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17 — 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收集杭州市2017 — 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病例分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可视化呈现,使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7 — 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424例,其中输入性病例223例,本地病例1 201例。 2017年和2019年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共得到36个本地病例高–高聚集区和37个输入性病例高–高聚集区。 对本地病例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皆在2017年8 — 10月,1类聚集区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为中心,涉及31个街道,主要位于主城区内。 对输入性病例扫描共探测到3个聚集区,聚集时间都在2019年5 — 11月,1类聚集区以余杭区塘栖街道为中心,涉及29个街道。  结论   杭州市登革热疫情存在时空聚集性特征,本地病例和输入性病例在聚集空间和时间,以及高发人群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区域和人群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更精准防控登革热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浙江省杭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优化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19 — 2020年杭州市的流感发病情况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流感聚集性疫情数据来源于杭州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处置报告。 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分析。  结果  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共报告流感病例264 410例,发病率为269.98/万,发病高峰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66.54%。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1季度的GSA Moran’s I值为正值(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71个街道为高–高聚集区,以杭州市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主。 时空扫描分析显示Ⅰ类聚集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周边临近地区,聚集时间为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1月25日,相对危险度(RR)值为20.86,对数似然比(LLR)为142 431.21,P<0.00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所得的热点地区与实际监测到的流感聚集性疫情分布情况相近。  结论  杭州市流感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12月至次年1月为防控重点时段,主城区及临近地区为防控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聚集性。 方法 采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方法对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监测的县(市、区)级层面数据进行时空统计分析。 结果 趋势面分析得出湖北省2016年手足口病发病率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均呈轻微“U”形;全局自相关发现2016年湖北省手足口病发病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278,P=0.001);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手足口病高值聚集区和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包括大冶市、黄州区、铁山区、下陆区、黄石港区、鄂城区、梁子湖区和华容区等区。通过空间扫描统计得到2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手足口病高发病率聚集区域,聚集时间为4 — 7月,聚集地区为湖北省西北部及东南部。 结论 湖北省手足口病存在时空聚集性,应以此为指导,确定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区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2013 — 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水痘流行特征,探讨水痘疫情影响因素。 方法 描述2013 — 2016年奉化区水痘疫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实施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前(2013 — 2014年)和实施后(2015 — 2016年)水痘疫情变化趋势。 结果 2013 — 2016年奉化区共报告水痘病例1 198例,平均发病率为60.17/10万,从2013年的78.98/10万下降至2016年的41.91/10万。 与2013 — 2014年相比,2015 — 2016年5 ~ 9岁组人群水痘发病率下降67.76%,1 ~ 4岁组下降55.76%,15 ~ 19岁组下降35.27%,< 1岁组、10 ~ 14岁组和≥20岁组水痘发病率未下降。水痘发病年龄中位数由2013 — 2014年的9岁提高到2015 — 2016年的12岁。 城区人群水痘发病率为101.92/10万,高于农村人群水痘发病率(43.7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6.557,P=0.000)。 结论 宁波市奉化区水痘疫情呈下降趋势,水痘发病年龄中位数后移。   相似文献   

5.
阳波  廖巧红  阚飙  闫梅英 《疾病监测》2018,33(12):1009-1013
目的 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 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 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 — 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 西南5 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 结论 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7.
宫晨  韩姗珊  邓革红  唐洁霞  覃奕  杨继 《疾病监测》2022,37(11):1436-1441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手足口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可视化制图及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 9.3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1年广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发病1 174 847例,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36%),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6∶l。 2016—2021年手足口病发病在县(区)级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Moran's I为0.18~0.35,P<0.01);高–高聚集区主要发生在南宁市、柳州市及其周边县(区),且与高发病率区域一致。 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发病主要聚集在4—10月;Ⅰ类聚集区分别出现在以南宁市、柳州市、河池市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和以防城港市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地区;Ⅱ类聚集区多位于广西东部。  结论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呈现较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中部和南部地区聚集性高,需重点防控。此外,在疫情高发期也应注重广西东部地区的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一起腺病毒55型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感染传播。 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制订病例定义,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定病原体。 按照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 结果 2016年6月21日至7月8日累计发病43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咽拭子标本检测确认为腺病毒55型感染,病例主要来自神经外科(41例,占95.35%),罹患率为24.12%(41/170)。 结论 该疫情是由腺病毒55型引起的医院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建议医疗单位将腺病毒纳入呼吸道疾病常规诊断项目,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甘肃省炭疽重点流行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聚集性。 方法 采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利用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数据,以乡镇级层面计算其空间分布的全局、局部自相关系数,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 2011 — 2017年甘南州炭疽发病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的发病“热点”区域为玛曲、碌曲、夏河和卓尼县的部分乡镇;空间扫描统计发现炭疽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病率聚集区为玛曲、碌曲和夏河县的25个乡镇,聚集时间为2015 — 2017年( LLR=260.09,RR=12.91,P<0.001)。 结论 2011 — 2017年炭疽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玛曲、碌曲和夏河县是炭疽防控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梅毒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ArcGIS 10.2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温州市2016 — 2019年梅毒空间分析数据库,对梅毒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2016 — 2019年温州市共报告梅毒发病13 778例,纳入分析13 550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7.13/10万(0~365.14/10万),全局自相关结果显示梅毒疫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温州市南部有4个空间相近的高–高聚集区域(共18个乡镇);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温州市梅毒存在31个“正热点”和5个“负热点”区域;SaTScan时空扫描探测到7个聚集区域。  结论  2016 — 2019年温州市梅毒报告发病率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疾病高发区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梅毒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5 — 2017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以当年3月至次年2月为1个流行年统计发病情况,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的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8年2月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描述其时空聚集特征。结果2005 — 2017年荆州市报告HFRS发病551例。 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rs=0.901,P<0.05),其中2016 — 2017年呈快速上升;有春季、秋冬季2个发病高峰,为HFRS混合型疫区;时空扫描(15%人口上限)结果显示高发聚集区在长江以北的沙市区、江陵县、监利县,共29个街道和乡镇,聚集时间在2011年11月至2018年2月,2016年12月以后聚集区增加洪湖市的12个乡镇。结论2005 — 2017年荆州市HFRS处于新一轮流行周期的上升阶段,重点防控地区在江陵县、沙市区、监利县和洪湖市。  相似文献   

12.
王桂安  马晓  徐荣  朱光锋 《疾病监测》2018,33(8):674-678
目的 对浙江省宁波市鼠密度及其季节消长特征进行分析,为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利用SPSS 16.0、Excel 2013软件对宁波市2006 — 2016年鼠类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 结果 褐家鼠和小家鼠为宁波市的优势鼠种,共占捕获总数的86.28%;总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现双峰分布,但第2个波峰逐渐转变为6 — 10月的持续高峰期;不同鼠种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不同;农村自然村鼠密度(0.93只/100夹)高于居民区(0.40只/100夹)和特殊行业(0.47只/100夹)。 结论 宁波市鼠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重点对居民区、餐饮行业鼠密度开展监测工作,同时结合各监测点不同鼠种 — 密度消长趋势建立预警体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14.
何贤省  蒋峻 《疾病监测》2018,33(7):609-613
目的 调查浙江省台州市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间关系。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台州市心血管疾病(CVD)和脑血管疾病(CBD)数据,使用具有对数关联和泊松误差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来分析温度对CVD和CBD死亡率及其相关滞后结构的影响。 结果 CBD和CVD的温度–死亡率曲线相似,均呈U形。CBD的冷热阈值分别为12 ℃和25 ℃,CVD的冷热阈值分别为12 ℃和26 ℃。随着滞后天数增加,寒冷累积效应逐渐增加,CBD(RR=1.068,95%CI:1.052 ~ 1.084)和CVD(RR=1.111,95%CI:1.078 ~ 1.145)的滞后效应峰值出现在滞后27 d(Lag0~27)。CBD(RR=1.017,95%CI:1.004 ~ 1.030)和CVD(RR=1.036,95%CI:1.012 ~ 1.061)的高温效应均在滞后当天(Lag0)出现峰值。 结论 极端高温和低温均与台州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有关,其中低温影响有很长的滞后期,而高温影响则较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浙江省H7N9禽流感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构建疾病暴发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关系的空间回归模型,为H7N9防控和预警提供方法学参考。 方法 以浙江省2013 — 2016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以及病毒外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社会、环境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Global Moran’s I)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i*)等方法分析疫情的空间分布模式,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禽流感病例数与人口密度、家禽密度以及外环境病毒分布的关系,并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 2013 — 2016年浙江省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252例,外环境监测发现阳性监测点846个,分布于11个地市的77个县(区)。 省级层面疫情呈现以浙北地区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市级层面呈现以人口密集的城区为中心逐步向偏远县(区)扩散的趋势。 空间回归分析显示县(区)的病例数与人口密度、外环境监测病毒阳性点数呈显著正相关( t=4.127、2.697,P=0.000、0.009)。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R2=0.504)预测效果优于OLS回归模型(R2=0.257)。 结论 浙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起源于湖州地区,并以杭嘉湖一带为中心向周边逐步扩散,目前已广泛分部于全省各地,活禽贸易可能是疫情传播与扩散的主要途径。 病例的分布存在显著的时空聚集性,人口、家禽密度大、病毒外环境监测阳性水平高的地区更容易出现疫情。 GWR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分布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脑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及变迁趋势,为流脑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06 — 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流脑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和2010 — 2016年浙江省流脑监测获取的健康人群带菌率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AS 9.2软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 结果 2006 — 2017年浙江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12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13.21%,年均发病率为0.034 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4 6/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份的增长而下降( Z=–13.420、–6.090,均P<0.001)。流脑冬春季高发,占全年病例总数的91.98%。发病数累计前3位的年龄组分别为0 ~ 4岁(32.08%)、10 ~ 14岁(16.04%)和15 ~ 19岁组(13.21%)。≥15岁年龄组的流脑病例所占比例从2006 — 2011年间的42.13%上升至2012 — 2017年间的50%。2006 — 2017年浙江省共分离到病例菌株71株,包括A群、B群、C群、X群和W135群,分别有31、12、22、1和5株。2010年以来未再检出A群流脑菌,C群流脑病例构成比在20%左右上下浮动,而B群和W135群呈逐年上升趋势。A群、B群、C群和W135群均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 结论 浙江省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优势流行菌群由以A群、B群、C群为主向B群、C群和W135群转变,流脑防控呈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017年3月28日至7月24日宁波市传染病智能直报平台运行期间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宁波市数字疾控平台,对传染病智能平台报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 通过平台报告传染病报告卡共24 497张,成功推送至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共24 259张,成功率为99.03%。 相较于手工录入模式传染病报告时间平均缩短3 min。 2017年4 — 7月宁波市传染病及时报告率由2016年同期的99.97%上升至99.99%;证件号码完整率由88.96%上升至99.95%;综合率由2016年的97.79%上升至99.99%,传染病报告一致率由94.50%上升至100%。 结论 宁波市传染病智能直报平台正式运行4个月,效果良好,相对于传统的传染病报告模式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山东省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13 — 2018年济南市SFT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及时空重排扫描统计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2013 — 2018年济南市累计报告SFTS 385例,死亡49例,平均病死率12.73%。 病例集中在4 — 10月,8月为发病高峰。 90.13%的病例集中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0.91%。 男女性别比为1.07∶1。 章丘、历城和长清区是主要高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83.12%。 时空聚集性分析共探测到3个时空聚集区(1个一类聚集区和2个二类聚集区),具有显著时空聚集性。结论济南市SFTS存在时空聚集性,根据时空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应着重在高发疫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监测及培训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 — 201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 — 2016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0起,发病62 562例,死亡65例。 未分级事件和传染病事件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3.04%和93.04%,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8, P<0.05。 事件发生场所为学校的占事件总数的74.41%,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8 (0 ~ 168.41 )d,首例病例发生时间至接报时间的中位数为6.32(0 ~ 86.72 ) d,两者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3,P<0.001。 结论 2007 — 2016年传染病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事件类型,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 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报告、早处置,以减少事件扩散范围和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贵州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模式,为贵州省制定有针对性的甲肝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9—2018年贵州省各县甲肝病例报告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统计量等空间统计学方法分析甲肝的时空分布模式。  结果   2009—2018年贵州省累计报告甲肝病例10 47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84/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8280.97,P<0.001);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整体存在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介于0.055~0.310,除2011年,其余年份甲肝发病有空间自相关(P<0.05),共探测到甲肝高–高聚集区44个,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低–低聚集区54个,主要集中黔东南地区;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存在6个时空聚集区,每个聚集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聚集区大部分位于贵阳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铜仁市和毕节市的部分区(县)。  结论   2009—2018年贵州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全省整体存在时空聚集性,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黔南州和黔东南州的大部分区(县),提示研究区域应重点加强聚集区域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