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早期吸入激素对婴幼儿喘息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吸入激素对婴幼儿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婴幼儿喘息患儿420例,按照有无特应性体质分为喘息Ⅰ组、喘息Ⅱ组;将喘息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儿经治愈后,实验组患儿予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6个月,对照组患儿不再吸入该药。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跟踪观察两组患儿再喘息的发作次数、3年哮喘的发生率、3年中因喘息发生的诊疗费用及3年两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增长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共有384例完成随访;其中两组再次喘息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两组哮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5岁的患儿呼气风流速(PEF)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儿体质量、身高的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喘息患儿早期给予吸入激素治疗,虽不能减少患儿发展为哮喘的机率,但减少了再喘息发作次数,改善了肺功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且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乐世俊 《当代医学》2016,(7):134-135
目的 分析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9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对比2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咳嗽消失、哮鸣音消失、湿啰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孟鲁司特辅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显著效果,临床价值确切.  相似文献   

3.
高瑞宁  蒲昭霞  孙惠玲 《西部医学》2014,(12):1673-1674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5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加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照组24例给予静滴地塞米松、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喘鸣音)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症状体征平均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患儿应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加沙丁胺醇溶液吸入,对改善症状、缩短病程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和羧甲淀粉钠(酷儿宁)联合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96例确诊为婴幼儿哮喘患儿随机分两组,两组基础药物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孟鲁司特钠和羧甲淀粉钠治疗,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6个月内喘息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6个月内喘息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羧甲淀粉钠治疗婴幼儿哮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哮喘6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华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138-138
目的探讨哮喘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门诊及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孟鲁司特钠,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发作次数、咳嗽天数、喘息天数、每日吸入激素量及随访6个月内复发次数。结果治疗组治疗期间发作次数、咳嗽天数、喘息天数、每日吸入激素量均少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内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治疗,在取得临床缓解所需时间上较常规治疗明显缩短,且对预防哮喘患儿复发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病毒感染婴幼儿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的喘息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1例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8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4mg/次,每晚顿服,连用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咳喘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吸氧、全身性激素及雾化吸入使用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孟鲁司特治疗病毒感染婴幼儿喘息的疗效确切,可减少其他对症治疗的使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口服孟鲁司特钠加气雾吸入普米克令舒预防儿童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60例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哮喘患儿加用孟鲁司特钠口服,并与对照组60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应用孟鲁司特钠预防儿童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及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未见明显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8.
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喘息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16-617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喘息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患儿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4mg/次,每晚顿服。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在咳喘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陈颖丰 《中外医疗》2013,32(14):48-49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18ug)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激素依赖性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激素依赖性哮喘临床表现患者4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舒利迭(50/500ug)吸入、孟鲁司特口服、茶碱缓释片口服,研究组给予噻托溴铵(18ug)吸入、舒利迭(50/250ug)吸入、孟鲁司特口服、茶碱缓释片口服,每4周随访1次,疗程8周。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肺功能及ACT评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噻托溴铵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有效地控制哮喘症状、降低ICS吸入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轻度持续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ids,ICS)不同递减增量的疗效。方法选择47例轻度持续哮喘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ICS不同增减剂量(每次50,33,25μg),通过最大呼气峰流速监测及哮喘控制测试观察哮喘控制状况。结果不同组别达到哮喘控制的ICS总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组别达到哮喘控制的疗程和升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哮喘患儿应用ICS治疗良好控制后小剂量递减吸入激素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11.
谈健民 《西部医学》2011,23(11):2204-2205,2207
目的观察口服白三烯调节剂孟鲁司特钠(LTM)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方法将84例CVA患儿随机分为LTM组(42例)和ICS组(42例)。LTM组患儿每晚口服孟鲁司特钠2.5~5mg维持治疗,同时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滴剂2~5mg,每日1次;后者咳嗽时使用,咳嗽消失后停药。ICS组患儿通过定量气雾剂+储雾罐规律吸入布地奈德200~400μg/d维持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并随访3个月观察各自复发情况。结果 LTM组平均止咳天数为(13±9)d,ICS组平均止咳天数为(14±9)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P=0.25)。两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3个月,LTM组咳嗽复发的比率(33.3%)明显高于ICS组(7.1%,χ2=8.92,P〈0.01)。结论 LTM联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CVA疗效明确,副作用少,依从性好,与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但远期疗效不如后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用于儿童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哮喘患病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孟鲁司特咀嚼片与匹多莫德联合。对照组只用孟鲁司特咀嚼片口服,疗程均为6月。2组在遇哮喘急性发作加重时均给予糖皮质激素、β激动剂及必要时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记录两组患儿哮喘发作及感染次数,发作时临床症状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发病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能够显著减少哮喘发作,效果高于单用孟鲁司特组。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易出现反复喘息,且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水平升高。而孟鲁司特是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关于其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症状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改善婴幼儿RSV毛细支气管炎后症状及减轻反复喘息发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连续纳入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出院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Ⅰ期,治疗组:口服孟鲁司特颗粒(4 mg)12周,1次/d;对照组:口服安慰剂12周,1次/d。对两组无症状天数、个人日记评分进行评估。随访9个月(Ⅱ期),观察Ⅰ+Ⅱ期反复喘息人数和医疗资源应用情况等。依据意向性分析(ITT)原则,应用全分析集(FAS)分析数据。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86例,治疗组92例,对照组94例。治疗组完成Ⅰ期研究的患儿为89例,对照组为90例;治疗组完成Ⅰ+Ⅱ期的患儿为84例,对照组为86例。治疗组平均依从性为97.8%(7 560/7 728),对照组平均依从性为97.4%(7 690/7 896),两组患儿平均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6,P=0.07)。在Ⅰ期研究期间,两组无症状天数、日间无症状天数、夜间无症状天数、个人日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研究过程中(Ⅰ+Ⅱ期),治疗组RSV毛细支气管炎喘息复发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喘息患儿出现2次及以上喘息比例低于对照组(χ2=5.14,P=0.02)。Ⅰ+Ⅱ期研究期间治疗组医疗资源应用人数、β-受体激动剂应用人数、糖皮质激素应用人数、住院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在事后亚组分析中,治疗组有湿疹史与父母哮喘史的患儿中无症状天数〔(49.7±20.2)、(51.3±20.9)d〕多于对照组〔(36.3±20.4)、(37.8±19.3)d〕(t=2.19,P=0.03;t=2.24,P=0.03)。整个研究过程中没有患儿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两组间胃肠道紊乱、皮疹、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63;χ2=0.03,P=0.86;χ2=0.15,P=0.69)。结论 口服孟鲁司特(4 mg)12周不能改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但能降低患儿反复喘息发作次数。口服孟鲁司特(4 mg)有一定效果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12周后对气管炎症和再次喘息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6—24个月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孟鲁司特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孟鲁司特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维持治疗(4mg,每晚1次口服,治疗12周)。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为正常对照组,除外特应症及近期呼吸道感染者。治疗前和12周后检测血清中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总IgE(T-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在门诊及电话随访12个月内统计两组再次喘息患儿例数。结果两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CysLTs、ECP和FeN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CysLTs和Fe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常规治疗组ECP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孟鲁司特组治疗后EC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孟鲁司特组治疗后CysLTs和FeNO水平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水平(P〈0.05)。孟鲁司特组在12个月内累计再次喘息患儿例数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28)。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治疗后予孟鲁司特维持治疗可以显著抑制气道炎症,减少喘息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片5 mg,每晚1次.观察组同时口服匹多莫德口服液10mL,每日1次,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咳嗽/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咳嗽/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哮喘儿童外周血中的比例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哮喘患儿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组(50例)、临床缓解期组(50例)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组(50例),另选择50名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急性发作期组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缓解组、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缓解期组及咳嗽变异性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生与发展,哮喘的严重程度可能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口服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及哮喘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短长期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自愿的原则,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患者治愈后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口服孟鲁司特钠1mg/次,1次/d,持续服药3个月;对照组不做处理。预防治疗后持续随访1.5年,观察孟鲁司特钠口服3个月对患儿反复喘息发作及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预防治疗3个月中,1例喘息及哮喘复发,而对照组复发4例;观察组的ECP、IL-8、NO显著低于对照组,无症状的平均天数显著高于对照组。1.5年内观察组哮喘、咳嗽的复发病例比率为34.29%(24/70),较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低10%,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口服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及哮喘的方法短期疗效显著;而长期具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预防支气管哮喘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雾化吸入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感染发生情况、免疫功能、肺功能,采用中文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h-CACT)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整个研究期间,治疗组的感染率为21.9%,对照组为3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随访3个月时,对照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8+、CD4+/CD8+亦显著升高(P0.05),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4+/CD8+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儿的FEV1、PEF、Ch-CA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能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免疫功能,降低其感染及哮喘发作的次数,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积涛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532-1533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纳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择年龄4~12个月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爽患儿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纳4mg每晚一次口服。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并观察两组达到喘息缓解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达到喘息缓解所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CysLTs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孟鲁司特纳可缩短病程,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CysLTs水平,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抗炎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以期能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急性期MPP患儿196例(MPP组),其中轻型152例,重型44例,选取同期外科择期手术7岁以下儿童50例为对照组,检测IgA、IgG、IgM水平及CD3^+、CD4^+。结果:MPP组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X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型患儿IgM水平高于轻型患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重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CD3^+低于对照组及轻型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感染患儿存在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T淋巴细胞低下,重型肺炎患儿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