT、aPTT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与FPG、D-D呈正相关(P均0.05),Fbg则与GCS呈正相关(P0.05),与FPG、D-D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可将其作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单纯TBI患者96例,以Glasgow昏迷评分(GCS)为依据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测定各组患者创伤后4、12、24、7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一二聚体(DD)水平变化;并于创伤后1个月采用牛津残障评分(OHS)评估各组患者预后,观察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两者间的相关性;设立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重度组患者创伤后各时间点PT、APTT均较轻度组及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轻、中、重度组PTT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中、重度组PTT延长时间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轻、中、重度组创伤后各时间点FDP值、D-dime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伤6个月后,死亡及预后不良组创伤4h时患者PT、APTT、PTT、FDP、DD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TBI患者创伤后即可产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浆PT、FDP、DD水平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早期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判断TBI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至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分为轻型组(n=28)、中型组(n=25)与重型组(n=27),结合术后GC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2)、预后不良组(n=28),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n=40),比较三组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与对照组入院时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空腹血糖(FPG),比较预后不同2组凝血功能情况,并分析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GC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3组颅脑损伤患者Fbg、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FP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T、a 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重型组Fbg、PLT水平明显低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且中型组明显低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PT、a PTT明显长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中型组明显长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D-D、FPG明显高于轻型组与中型组(P0.05),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预后良好组Fbg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PT、a PTT、D-D浓度及GCS评分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颅脑损伤患者Fbg水平与GCS评分呈负相关; PT、a PTT、D-D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存在较大差异,颅脑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也更加严重,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能用来评估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23-26
目的 探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及颅内压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2例,未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组作为对照组,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组,每组81例。比较两组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D-二聚体(DD)以及两组颅内压、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研究组PT、TT、APTT、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FIB、PL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障碍,颅内压明显增高,这为以后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张月战  周铃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780-3781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凝血功能及血白细胞(WBC)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入急诊ICU的3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和WBC的水平。结果治疗组APTT和W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T、TT、FIB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有早期凝血功能异常,WBC升高提示机体存在应激反应,需要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并予以动态观察,临床指导意义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凝血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淋组58例和急非淋组42例.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63例和非出血组37例,检测各组及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TT、FIB、TT)和PLT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淋组PT、APTT、FIB、TT和PLT分别为(14.77±1.91)S、(41.82±9.06)S、(16.78+1.92)S、(3.38+1.74)g/L、50.00±109/L,与对照组比较,APT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3、0.027、0.007,〈0.05);急非淋组分别为(17.48±3.12)S、(44.34±9.90)s、(17.37±3.62)S、(2.33±1.30)g,L,19.00±109/L,与对照组比较,Pr、APl旧、TT、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淋组与急非淋组相比,P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坍、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与TT差异无显著性(P=0.528、0.263)。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数能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分型和出血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在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变化,说明凝血功能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3月粤北人民医院肾内科和儿科收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肌酐、尿素氮、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FIB、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试验结果在各期肝炎病情中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肝损程度。方法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76例慢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表明患者血小板体积不均一性增大。结论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为更合理地应用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氨甲环酸联合鸟司他丁组(A组)、氨甲环酸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对照组(D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12h测定4组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记录术后输血量,0-8、9-16、17-24、24h以后4个时间段的引流量。结果:4组患者术后1、4、12h的PLT计数和Hb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LT计数和Hb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PT和APT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T和APTT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2h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FIB和D-D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0-8、9-16、17-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有血小板保护作用和抗纤溶作用,显著减少术后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相关实验项目变化。方法126例不同Child—pus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r-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水平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同时检测以上八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A、TC、FIB含量明显下降,PT、APTT、TT时间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hildA、B、C三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GGT、TBA、TC、PT、APTT、TT、FIB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分级,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