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人型支原体(Mh)对14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15环(阿奇霉素)和16环(交沙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5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106株Mh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在5种药物中,交沙霉素抗Mh活性最强,MIC50为0、125mg/L,MIC90为0.5mg/L,较弱的为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其MIC50分别为4mg/L、32mg/L和64mg/L,MIC90分别为32mg/L、128mg/L和512mg/L,最弱的为红霉素,MIC50为64mg/L,MIC。为512mg/L,结论Mh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16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交沙霉素,抗Mh活性强于14环和15环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江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株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等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McCoy细胞培养法分离沙眼衣原体临床株,测定8种抗生素对沙眼衣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培养出沙眼衣原体阳性株100株,经传代培养至感染率达90%以上符合药敏试验所需菌量的菌株有73株;MIC值范围分别为强力霉素0.016~0.125μg/ml、四环素0.039~0.625μg/ml、阿奇霉素0.032~1μg/ml、交沙霉素0.005~0.16μg/ml、红霉素0.125~2μg/ml、克拉霉素0.004~0.064μg/ml、左氧氟沙星0.063~1.0μg/ml和司帕沙星0.032~0.256μg/ml。结论: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强力霉素次之,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则较低。  相似文献   

3.
南宁地区解脲支原体对4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了解南宁地区Uu的耐药情况,对本地区支原体耐药情况进行监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南宁地区NGU患者分离出的35株Uu,采用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定4种抗生素的MIC值.结果:克拉霉素的MIC≤1μg/ml有17株Uu(71%),MIC50、MIC90分别为1μg/ml、16μg/ml;阿奇霉素的MIC≤4μg/ml有17株Uu(71%),MIC50、MIC90分别为4μg/ml、16μg/ml.美满霉素的MIC≤4μg/m1有11株Uu(占45%),MIC50、MIC90分别为8μg/ml、32μg/ml.氟罗沙星的MIC≤2μg/ml仅有6株Uu(25%)MIC≥8μg/ml的有23株Uu,MIC50、MIC90分别为8μg/ml、16μg/ml.结论:南宁地区的Uu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为敏感,其中克拉霉素优于阿奇霉素.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较低,喹诺酮类药的敏感性最差.对四环素类药物高度耐药者,71%菌株对其它药物的MIC值较低(17/24).提示临床应警惕三类药物均耐药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本地区的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试剂对240株Uu进行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5%,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在23%-37%之间;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中介和耐药率≥80%。结论目前临床常用的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几种抗菌药物对Uu的耐药率还是比较低的,仍可作为本地区抗Uu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
不孕症妇女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孕症妇女的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胜。方法对600例不孕症妇女(不孕组)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并选择100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孕组600例妇女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279例(465%),对照组100例正常早孕妇女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21例(21.O%),不孕组妇女的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22.76,P〈O.05)。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敏感率均〉80%;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率均低于50%,对重型秣、克拉霉素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最高的是喹诺酮类抗生素,依次为司帕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其中对司帕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达59.1%。结论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等四环素类抗生素可作为本地区支原体治疗的聋捌耙茸药物。  相似文献   

6.
国产盐酸加替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与司帕沙星 (sparfloxacin)对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 ,MIC)。结果盐酸加替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和产气肠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MIC50 均≤ 0 .0 91 2 μg/ml;其它敏感细菌依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MIC50 0 .1 4 9μg/ml)、表皮葡萄球菌 (MIC50 0 .8μg/ml)、铜绿假单胞菌 (MIC50 1 .4 5 2 μg/ml)、阴沟肠杆菌 (MIC50 1 .796 μg/ml)、粪肠球菌 (MIC50 6 .4 μg/ml)、大肠杆菌 (MIC50 1 5 .0 4 6 μg/ml)和枸橼酸杆菌(MIC50 2 9.788μg/ml)。盐酸加替沙星对所试菌株的抑菌作用均相当或高于阳性对照药司帕沙星 ,其中对大肠杆菌高 6倍 ,对表皮葡萄球菌高 3.4倍 ,对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不动杆菌高 1倍。结论盐酸加替沙星对所试菌株有着较高的抗菌活性 ,为广谱抗菌药 ,在体外的抗菌作用优于或相当于司帕沙星 ,尤其是对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不动杆菌明显优于司帕沙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包头地区性病门诊支原体药敏情况。方法应用试剂盒对解脲支原体进行检测,并对10种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耐药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甲砜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甲砜霉素、司帕沙星、交沙霉素、大观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结论对于解脲支原体阳性的患者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株产生。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虎  陈在贤 《重庆医学》2005,34(4):592-594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乳胶镀膜尿管形成生物膜的膜内细菌的清除效应.方法以平板培养法建立体外乳胶尿管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采用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CI)、司帕沙星(SPLX)、加替沙星(GTX)、头孢他定(CAZ)及头孢噻肟(CTX)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对浮游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浮游细菌的杀菌作用,各种抗生素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加替沙星>头孢他定>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5种抗生素在32MBC浓度时8h内均能完全清除细菌.对于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菌活性,以司帕沙星、加替沙星最强.环丙沙星杀菌作用与加替沙星相似,头孢噻肟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清除作用最差.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生物被膜有较强的渗透性,尤以司帕沙星和新药加替沙星最强,而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定和头孢噻肟对于生物膜内细菌难于清除.  相似文献   

9.
8种氟喹诺酮药物体外抗淋球菌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的耐药状况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开发新一代氟喹诺酮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临床标本分离的 80株淋病流行株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 8种氟喹诺酮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及交叉耐药情况。结果 Y98- 11、Y98- 35、Y98- 36、Y98- 48对淋球菌均有很强活性 ,其MIC50均为 0 .0 16μg/ml,MIC90 均为 0 .0 62 5~ 0 .12 5μg/ml。而盐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存在不同程度耐药 ,其MIC50 分别为 1μg/ml、1μg/ml、0 .5μg/ml、0 .2 5μg/ml,其MIC90 分别为 4 μg/ml、4 μg/ml、2μg/ml、1μg/ml;且耐环丙沙星的淋球菌株 ,对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有显著性交叉耐药 ( χ2 =18.37、8.60、6.92 ,P <0 .0 5)。结论 近年来 ,对氟喹诺酮敏感性下降或耐药的淋球菌在我国已出现 ,并存在交叉耐药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但新一代的氟喹诺酮药物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13例沙眼衣原体临床敏感株经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诱导耐药后与未耐药之前的敏感株和标准株E—UW-5/Cx比较,检测基因23SrRNA和核糖体蛋白L4的位点突变。结果:耐药株显现出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交沙霉素低耐药性,MIC较敏感株分别增加了16、16、8倍。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相对于红霉素、阿奇霉素,沙眼衣原体治疗交沙霉素的易感性最好。敏感株和耐药株的L4的PCR扩增产物的序列均出现G274A、C276T、C339T、C466G位点突变,考虑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无关。耐药株的23SrRNA基因PCR扩增产物中出现了A2057G、A2059G和T2611C的突变。结论: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分子基础是23SrRNA基因的点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