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学说的重要准则和理论基础。非酒精性脂肪肝已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及正常工作,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角度入手,探讨精神调养、饮食调节、合理运动及防止疾病传变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与诊治疾病的理想境界。本文从未病先防,调养防传;已病早治,自我调节;初期干预,祛邪扶正;既病防变,标本兼顾等方面综合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痹症"。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医健康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高值血压约40%~50%可发展为高血压疾病,依据传统治未病思想,从谨守病机、调摄情志、平衡饮食、顺应四时等方面,提出了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健康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它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和丰富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和思维理念颇为吻合.文章通过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探讨中医"治未病"在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运行现状、优势效能和问题研究,为中...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医学理论,分别从经络循行,肺、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治未病"思想,阐述运用中药贴敷涌泉穴达到补肾益脾固肺、未病先防,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岚 《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疾病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既病防变、瘥后调摄等方面内容.<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和预防思想,初步奠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难经>则从已病防变角度阐述了"治未痛"理论.此后,历代医家对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不断发挥,使其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而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等预防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自然观念、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都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几大杀手之一,而正常高值血压是介于健康和高血压之间的临界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并进一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运用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组学从分子层面探索高值血压防治规律,推进传统"治未病"理论在高值血压防治中深入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简言之,中医的"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3层涵义。"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1])。中医"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从而达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在中医学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治未病"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提供了防病治病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常高值血压发现率逐渐升高的原因是基础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检验手段的提高,但是如果不加以干预,极大的可能转化为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患病的风险持续上升。研究表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检测血脂、细胞因子等实验室指标已经发生了改变,给靶器官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高血压人群同样需要重视。正常高值血压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证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所侧重,且受体质、环境、年龄等因素影响,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治疗方面,常规西药降压尚未纳入指南,运动、饮食、健康教育等仍占主要地位。研究表明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施以具有中医特色的干预方法,如中药、针灸、代茶饮、八段锦等,干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症状,调节体质,保护靶器官损伤,且依从性较好。运用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将防线前移,将正常高值血压转变为理想血压意义深远。基于针对中医药疗法干预正常高值血压的研究,发现样本量较小,严谨性有待提高,由于中药和穴位符合机制复杂,有待深入。临床研究干预和随访时间限制,中医药疗法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现对中医药干预正常高值血压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及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优势、中医对各类高血压的分型治疗和一级预防指导等论述了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指出: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习惯优势,有利于高血压防治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攀升态势,虽治疗率尚可,但是知晓率和控制率都很低,然而高血压一旦发生,难以治愈,久患易引起心、脑、肾等多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死亡,所以将高血压的防控关口前移至关重要。中医体质学三级预防理论的提出,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方法,结合现有防控手段探讨高血压体质三级预防方案,以求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做到调体拒邪、调体防病、调体防变。  相似文献   

14.
王铭  雷燕 《辽宁中医杂志》2012,(6):1016-1018
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医防治冠心病的特色和优势,指出充分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是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从"双心"疾病和冠心病冬季预防两个角度,介绍了关于中医防治冠心病和发展活血化瘀理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特别认为中医防治冠心病应该坚持以活血化瘀理论为基础,选择符合中医特点并体现中医优势的靶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使其做到疗效确切,机制清楚,另辟蹊径,扬长避短,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穆云  王玉 《中医临床研究》2012,(24):118-119
中医"治未病"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剖析解决我国现有疾病预防控制的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痔病为人类常见、多发的肛肠疾病,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痔病"防治体系,切实发挥中医在防治痔病方面的特殊优势,不仅契合当前医改之旨,更应是我辈肛肠科医师不断深入研究之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节律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按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多角度因时治疗痰病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月经病等常见病,因时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根据季节、天气,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及八纲辨证,掌握痰病发生的时间规律,因时治病,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思想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应用中医中药可以在"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阶段进行干预,通过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增强体质,以实现预防哮喘发病、减少发作次数及防治药源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治未病"与延缓皮肤衰老的关系、"治未病"在延缓皮肤衰老中的应用、"治未病"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具有的独特优势及重要性3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在皮肤衰老防治中的意义,打破了以往对皮肤抗衰一贯的研究模式,对后续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宝宽  张明雪 《中医药学刊》2010,(12):2611-2615
目的:观察滋阴平肝潜阳汤调治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收集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者20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人)与对照组(100人),分别用滋阴平肝潜阳汤和杞菊地黄丸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证候疗效、血脂、血糖等。结果:X1(眩晕)、X4(五心烦热)、X8(舌质)主要由F1(第一公因子)"阴虚阳亢主证与舌质体征(外象)"解释,X5(眼花)、X10(脉象)主要由F2"目窍失养与脉象体征(外象)"解释,X2(头痛)、X3(腰酸)主要由F3"清窍与肾府失养"解释,X6(口干)主要由F4"津不上承"解释,X9(舌苔)主要由F5"舌苔体征(外象)"解释,X7(耳鸣)主要由F6"耳窍失濡"解释。结论:滋阴平肝潜阳汤是治疗阴虚阳亢型正常高值血压的有效方药,不但能降低血压还能改善症状。X1(眩晕)、X4(五心烦热)、X8(舌质)是确定阴虚阳亢证的主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