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以往有关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NQMI) 患者高度房室阻滞(HAVB)发生率及预后意义的报道甚少,故作者对一大组NQMI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NQMI患者HAVB发生率及预后意义。研究对象为心脏监护病房中的首次NQMI患者610例,其中45例发生HAVB,占7.4%,平均年龄69.2士7.9岁为A组;565例未发生HAVB者平均年龄62.6±11.1岁为B组。A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B组(P<0.001),女性多见(P=0.02)。与B组相比,A组中心脏扩大(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P=0.001)、低血压(P=0.001)、心源性休克(P=0.001)、心脏停搏(P=0.001)、心房颤动(P=0.001)、安置临时起搏器者(P<0.001)、乳酸脱氢酶(P=0.007)及谷草转氮酶(P=0.001)等均高于B组;糖尿病、心绞痛、高血压、肺瘀血、肺水肿、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束支传导阻滞、肌酸激酶及梗死部位等两组相仿。入院24h死亡率及住院死亡率A组均显著高于B组(P=0.009,P=0.001)。出院后1年和5年死亡率两组相仿。多变量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乳酸脱氢酶升高及传导缺如等因素的影响后,HAVB是NQMI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独立预报因子,比率比为5.1(2.1~11.9),可信限为95%。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3~2003年间,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出现心源性休克的病例,以24h内是否出现急性肾衰竭为标准,比较其住院期间死亡率,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符合统计分析标准的患者共172例,其中51例(30%)于24h内出现急性肾衰竭.有无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其住院死亡率分别为90%(46/51)和56%(68/12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6.7,95%可信限2.5~18;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发生急性肾衰竭,与其住院死亡率显著相关,可作为判断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随访中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共完成PCI 27 397例,完成急诊PCI 1644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其中老年(年龄≥75岁)STEMI并行直接PCI的患者108例,并持续进行随访,分析患者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平均随访(51.17±17.75)个月。院内死亡5例(4.6%),术后30 d死亡7例(6.5%),随访期间死亡17例(15.7%)。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HR 5.482,95%CI 1.099~27.333,P=0.038)、心源性休克(HR 11.283,95%CI 2.841~44.805,P=0.001),而支架置入术(HR 0.173,95%CI 0.032~0.943,P=0.043)是死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长期随访显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 1.146,95%CI 1.010~1.300,P=0.034)、心源性休克(HR 4.928,95%CI 1.718~14.130,P=0.003)。结论高龄、女性、心源性休克、未行支架置入术是7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完全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月北京垂杨柳医院收治的120例因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主干急性完全闭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此类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将病人分为死亡组(住院期间死亡)和生存组(住院期间未死亡),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是否存在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在入选的120例病人中,术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病人104例;死亡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生存组(P0.001),KillipⅣ级、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新发室性心律失常、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生存组(P0.05或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心源性休克、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力衰竭是病人近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心源性休克是独立危险因素(OR=12.491,P0.05)。结论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常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急性肺水肿;可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心源性休克、术中心肺复苏、术后心力衰竭、再发生肌梗死是病人近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其中心源性休克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无复流的发生率及其高危预测因子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因ACS住院并行直接PCI治疗病人479例,按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情况分为正常血流组(TIMI血流3级)和无复流组(TIMI血流0~1级),分析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手术特征和随访12个月的结果。结果 479例病人中发生无复流54例(11.3%),其中8例(14.8%)仅发生于支架植入后。多见于老年人(P=0.035)、较长的症状-球囊时间(6 h,P=0.001)、心源性休克(11.1%与2.8%,P=0.013)、初始TIMI 0~1级(90.7%与65.9%,P=0.004)、血栓评分4分(88.9%与68.9%,P=0.001)、进行血栓抽吸(55.6%与26.4%,P=0.021)、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GPI)(31.1%与63.0%,P=0.036)者,随访12个月时有较高的死亡率(11.1%与2.6%,P=0.003)。在多变量分析,年龄64岁、症状-球囊时间6 h、心源性休克、血栓评分4分、病变长度25 mm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ACS病人PCI治疗中无复流发生率为11.3%,老年人、延迟就诊、心源性休克、高血栓负荷、长病变等与随访12个月的死亡危险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碱性磷酸酶(ALP)与白蛋白(ALB)比值(APA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前瞻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确诊为ACS并择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共2162例。根据入院次日APAR分成两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冠脉病变情况、术后用药以及随访1年记录临床终点事件。通过COX回归分析研究APAR水平对于AC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根据COX单因素分析,APAR值与ACS全因死亡率[HR(95%CI)2.432(1.475,4.010),P<0.001]和心源性死亡率[HR(95%CI)2.884(1.627,5.111),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调整变量后,APAR值与ACS全因死亡率[HR(95%CI)1.839(1.059,3.192),P=0.03]及心源性死亡率[HR(95%CI)2.232(1.170,4.258),P=0.01]仍相关。APAR值与ACS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比ALP、ALB单独变量更为密切(曲线下面积:0.635、0.592、0.397)。结论APAR水平较高患者长期的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更高,APAR可以作为预测A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方法回顾2000年至2016年因胸痛在大庆油田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LMCA急性闭塞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结果 LMCA急性闭塞AMI患者15例,13例行PCI术,接受PCI术的患者住院期间6例死亡,死亡率为46.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的比率更低(100%比16.7%,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PCI术的13例患者中存活7例,存活率为53.8%;未行PCI术的2例患者中存活1例,存活率为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9例行直接PCI术,其中4例存活,存活率为44.4%;4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被送回CCU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行择期PCI术,其中3例存活,存活率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在13例行PCI术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Ⅰ~Ⅱ级,其中存活6例,存活率为66.7%(6/9);有4例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Ⅲ级,存活1例,存活率为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8例术后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存活4例,存活率为50.0%(4/8);5例术后服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存活3例,存活率为60.0%(3/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对8例存活者随访1个月~13年,平均(66.8±66.0)个月。1例患者(12.5%)死亡,为入院时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例患者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行择期右冠状动脉PCI术。存活者无事件生存率为50%(4/8)。院内与长期随访的总体死亡率达到53.3%(8/15),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100%(5/5),住院期间死亡率80.0%(4/5),随访期间死亡率20%(1/5),非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30.0%(3/10)。结论 LMCA闭塞患者的死亡率很高,成功的PCI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存活者长期随访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C)比值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入院血小板参数、生化数据、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等资料。设定随访终点:全因死亡(ACM)、心血管死亡(CM)、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电话随访。最终纳入6 046例患者,选取患者入院MPV/PC比值,利用ROC曲线评估患者MPV/PC值的最佳临床截点后进行分组,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MPV/PC低值组相比,MPV/PC高值组全因死亡率(6.4%比4.5%,P=0.001)、心源性死亡率(5.6%比3.4%,P0.001)、MACE事件发生率(15.8%比11.5%,P0.001)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MPV/PC低值组相比,MPV/PC高值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6%(HR=1.466,95%CI:1.159~1.852,P=0.001),心源性死亡增加64.7%(HR=1.647,95%CI:1.271~2.137,P0.001),MACE发生率增加31.8%(HR=1.318,95%CI:1.138~1.527,P0.001)。结论 MPV/PC比值升高显著增加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其水平的升高是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多见于起病后效小时内,早期鉴定高危险病例并予以积极治疗(急诊外科手术、冠脉成形术、机械性循环辅助等),可能提高存活率。顺序入院的5839例AMI,入院后共371例(6.4%)发生心源性休克。其中入院时无心衰者共3465例(59%),入院后共89例(2.6%)发生心源性休克,占全部休克的24%(89/371例);从入院至休克平均4.4日(3小时至16日),66%休克发生于入院24h后。入院时无心衰的AMI患者发生休克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以寻找进一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可能途径。方法根据314例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将其分为死亡组(26例)和非死亡组(28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确定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女性(P=0.017)、年龄>75岁(P=0.004)、3支血管病变(P=0.015)、左主干闭塞(P=0.036)、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13)、并发心源性休克(P=0.000)显著高于非死亡组患者;而PCI成功(P=0.000)、ST段下降>50%(P=0.000)显著低于非死亡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休克(P=0.000)、女性(P=0.029)、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P=0.035)是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未来治疗的重点在于降低高危(特别是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和提高心肌水平的再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未合并心源性休克的64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性放置IABP组(pIABP组)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25例,对照组为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筛选出的术前未预防性放置IABP的患者7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其远期临床预后。结果倾向匹配后两组患者的Killips分级和糖尿病史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和P=0.018),其余各项基线资料基本平衡。随访中位数时间21个月(四分位间距1~28个月)。全因死亡患者pIABP组7例(28%),对照组18例(24%),pIABP组心源性死亡6例(24%),对照组9例(12%),对照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5.3%,pIABP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为56%。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519和P=0.103),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27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两组患者的Killips分级和糖尿病史后,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远期临床预后仍然没有显著影响(P=0.917)。结论急诊介入治疗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未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体外膜肺氧合辅助(ECMO)植入术后患者发生血液相容性不良事件(HRAEs)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阜外医院行心脏手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接受ECMO植入的280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RAEs分为HRAEs组(n=27)与对照组(n=253)。以血液相容性评分来确定HRAEs,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COX回归分析对ECMO植入术后患者HRAE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RAEs组患者的年龄、平均住院天数、体质量指数、术前高血压状态的患者比例、术前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平均动脉压较低(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HR=5.303, 95%CI:1.622~17.339,P=0.006)和心房颤动(房颤)(HR=3.911, 95%CI:1.168~13.103,P=0.027)是H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较高(HR=0.427, 95%CI:0.332~0.549,P0.001),是HRAEs的保护因素。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血液相容性评分Ⅰ级和ⅢA级的分值更高(P=0.012,0.022);植入术前有房颤的患者血液相容性评分Ⅰ级和ⅢB级的分值更高(P=0.010,P0.001)。结论:ECMO植入术前存在缺血性疾病、房颤是心脏术后心源性休克行ECMO辅助的成人患者发生HRAE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决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直接支架术围术期死亡和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重点分析多支病变对直接支架术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队列研究,对6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直接支架术后立即开始3~6个月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对在随访期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进行记录,并在整体水平上对各个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结果 (1)多支病变组术中非致命性合并症的总发生率为24.6%,与单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50).(2)多支病变组共死亡4例,其中3例为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单支病变组无死亡.多元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多支病变与死亡率之间无相关性.心源性休克是决定死亡的唯一因素.多支病变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01).(3)多支病变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1),但是两组之间的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P=0.20).(4)运动试验中多支病变患者Stmax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结论 多支病变和急诊PTCA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之间无相关性.再狭窄率高和MACE发生率高是多支病变患者急诊支架术后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浆脑钠肽(BNP)对于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68例,其中NYHA Ⅱ级患者20例,NYHA Ⅲ级患者30例,NYHA Ⅳ级患者18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22例.24 h内检测血浆BNP水平,空腹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48 h内心脏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6 min步行距离等.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LVEDD明显高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EF及6 min步行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0.63, P<0.001; r=-0.70, P<0.001),与LVEDD、血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1, P<0.001; r=0.37, P<0.001; r=0.48, P<0.001; r=0.27,P=0.01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BNP、LVEF对心功能具有显著影响[OR=7 90, 95%CI(5.74, 10.52),P=0.01; OR=3.02, 95% CI(1.69, 5.06),P=0.02; OR=1.80, 95%CI(1.20, 2.55),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以作为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一个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老年女性患者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近远期临床预后。方法:分析1999-01至2008-12于阜外医院接受单纯CABG的763例65岁以上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体外循环下CABG组(体外循环组,n=331)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组(非体外循环组,n=43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死亡率、住院期间的临床指标和术后远期的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二次再血管化)发生率。结果: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1),脑血管意外比例更高(P=0.023),冠心病家族史(P=0.012)、心绞痛(P0.001)及紧急手术(P=0.015)的比例更低,静脉桥远端吻合口数更少(P0.001),不完全再血管化率更高(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的临床指标,非体外循环组术后30天死亡率(P=0.038),血液制品使用率(P0.001),辅助通气总时间超过24小时比例(P0.001),肾功能衰竭(P=0.022)、肺部并发症(P0.001)和因出血再手术发生率(P=0.021)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住院期间所有并发症复合终点(P=0.1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术后远期的临床结局,全因死亡率(P=0.477)及MACCE事件发生率(P=0.26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能降低老年女性患者的术后30天死亡率,同时能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的应用,缩短术后辅助通气时间,降低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肺部并发症和因出血再手术发生率。但不能降低远期死亡率和MAC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病房收治的68例缺氧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缺氧性肝炎的常见病因。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对入院时年龄、性别、SOFA评分进行比较,入院后监测生化指标,并比较其峰值。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导致缺氧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依次为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热休克、蜜蜂蛰伤。所有患者监测到的血清ALT及AST均急剧升高。住院期间(28 d)的短期病死率为33.8%。两组比较,入院时年龄(P0.001)、SOFA值(P0.001)、入院后胆红素(Bil)(P0.001)、ALP(P0.001、GGT(P=0.001)、凝血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0.001)、乳酸脱氢酶(LDH)(P0.001)、ALT(P=0.013)、BUN(P0.001)等7项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同时加强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论缺氧性肝炎的预后较差,短期病死率高,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为心源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及突发的心脏填塞。保护重要器官功能,预防感染等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左心衰竭50例,心源性休克38例,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临床疗效和出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前安置好IABP,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全部TIMI0级。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成功实施PCI,手术成功率98.9%,术后81例(93.1%)血流TIMI3级,6例(6.9%)血流TIMI2级。IABP持续使用36 ̄154(52.6±29.8)h。多支病变者在术后3 ̄7d再次PCI。住院总生存率70.5%,左心衰竭组80%,心源性休克组57.9%。出院前测平均LVEF40%,左心衰竭组48%,心源性休克组38%。结论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及时行IABP支持下直接PCI,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 ,我们对 2例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反复心室颤动患者成功施行紧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效果满意。1 病例资料  例 1,男性 ,40岁 ,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伴心源性休克、脑梗塞 ,由外院转入我院导管室。患者胸痛症状至入院已 5天。经高浓度多巴胺和阿拉明维持 ,血压 75 / 45 mm Hg (1mm Hg =0 .133k Pa)。立即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大于95 %狭窄。急送手术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诉左下肢疼痛难以耐受 ,不得不拔除 IABP导管。术前曾发生两次心室颤动 ,紧急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