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利用经皮电刺激大脑皮层及脊髓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新技术,对40例脑出血与脑梗塞住院患者的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本组患者的异常率达95%,异常形式为阻滞、延迟和波幅降低。提示MEP技术可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判别的一项客观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冰冻切片技术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全脑缺血组.观察缺血后24 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变化.结果缺血后24 h,假手术组海马CA1区CytC呈阳性表达,并且呈现出特异性的点状分布,符合CytC线粒体分布的特征,全脑缺血组海马CA1区Cyt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利用冰冻切片技术能方便、直观的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线粒体CytC的变化,再灌注24小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Cyt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94例,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17例,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19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34例(69%),90%以上38例(20%),90%以下22例(11%).术中出血9例(4.6%),死亡1例(0.5%).结论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低场磁共振DWI和FLAIR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像技术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2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急性期40例,亚急性期29例,慢性期13例,全部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扫描,检查评价病变的显示范围、边界及对比度。结果:FLAIR序列和DWI对病变的显示范围,均优于常规T1WI、T2WI,以DWI对病变显示更佳。结论:FLAIR序列和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优于常规T2WI序列,尤以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敏感性最高,且能对急性脑梗死作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弓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主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栓塞源。,经食道超声技术是检测活体胸主动脉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SonoCT技术检查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对80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进行SonoCT技术检查,观察其有无斑块、斑块性质、IMT增厚、狭窄,测量PSV、EDV、RI等参数。结果61例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IMT增厚和斑块形成,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SonoCT技术检查颈动脉无创、准确,可重复直接测量IMT、斑块大小,确定斑块性质,预测脑血管病高危状态,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两种增强延迟技术在头颈部动脉血管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的202例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测试性团注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110例,团注追踪触发技术组动脉成像的患者92例,对扫描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血管测量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技术所得的图像同一部位动脉测量的CT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且测试性团注组CT值波动较小。结论两种预测增强延迟时间技术均可作为64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常规增强延迟方法,但测试性团注扫描技术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A成像技术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头颈联合CTh最佳扫描技术方法。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31例头颈联合CTA成像,选用两种参数进行扫描:A组15例患者选用螺距为1、120mhs,扫描方向自主动脉弓至颅顶;B组16例患者选用螺距1.35、160mAs,扫描方向自颅顶至主动脉弓,其他参数相同。评估两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像和血管的强化值。结果B组重建的图像优于A组,检测点颈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强化值B组高于A组,直窦强化值B组低于A组。结论16层螺旋CT联合CTA成像时,采用螺距1.35,160mhs改变扫描方向的方法,可重建出更优质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血糖升高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脑卒中血糖升高机制.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和微栓柱法测定GhbA1c,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G)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卒中组与对照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作对比分析.结果脑卒后高血糖组血ACTH,COR和GCG及INS升高;病灶位于基底节者高血糖及ACTH升高比例均高于非基底节者.结论脑卒中后血糖升高与交感-肾上腺和垂体-肾上腺系统活化及继发血中ACTH,COR和GCG等激素水平升高有关,也与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有关.对卒中后血糖升高患者应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对颅内高压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减轻对下丘脑的影响,避免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和脑损害.  相似文献   

11.
脑泰方对脑梗死大鼠Bax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泰方对脑梗死大鼠Bax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脑组织Bax蛋白的变化。结果:脑泰方组大鼠Bax蛋白阳性数目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泰方可能通过下调脑组织中Bax蛋白阳性数目,从而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达到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致死和致残的最重要的血管事件,发病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减少急性脑梗死不良预后的治疗手段,但溶栓后出血转化却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何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是脑血管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血栓弹力图技术是一种利用图像动态描记血液凝固和溶解全过程的技术。借助血栓弹力图,可以动态记录溶栓全程的凝血情况,以评估出血风险,尽可能减少溶栓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A在混合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12例混合性中风患,进行常规CT和CTA扫描。结果:12例混合性中风中,脑梗塞继发及出血2例,脑出血继发脑梗塞6例,脑梗塞6例,脑梗塞与脑出血并存4例。CTA显示塞区血管痉挛、收缩、中断,显示出血区造影剂外漏、局部呈无血管区。结论:CTA为非损伤性血管检查方法,在混合性中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脑梗死合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NIDD)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检测45例脑梗死合并NIDD患者(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NIDD,CN组)颈动脉弹性功能改变,并与40例脑梗死患者(cerebral infarction,CR组)及43例正常人(health control,HC组)相比较。收集双侧颈总动脉的二维超声图像,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阻力指数(resistent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index,PI)及收缩期、舒张期比值(systolic phase/diastolic phase,S/D)。应用ET技术实时跟踪描记颈总动脉管壁的运动轨迹,系统自动得出颈总动脉收缩末期内径(diameter of systolic,Ds)、舒张末期内径(diameter of diastolic,Dd)、硬度指数(arterystiffness,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lasticity modulus,Eρ)、顺应性(artery compliance,AC)、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β)。结果:CN组、CR组的颈总动脉I MT、RI、PI、S/D、β、Eρ、AI及PWVβ均较HC组升高,AC较HC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N组颈总动脉I MT、RI、PI、S/D、Eρ、AC及AI测值与C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β与PWVβ较CR组升高(P〈0.05),较CR组降低,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技术可敏感地反映出脑梗死合并NIDD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first dose reaction occurring with prazosin may have been due either to hypotension or to a specific reduction in cerebral blood flow. The 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non-invasion nuclear medicine technique for cerebral flow has now made it possibl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azosi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is double-blind study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P and a small jus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rebral blood flow following a single 1-mg dose of prazosin, when compared with a placebo. From these results,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first dose reactions which occurred with prazosin were due to a specific reduction in cerebral blood flow.  相似文献   

16.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requently occurs in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nd leads to secondary cerebral lesion. Rec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metalloth ionein (MT)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Using immun ohistochemical technique,the author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of MT in the perih ematomal brain regions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pathology mechanism of intracer ebral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7.
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燕  白林  印隆林  蒲红 《西部医学》2009,21(11):1972-1974
目的探讨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技术中触发阈值的优化。方法45例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扫描,触发阈值分别定于100Hu、70Hu和50Hu,触发点定于第4颈椎平面颈总动脉。对重建后影像分阈值组进行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大静脉五个点的CT值测量及影像评价,对比3阈值组的影像质量及静脉干扰度。结果3组动脉显影CT平均值及影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显影质量评分平均达到优良级别;3阈值组静脉显影平均CT值及动静脉差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静脉干扰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颅脑双能量血管成像时,50HU触发阈值以动脉显影好、静脉干扰少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海马及皮层神经元细胞膜上快速失活钾通道的特性。方法 急性分离大鼠海马及皮层神经元;利用whole-cell膜片钳技术记录IA电流。结果 海马神经元上的IA通道电流幅度较皮层神经元大、潜伏期短。结论 海马神经元与皮层神经元上的IA电流特征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脑白质纤维解剖技术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视放射的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眼科、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 5例成人大脑标本,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对视放射及其毗邻白质结构进行剥离、观察、测量及分析;DTI技术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视放射纤维极其毗邻白质结构成像,并进行重建.结果: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和DTI技术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的Meyer袢其毗邻白质纤维结构.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44±0.55),(25.40±2.19),(105.1±4.10) 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5±0.45) mm.DTI技术显示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89±0.93),(26.67±2.27),(101.8±2.89)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8±0.47) mm; 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的距离,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分别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与DTI技术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72,0.054,0.874).结论:DTI技术可显示正常人的视放射纤维,与解剖学标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颞叶手术术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邓晓彬 《河北医学》2012,18(1):61-64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16排CT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2例脑血管病变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49例,脑内动静脉血管畸形(AVM)3例.52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并且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也清晰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它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