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六虚"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广仁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0):1781-1782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亏、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主症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此"六虚"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有相对独立的临床表现;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属气虚范畴:阴虚实为阴气不足,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不足;阳虚实为阳气亏虚,而非气虚;阴阳两虚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若阴阳两虚是对等的,即是气虚;气阴两虚和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五脏精气阴阳的虚性病机及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五脏精气阴阳的虚性病机及其相关问题,提出了各脏之精虚、气虚、阴虚、阳虚可用以阐释其不同生理机能失常的病证,当属于类证病机的范畴;五脏之阴虚、阳虚不能与其气虚同时并存,但与其精虚、血虚、津液不足可同时发生;肾之精气阴阳的不足在五脏精气阴阳虚性病机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血虚与贫血混为一谈。因为,血虚是中医概念,而贫血为西医名词。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贫血既可是血虚,也可是气虚为主,或气血两虚,甚至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4):680-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虚证患者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随机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且居住地为长沙市的患者共146例,对其虚证证素进行提取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虚证证素依次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精亏;青、中、老年患者均以阴虚为主;1级,2级,3级患者均以阴虚为主;且虚证证素积分与患者年龄及血压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证素组合依次为阴虚气阴亏虚气虚血虚精亏,证素组合以单个证素两种证素组合四个证素三个证素无虚证证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虚证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为主。虚证证素组合以阴虚、气阴亏虚、气虚和血虚精亏为主。  相似文献   

8.
王秀献  王伟  邵一 《四川中医》2009,27(6):75-76
化疗后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白细胞减少在肿瘤内科极其常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亦有合并热毒内盛者。临床以升血方为主辨证施治,确能收到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对五脏气虚的雷同和血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结论 :五脏均有气虚证 ,气虚各有特点 :气虚分为两类 ,单纯气虚和气血两虚 ;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 ,使五脏气虚辨证趋于规范 ;肝、心、脾三脏有血虚证 ,确立脾血虚的辨证地位 ;精亏、津亏与血虚类似 ,五脏精、血、津液辨证是同层次概念 ;精气与气血津液学说应统一 ,简称为气血精津理论 ;根据气血精津理论 ,五脏气血辨证应正名为五脏气血精津辨证 ;重构五脏阴阳气血精津理论 ,建立脏腑虚证的辨证思维模式—五脏阴阳气血精津辨证  相似文献   

10.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力 《河南中医》1998,18(5):266-267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血虚立论者多,而论及肝气虚、肝阳虚者少。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内寄相火,外应风木,体阴用阳,阳易亢动,阴易亏损,临证多见肝血虚、肝阴虚之证,然肝之阴阳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既有肝脏阴血之不足,也有肝之阳气之不足。今就肝气虚...  相似文献   

11.
周次清老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重点,本虚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瘀血脉阻是建立在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阴阳失调的基础上。治疗上在补虚的同时适量配伍泻阴火之药,充分体现了“元气不足而心火独亢,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13.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14.
<正> 心脏疾病,虚证居多,总由心脏气血阴阳的不足所致。临床可依据具体证候划分为阴虚和阳虚两大类别。无论是心阴不足,抑或是心阳不足,均以心血虚或心气虚为病理基础,故此,本文以心血虚证和心气虚证为纲,对心病虛证的病机病势,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吕士君教授治疗虚证经验。老年人患病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正气亏虚。认为不论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皆可以引起气郁,气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液及津液疏布运行异常,从而形成病理性产物血瘀、痰湿、食积等。临床表现往往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宜调补兼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6.
辨治内伤病热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其次,实热证还要区分是有形之热还是无形之热。再次,无形之热要区分是郁热还是蒸热;有形之热要区分热邪和哪种有形之邪(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相合。虚热证要区分是阴虚还是阳虚。然后,阴虚又要区分津液亏虚、血虚、精虚;阳气虚要区分热症是气虚引起的还是阳虚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老年失眠症中医证治规律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老年失眠证应首辨阴阳,治疗重在调和营卫。次辨虚实,虚者多从肾、心、脾论治。在肾者多为阴虚,阳虚较少;在心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皆有,而以阴虚,血虚为多;在脾者为心脾两虚或脾肾两虚。对其治疗应扶正达邪,而以扶正为主。扶正以补心肾两脏之阴为主,若因病程日久而致脏腑虚寒者,亦可温补心肾之阳。因老年人具有体质多虚的特点,故应多用养心安神类药,少用重镇安神之品。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虚劳病治法探讨河南457001中原油田中心医院薛瑞军王书灿①主题词《金匮要略》虚劳/中医药疗法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对虚劳病的证治阐述甚精,其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类型。治疗上,立足培补脾肾,...  相似文献   

19.
肝为五脏之一,肝病当有虚实。历代医家多认为肝病实多虚少,肝虚证亦是多阴虚、血虚而少气虚、阳虚。从脏腑辨证的角度而言,肝虚有肝气虚、肝血虚、肝阴虚、肝阳虚,其治疗遵循"虚则补之";从药味的角度而言,补肝大体以酸味药补肝体,以辛味药补肝用,辅以甘味、苦味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证素辨证方法提取1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位、病性证素,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频数从高到低主要为心神、肝、脾、肾、胃等。病性证素分布频数从高到低主要为阳虚、气虚、阴虚、气滞、血虚、湿、热、痰。对中医证素(积分≥70)进行关联性分析,设定置信度≥80%、支持度≥60%、提升度>1,最大前项数分别为1项和2项,后项均为1项。其中,2项证素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气虚-阳虚”是关联度最强的证素组合,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出现阳气亏虚证;3项证素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阴虚-阳虚、气虚”是关联度最高的证素组合,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出现气、阴、阳俱虚兼夹证。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虚实夹杂之证,虚证多为肝脾肾亏虚、阳气不足,实证多为痰气郁结或痰火扰神,辨证时应注意辨虚实,治疗应重视补气、温阳、滋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