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桔梗汤由桔梗和甘草两味药组成,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后世名甘桔汤,为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治疗咽喉痛诸方大多由此方加味而成。药理研究表明桔梗汤的宣肺止咳、利咽解毒、祛痰排脓之功与抗炎、祛痰等作用有关,桔梗汤中的桔梗皂苷和甘草皂苷有显著的抗炎、祛痰功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3.
少阴甘桔汤乃甘桔汤之加味,源于陈实功《外科正宗》。由桔梗、甘草、陈皮、川芎、黄芩、柴胡、玄参、羌活、升麻、葱白十味药组成。主治少阴喉痛、头眩、脉沉细而身犹热者。1979年以来,笔者运用少阴甘桔汤加减治  相似文献   

4.
桔梗汤治验     
铜鼓县中医院李明方报道: 《伤寒论》说:“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秸梗汤。”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故咽痛者之于少阴。如张某,男,27岁。因操劳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安神10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具有安神作用的方剂颇多,大部分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笔者根据其不同作用的方剂,归纳为安神10法,探析如下。1温补心阳安神法仲景用此法治疗心田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宁证的方剂有《伤寒论》枝枝甘草汤(桂枝、甘草),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修”;桂枝甘草龙骨牡螨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主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技会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牡蛎、龙骨),主治“必惊狂,卧起不安”。上述3方所治之心神…  相似文献   

6.
王玲 《吉林中医药》2012,32(2):211-212
《伤寒论》中6次提到咽痛一症,其中列出了5首治疗的方剂: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伤寒论》咽痛方所主治之咽痛或因阴虚虚火上炎、或因风寒兼痰客于少阴,咽虽痛,但仅有或无轻微红肿疼痛.仲景所言咽痛以寒、虚为主,治疗以滋肾润肺、敛疮消肿、散寒通阳为主.后世,严用和、张介宾、张子和等众多医家对咽痛进行了专门论述.明代始设咽喉专科,清代郑梅涧之《重楼玉钥》、陈根儒所著《喉科要旨》,成为喉科学中的重要著作.现世所谓扁桃体发炎之咽痛与《伤寒论》之咽痛无论在症状、治法、方药方面都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7.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性命无忧,然于日常生活、工作影响甚大。吾以温热之药,治愈众多遍服各种咽喉用药之患者,兹小结于下,以求正于高明。 慢性咽炎之中医文献论述,从《伤寒论》至清代如林佩琴之《类证治裁》,皆以阴虚痰火立论,用药则以清热利咽为主,杂以养阴除痰等法。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此即《伤寒论》中全部有关慢性咽炎的论述。至清…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少阴咽痛方”,有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猪肤汤。少阴咽痛五方,开咽喉急症辨证施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宗其法,推演运用,至今不衰。笔者体会,若热邪为患,病变初起用甘草汤,发展较重用桔梗汤,深入危重用苦酒汤,而邪去正衰则用猪肤汤;若寒邪为患则用半夏散及汤。其方义之精辟,实乃咽喉急症辨证施治的规范.兹将临床运用心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很多方剂,名称虽同,而药味则异,主治也不尽相同。现予摘录,以供参考。1.麻黄汤(《伤寒论》):以方中主药而命名,“名麻黄汤者,君以麻黄也”(《删补名医方论》)。而(《千金要方》)中所载麻黄汤,药为麻黄、茯苓、杏仁、防风,白术,当归、升麻,川芎、白芍、黄芩、桂心、麦冬、大枣、甘草。主治恶风,毒气冲心,脚弱肌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语。《证治准绳》中所载麻黄汤有二:为麻黄、升麻、牛子、蝉壳、甘草;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均治疹子出退。2.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本方去羌活、白芷、桔梗、石膏、生姜、大枣,加知  相似文献   

10.
肖勇 《江西中医药》2014,45(2):45-45
《伤寒论》中咽痛方证,有少阴阴虚、虚热上扰之猪肤汤证,有邪热客于少阴经脉之甘草汤或桔梗汤证,有痰热闭阻少阴经脉、咽伤生疮之苦酒汤证,有风寒兼痰湿闭阻少阴经脉之半夏散及汤证,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本文试举半夏散及汤临运用1例,为学习和实践《伤寒论》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1.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伤寒论》。 2.最早创六经辫证者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3.最早整理《伤寒论》者是晋·王叔和。 4。最早注解《伤寒论》者是金·成无己。5.最早校正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者是宋·林亿。 6.最早以分类归纳法研究《伤寒论》是喻昌。 7.《伤寒论》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甘草。 8.《伤寒论》中药味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14」味药。 9.《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桂枝类方RlJ最多。《伤寒论》之最@张安富$重庆江津造纸厂卫生所~~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后世医家必读的一部医典,其辨证之精,立法之巧,用药之妙,实为后学之师。现就《伤寒论》中运用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药的方法,谈谈体会。《伤寒论》397条、112方中,配伍运用甘草、生姜、大枣三味者有29方,配甘草、大枣两味者有6方,配甘草、生姜两味者1方,配生姜、大枣者3方,单配甘草者31方,单配生  相似文献   

13.
少阴甘桔汤载自《温热经纬》卷五,该书甘草两倍于桔梗。吾用桔梗3~5倍于甘草治疗咽喉痛,常常收到十分满意的效果。现举两例于后: 一、何××,男,5岁。85年2月14日诊。其父代述:患儿因感冒发烧,已七天多,经某医院打针服药未效,现卧床不起,不思饮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阳少阴两感证。笔者临证应用此方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感冒失音、特发性耳聋、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前列腺炎等,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临床验案,对《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三方进行辨异。三方主治之证就病性而言,均为阳虚水停证;在病位上却有明确界限:苓桂术甘汤证病位在中焦脾胃,苓桂甘枣汤证病位在下焦-“脐下”,茯苓甘草汤证病位在上焦心肺;就病势而言,苓桂术甘汤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较缓,苓桂甘枣汤证较急。三方主治病证同中有异,其关键是白术、大枣、生姜的配伍变化之区别。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组成。现代多宗吴琨的“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及《医宗金鉴》“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之说,而主治阳气郁结于里之“热厥证”。  相似文献   

17.
学习仲景方用甘草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统计,仲景用甘草方计124方(《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中以甘草为君的方有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等10方,以甘草为臣的方有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桔梗汤、栀子甘草豉汤等11方。可见甘草之功绝非仅“调和诸药”而已,作为君药或臣药自有其独特功效,不可等闲视之。现通过对仲景方的学习和运用,谈一些体会,并祈高明正之。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用以主治太阳与少阴表里两经同时受寒的“两感”之证。余用此方治疗外感病薄有体会,兹不揣赘笔,简介于下。赵本《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虽寥寥数字,却道破了临床辨证遣方的关键。盖伤寒病证之初起阶段,邪遏卫表,每多恶寒而不发热或先恶寒、后发热,今始得之,便见发热者,非纯太阳表证所属也,  相似文献   

19.
对桔梗汤的来源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1992-2012年),对桔梗汤的组方原理、历史沿革、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汇总.桔梗汤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咽喉痛的基本方,临床使用率颇高,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作用.建议对桔梗汤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组方化学成分分析、物质基础及方中桔梗、甘草的配伍比例和机制,以期为桔梗汤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