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解 2 0世纪末浙江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进一步落实钩体病防制措施 ,我们于 1997~ 1999年间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全省监测点调查资料、各县市疫情报告资料。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全省各医院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 3~ 5ml,用MAT法检测抗体 ;同时无菌采血 1~ 2滴分离培养病原体。 (3)鼠类来源 :各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在室外捕鼠 ,鉴定鼠种 ,计算鼠密度 ,用背式法解剖取双…  相似文献   

2.
黄金英  孙小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6-1848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对清远市1988~2004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市钩体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5·31%;钩体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86%,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7·84%,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结论:清远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和鼠带菌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从人群中分离出赛罗群钩体以及从水禽类(鸭)血清检出拜伦群和致热群钩体抗体在广东省属首次报告。需继续对钩体流行菌株和流行特征进行监测调查,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严重危害浙江省农村人群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虽然近 10年来全省钩体病疫情逐年下降 ,但始终存在重新流行的危险。为了随时掌握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制水平 ,1997年在仙居、常山和龙游县开展了钩体病人群病原学、血清学监测和宿主动物间疫情调查。1 材料与方法1.l 资料来源 根据前几年的发病情况 ,选择疫情重、基础好的 3个县为重点监测点 ,统一监测方案 ,省、市共同参与开展调查。其他资料来自各县市常规疫情报告。1.2 病人监测 无菌采集各监测点临床确诊钩体病病例的静脉血 3~ 5ml,用MAT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监测点采集的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结果 2011年各监测点共采集1111份健康人血清,经检测含10个血清群钩体抗体,钩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1.06%.澳洲群占39.60%、黄疸出血群为37.92%、秋季群7.72%、七日热群7.38%.峨嵋、雅安2个监测点的抗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全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往年低,存在发生局部钩体病流行的条件,应积极做好钩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曾一度在仙居县暴发和流行。近 10几年来 ,我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近几年发病率更低。为了解和掌握低发病率时期钩体流行菌株分布和变化情况 ,为加强防制提供依据。对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血清学确诊的 2 0例钩体病人进行流行菌株监测 ,并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为监测点 ,进行宿主动物带菌监测。1 材料与方法1 1 样品  1997~ 2 0 0 0年由仙居县人民医院确诊的2 0例钩体病人 ,其中 18例采血 ,用凝溶试验检测钩体抗体。选择近 4年均有钩体病人的城关镇近郊 ,进行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是江西省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发病遍及全省山区、丘陵、平原及湖滨地区 ,流行菌型分属 12个群、2 4个血清型。 1998年 ,江西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钩体病为全省灾期、灾后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探讨钩体病的流行规律 ,更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及流行 ,将我省 1994~ 1998年钩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全省各地区疫情报告统计资料。2 结果分析 :(1)流行强度 :1994~ 1998年全省共发病 13 2 2 4例 ,年发病率 4 96 /10万~ 9 0 7/10万 ,死亡 2 90人 ,死亡率 0 12 /10万~ 0 48/10万。1998年发病 3 70…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西钩体病疫情动态,掌握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宿主动物带菌情况及流行态势,为钩体病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收集监测点标本进行相关检测.结果 广西监测点健康人群钩体病总阳性率为51.67%(465/900); 容县、宾阳、金秀3 县阳性率分别为55.67%(167/300)、52.33%(157/300)、47.00%(141/300);钩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最高占31.61%(147/465)、其次为犬群和澳洲群分别占12.04%(56/465)、11.61%(54/465);宿主动物鼠类带菌率为28.00%(14/50).结论 广西监测点健康人群钩体病阳性率较高、宿主动物存在带菌且与人群带菌菌群基本一致,通过对宿主动物监测,加大对其他宿主动物监测,提高健康人群的免疫力,及时做好钩体病流行的预警及相应防控工作,有效地降低钩体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洪涝灾害对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爆发性流行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方法在安徽省沿江、沿淮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设立监测点,通过不同时期对自然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钩体情况的调查,在汛期前、洪涝灾害期间、灾后,对自然人群、宿主动物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主要宿主动物标本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沿江地区1998年洪涝灾害期间自然人群钩体感染率为13.49%,高于灾后的2.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78,P〈0.01)。沿淮地区2003年洪涝灾区与非灾区自然人群钩体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48%和5.35%。结论洪涝灾害能够对灾区钩体病的发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传染源带菌率高低、洪涝灾害的规模、洪水持续时间、洪涝灾害发生时间与钩体病流行季节是否一致、易感人群免疫水平等因素。但传染源带菌率的高低是确定钩体病流行或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感染情况。[结果]共报告钩体病126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7~10月病例数占57.1%;农民占49.2%。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5.4%,黄毛鼠占优势(52.6%),鼠标本培养阳性率1.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67.7%,感染菌群以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31.4%,钩体菌群以秋季群和犬群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发病较平稳,主要分布在山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监测点人群携带菌群复杂,鼠感染率较高,贯彻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