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色素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NBI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78例患者96个结肠病变进行NBI放大观察并与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最终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息肉的敏感性为78.7%,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息肉性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息肉的敏感性99%。放大NBI肠镜对于Ⅱ型,Ⅲ1型,Ⅳ型,ⅤN型息肉腺管开口的图像与色素内镜图像有较好的相似性,NBI对于腺管开口的识别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但是次于色素内镜。NBI对息肉表面血管形态进行分类对判断结肠是否有肿瘤的能力,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7.8%,同样明显优于普通结肠镜,而次于色素内镜。结论NBI肠镜及色素内镜均能提高发现结肠息肉的特异性、敏感性。色素内镜能清晰显示病变表面结构和腺管开口,使内镜下对于肿瘤与非肿瘤的鉴别诊断接近病理诊断。NBI放大肠镜能清晰显示息肉表面的毛细血管形态,较好地区分肿瘤与非肿瘤。NBI内镜切换简单快捷,便于全结肠观察,利于发现早期结肠肿瘤。  相似文献   

2.
杨帆  贺锋 《山东医药》2007,47(21):97-98
对29例肠镜检查失败患者进行CT仿真结肠镜检查(CTVC)检查,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TVC能显示正常或异常黏膜纹,显示病变形态和范围,并能从梗阻远端观察病变情况,并对病变可以进行术前的定位、分期。认为CTVC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是全面评价梗阻性结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肠镜是诊断结肠病变最准确的一种方法,但患者有一定的痛苦。我们对临床上常用的结肠检查方法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探讨两种检查方法患者的可接受性、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耐受性及重复该检查的意愿,探讨其常见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0年3月~2001年12月间,本院内科门诊疑诊为结肠病变的30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常规检查得出初步印象并告之后由患者选择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选择肠镜检查的124例,男60例,女64例,年龄18~65岁,平均(45.9±7.4)岁,腹痛发生率8.6%,便血37.4%,腹泻35.8%,便秘3.2%,15%为结肠癌或息肉切除术后。选择钡灌肠检查的176例,男134例,女42例,年龄18~57岁,平均(43.6±8.3)岁,腹痛发生率 18.7%,便血 15.9%,腹泻47.3%,便秘14.3%,3.7%为结肠癌或息肉切除术后。两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肠癌的发生机制,作者对15只正常雄性Wistar大白鼠用二甲基肼(DMH)每周皮下注射,连续15周,进行诱癌实验,并用5只同样的Wistar鼠接受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以PentaxCHF-4B型人类胆道镜作大鼠的肠镜检查。15周内共完成116内次肠镜检查,其中全结肠镜检查为111只次,达盲肠的成功率为93%。结果说明,通过全结肠镜检查研究大鼠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易行和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麻醉下胃镜结肠镜联合检查时检查顺序选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消化内镜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胃镜结肠镜检查已成为胃肠道疾病最重要的诊断方法。胃镜结肠镜检查是一种有创性的、在直视下检查的内镜技术,但检查时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不仅使患者产生恐惧和痛苦,也不利于医生的检查操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有的甚至不得不终止操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患者要求的日益提高,“无痛”胃肠镜检查术悄然兴起,麻醉下胃镜结肠镜联合检查也越来越受到患者的关注,但国内有关麻醉下胃镜结肠镜联合检查时检查顺序选择的报道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麻醉下胃镜结肠镜联合检查时不同顺序选择的优缺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肠镜检查,采用Olympus CF XQ240型电子肠镜,均检查至回肠末端10~20cm,结合病理检查、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对回盲部病变进行鉴别诊断。结果3127例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病变253例,占8.1,明确诊断241例,诊断不明者12例,确诊的病例中,主要病变有炎症98例,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37例(多为全结肠累及回盲部),其次为憩室22例和肿瘤22例,结核及Crohn病少见。结论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对回盲部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超声多普勒方法对进餐前后腹腔血液动力学与克隆病 (CD)严重性和范围的关系进行评估 ,以确定此种方法作为预测早期复发的价值。病人与方法  2 0名健康者 ,5 9例病人。 1 3例有手术切除史。使用结肠镜活检及小肠钡餐检查估计病变范围。 2 6例近期诊断的CD病人及 8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人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检查前的 7天内或 7天后进行多普勒检查。疾病活动性内镜检查用CDEIS(克隆病严重性内镜指数 )分级。超声多普勒评估发现活动期CD 39例 ,缓解期CD 2 0例。炎症损害位于小肠 1 4例 ,同时累及结肠者 34例 ,全结肠 6…  相似文献   

8.

结肠胶囊内镜(colon capsule endoscopy,CCE) 是一项新型研发的结肠检查技术,目前研究证实其是安全有效 的,是结肠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在第一代结肠胶囊内镜的基础上,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拥有更广视野、自动调频等 优势。结肠胶囊内镜是常规结肠镜检查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探查结肠息肉与结肠癌、检测炎症性肠病方面敏感度和 特异度高,传统结肠镜检查不完全和传统结肠镜检查高危的患者,均可选择CCE 检查。多项研究发现,胶囊内镜对 结肠病灶诊断的敏感度与肠道准备洁净程度密切相关,多个临床中心为优化胃肠道准备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然 而,CCE 在国内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尚需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疾病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与钡餐造影和胶囊内镜检查比较,结肠镜检查具有省时、省力、省钱的特点,而且结肠镜下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病灶,必要时可同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及活检.因此,结肠镜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进行内镜检查时的不适感使多数患者存在顾虑.温水灌注法结肠镜检查是指在结肠镜检查时注入温水,此操作方法是否比普通注气法优越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对结肠镜检查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当前,预防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为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此研究旨在比较磁共振结肠成像检查(MRC)和常规结肠镜检查(CC)在检测结肠腔内病变的能力,并作出评价。 方法:1998年5月至1999年1月间,70例患者同时进行MRC和CC检查,其中男性4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岁(19~85岁)。结肠镜检查的指征为便血46例,占65.7%,大便习惯改变24例,占34.2%,大便隐血试验阳性35例,占50%,9例患者有肠镜下息肉摘除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仿真CT肠镜在结直肠镜证实的增殖性病灶中的检出能力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23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的患者在1h内行腹腔和盆腔薄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经特殊软件处理后作二维和三维图像重建,将CT肠镜诊断结果与全结肠镜、病理和手段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0例结肠镜诊断为结直肠癌的1例为结肠狭窄原因待查者。CT肠镜诊断为结肠癌,并得到病理和手术证实;11mm以上的结直肠息肉结肠镜和CT肠镜  相似文献   

12.
肠镜检查后化学性结肠炎三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内镜的洗消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及美国均发布了相应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规范中均将2%戊二醛推荐为内镜的洗消液,其对抗酸杆菌、亲水性的病毒和孢子等均有作用。但如误使戊二醛直接接触结肠黏膜,可损伤大肠隐窝上皮细胞,继而引起组织坏死,使患者在48h内出现腹痛、黏液脓血便、发热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我院出现戊二醛引起的化学性结肠炎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例1女,56岁,因常规体检发现癌胚抗原略高而行结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并无自觉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炎症性肠病病史,近期无旅游史、抗生素用药史、接触腹泻患者史,亦未摄入可疑食物。聚乙二醇肠道准备后,  相似文献   

13.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肠镜诊治与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发育不良(AD)的临床特点以及肠镜下高频电治疗的安全性、疗效。方法分析结肠AD的临床和肠镜特点,对结肠AD无症状者、合并出血者和出血后肠镜治疗者进行了3年随访以了解结肠AD自发出血的风险和治疗的效果:结果10200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共检出结肠AD126例,总检出率为1.24%,无症状组血管畸形检出率为0.89%;出血组2.62%;非出血组0.82%。1014例无症状者检出9例结肠AD患者,3年随访期问均未出血。结肠AD合并出血者3年内大多数患者会自发再出血,11例行肠镜电凝治疗无并发症且能显著减少1年内再出血率(18% vs 54%,P〈0.05):结论结肠AD患病率低,无症状人群中的结肠AD患病率较低且自然转归良好,结肠AD合并出血者多数3年内易自发再出血,肠镜电凝治疗1年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病因比较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诊断准确率和实用价值。方法24例原因不明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分别接受双气囊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胶囊内镜采用以色列GIVEN公司产品。2种检查方法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比较。结果24例患者中21例通过小肠镜检查发现病灶,总检出率为87.5%。24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后,有阳性发现者11例(45.8%),另13例无异常发现。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的阳性病灶均经活检病理和手术探查证实,其病因诊断准确率为87.5%,胶囊内镜诊断准确率为25%。在耐受性评估方面,胶囊内镜和全麻下经口进镜的耐受性最佳,以后依次为非麻醉经肛方式和非麻醉经口方式。所有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者中未见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①经口和经肛方式结合能使双气囊小肠镜完成对全小肠的检查。②双气囊小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面明显优于胶囊内镜检查。③胶囊内镜在小肠多节段病变和长段病变的诊断上仍有一定价值。④胶囊内镜和全麻下经口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一项易为患者接受的、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改进和检查技术的提高,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但肠镜检查过程中存在打袢、成角、成环、腹部手术后肠粘连、肠腔狭窄、低体质量指数等因素,使部分肠镜操作困难,经验丰富的结肠镜医师未到达回盲瓣的发生率仍高达5%--10%。胃镜则因其较小的直径和更大的灵活性,在理论上具有较标准结肠镜更好的可操作性。为此,我们回顾性总结了肠镜检查失败而改用胃镜检查肠道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阴性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事件后,重复胶囊内镜或小肠镜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胃镜、结肠镜、腹部CT及胶囊内镜检查均阴性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此类患者再出血后,胶囊内镜与小肠镜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胃镜、结肠镜及腹部CT检查阴性并顺利完成胶囊内镜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215例,其中胶囊内镜阴性并再出血患者41例,重复胶囊内镜检查19例,小肠镜检查22例,重复胶囊内镜检出率高于小肠镜检出率(73.68%vs 36.36%,P=0.017)。结论胶囊内镜阴性的潜在小肠出血患者再出血重复胶囊内镜检出率高于小肠镜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经内镜胆管引流术375例评价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为评价经内镜胆管引流术在梗阻性黄疸、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在1416例次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中,发现有胆道梗阻、胆道感染或为预防胆道感染即时行经内镜胆管引流术375例。结果成功362例,成功率为96.5%;其中鼻胆管引流(ENBD)225例,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91例,金属支架引流(EMBE)46例;其疗效满意率分别为91.6%、91.2%、97.8%。早期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0.9%、5.5%、2.2%。结果提示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是减除梗阻性黄疸、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预防ER-CP后感染和防止结石嵌顿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克罗恩病52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确诊时间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0.8%)、腹泻(57.7%)为本组住院CD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44.2%)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常累及小肠(53.8%)和结肠(26.9%).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为消化道钡剂检查,小肠病灶可通过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磁共振小肠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注意到微肉芽肿的特点可以提高活检组织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52例CD入院时确诊40.4%,拟诊59.6%;2001年之后的误诊率和确诊时间与2000年之前相比没有下降.结论: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C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病变单独累及小肠时可采用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及早发现病灶.对拟诊患者应予相应治疗,考察疗效时对诊断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20.
电子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疾病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由于该项检查具有侵入性,患者常不易耐受.30%~40%的患者有紧张、焦虑或恐惧感,11.2%的患者因痛苦难忍而致检查失败.笑气清醒镇静在结肠镜检查中应用提高了结肠镜检查的舒适度,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