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起搏鉴别间隔部隐匿性房室旁道与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将61例患者分别诊断为37例慢一快AVNRT和24例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再对61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方法进一步检测。结果: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法检测37例AVNRT患者中有6例未检测成功,其余31例均为逆传房室结图形;24例AVRT患者中4例未检测成功,15例呈逆传旁道/旁道图形,5例呈非逆传旁道/旁道图形。如以逆传旁道/旁道图形为标准,鉴别间隔快旁路引起的AVRT与慢一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敏感性75%,特异性可达1009/6。结论:希氏束旁刺激法对鉴别诊断AVRT与AVNR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起搏鉴别间隔部隐匿性房室旁道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将61例患者分别诊断为37例慢-快AVNRT和24例间隔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再对61例患者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方法进一步检测. 结果采用希氏束旁起搏法检测37例AVNRT患者中有6例未检测成功,其余31例均为逆传房室结图形;24例AVRT患者中4例未检测成功,15例呈逆传旁道/旁道图形,5例呈非逆传旁道/旁道图形.如以逆传旁道/旁道图形为标准,鉴别间隔快旁路引起的AVRT与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敏感性75%,特异性可达100%.结论希氏束旁刺激法对鉴别诊断AVRT与AVNRT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中间隔心底部和心尖部刺激对间隔隐匿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希氏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法将142例患者分为74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68例间隔隐匿性快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成功消融前均常规行腔内电生理检查,并在此基础上加用同频率右中间隔心底部和心尖部刺激:窦性心律时以120次/min的相同频率,分别刺激心尖和心底部,比较各自右心室的V波至逆传心房产生逆传A波的时限(VA)。结果希氏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检测结果:心动过速时,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74例快-慢型AVNRT患者心房激动不能提前(变化小于10ms),68例AVRT患者心房均被提前激动超过20ms(30~50ms)。同频率心尖部和右中间隔心底部刺激法检测结果:心尖部刺激所测的VA减去自身心底刺激所测的VA差值AVNRT患者为-65~6(-41±17)ms;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22~63(34±10)m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例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的差值均大于10ms,各例AVNRT患者均小于10ms,两者间无重叠现象出现。5例AVNRT患者和3例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患者检测失败。结论窦性心律时同频率心尖部、右中间隔心底部起搏刺激法鉴别诊断AVRT和AVNR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而且操作简单,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临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37例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 2 0例间隔部隐匿性快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患者 ,成功消融前在常规行腔内电生理检查的同时均行His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结果 :心动过速时His束逆传不应期内心室早搏刺激 ,37例AVNRT患者心房激动无明显提前 ,2 0例AVRT心房被提前激动超过 2 0 (30~ 5 0 )ms ,其中 9例终止心动过速 ,此方法鉴别AVRT和AVNRT特异度、灵敏度较高。结论 :心动过速时His束逆传不应期行心室早搏刺激法鉴别诊断AVRT和AVNRT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但行此法检查时要求有持续发作的心动过速 ;能够标测出清晰的His束电位 ;心室早搏刺激最好与His束电位同步发放 ;反复多次重复检测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诊断间隔隐匿性房室旁路时,希氏束逆传不应期心室早搏刺激法是目前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重要的标准。但行此法检查时要求有持续发作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的周长保持恒定、心动过速时能够标测出清晰的希氏束电位,因此有时影响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国外学者Martinez—Aiday曾提出窦性心律时分别于心尖部和心底部起搏刺激,测起搏的V波与逆传的心房A波即VA间期的方法,以诊断间隔隐匿性旁路。现就我们采用此方法诊断鉴别的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对8例心电图显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分析房室、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定位,并行射频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证实存在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特性左侧隐匿性旁道,在较慢频率起搏右心室时旁道逆传发生阻滞,而以中等频率起搏时表现为间断旁道逆传,较快频率起搏时才表现为旁道1:1传导且均诱发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于快频率心室刺激下标测消融靶点,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有时可发生快频率依赖性室房逆传现象,并伴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射频消融中需注意分辨,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8.
探讨房室旁道 (简称房道 )和房室结双径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初次发病年龄。 15 5例旁道和房室结双径引起的折返性心动过速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10 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4 9例。根据年龄和心动过速病程推算初次发病年龄 ,然后比较AVRT和AVNRT、左和右侧旁道并AVRT、显性和隐匿性旁道并AVRT、男性和女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初发年龄。结果 :AVRT和AVNRT的初发年龄分别为 2 9.9± 12 .85岁和 32 .33±11.84岁 ,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左、右侧旁道并AVRT、显性和隐匿性AP并AVRT、男性和女性心动过速患者初发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是 30岁左右。结论 :30岁左右是AVRT和AVNRT初次发病的高发年龄段 ,其他年龄段呈散在发病  相似文献   

9.
房室旁道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的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房室旁道参与折返形成的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双径路折返引起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两者均为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频率又比较接近,有时较难鉴别。尤其隐匿性房室旁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者,因窦性心律时无心室预激表现,  相似文献   

10.
希氏束旁道是间隔部房室旁道的特殊类型,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解剖部位邻近希氏束,给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易发生传导系统并发症。我院对8例希氏束旁道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患者进行了消融治疗。现将其食管心脏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