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90%。随着检查手段的发展,颈动脉病变是1/3脑缺血性疾病的原因。本组报告主要是用支架置入技术治疗颈动脉病变。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5例患者均为2000年3月~2007年12月入我科,并行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龄47~71(56±14)岁,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材料和方法:5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40例有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1例小脑出血,14例无明显症状)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胀血管内支架,其中33例还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53例支架定位准确,2例释放支架时支架向近端移位。31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2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4例减少70%,术中1例发生短暂脑缺血性发作,1例发生脑梗死。临床随访1-15个月(平均6.1个月),仅1例术后2个月发作TIA 1次。颈动脉超声随访42例,DSA随访15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特点,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故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左右两侧颈内动脉分别行球囊扩张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时发生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CAS术颈动脉狭窄患者,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7岁(49~75岁);右侧颈动脉狭窄36处、左侧颈动脉狭窄30处,2例患者为双侧狭窄;重度狭窄(>70%)37处,狭窄伴溃疡(30%~70%)29处;共植入66枚支架.术中均选用Wallstent自膨式支架.结果 36处接受右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5处、中度19处、轻度12处,发生率分别为13.89%、52.78%、33.33%;30处接受左侧CAS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中发生重度CSS 3处,中度10处、轻度17处,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3%、56.67%.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S是CAS术时常见并发症,右侧颈动脉行CAS时CSS发生率高于左侧.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支架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血管成形术(PTA),是预防和治疗脑中风的一项介入性新技术。本着重讨论了颈动脉PTA的技术方法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颈动脉血管造影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丽  范燕  赵容  邓娟  杜衡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1-140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血管超声:内膜增厚53例,斑块形成55例(斑块检出率91.7%),血管狭窄28例(占46.7%),其中闭塞4例。血管造影:斑块形成51例(斑块检出率85%),血管狭窄32例(占53.3%),闭塞6例(见图2)。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多有不同程度改变,对狭窄诊断准确率达87.6%,能为患者是否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提供筛查信息,同时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脑梗死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为中老年群体中常见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其主要病因,可伴随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为导致急性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1]。目前认为,帮助患者减轻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等症状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主要目的,故明确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显得极为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的金标准,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但其存在有创性等弊端,不适用于随访、触诊与诊断,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分辨率高、检查简便等优势,利于患者接受[2]。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滤器在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植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具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置人,滤器均成功回收。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都得到有效控制或明显改善。对滤器内的回收物质病理学分析表明,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不仅可有效地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而且可有效地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 44 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1] 。在中国 ,脑中风是引起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每年发病率为 ( 12~ 18)× 10 -7万 ,每年约有 10 0万人死于此病 ,死亡率为 ( 13~ 15 ) 10 -7万。脑中风的 2 /3病例是动脉硬化所致 ,颈动脉的颅外段是经常受累的部位。而颈动脉的颅外段狭窄是可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协作组NASCET(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和欧洲颈动脉外科协作组ECST(EuropeanCarotidSurgeryTrial) ,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特点、安全性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采用CAS术治疗25例颈动脉狭窄>85%患者,术中针对病变狭窄特点应用远端脑保护装置,注重个体化手术细节和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血运重建、脑保护装置内脱落栓子情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缺血性脑 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脑保护装置均通过重度狭窄后成功释放,球囊预扩张、支架释放后形态满意.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研究(NASCET)方法检测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91.0±3.1)%降至术后(21.0±5.1)%,保护伞均顺利回收,其中6个伞中发现脱落组织碎片.围术期未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梗死、高灌注综合征、死亡等严重事件.25例患者随访1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死亡发生.结论 CAS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时需注意术中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以确保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部分重度狭窄患者的术后疗效更直观而迅速.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属于富血性肿瘤,发生率较低,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占比约60%,以颈部出现无痛性包块为主要表现,随着病变组织体积不断增加,易伴随血管压迫及局部神经压迫等症状出现[1-2].颈动脉体瘤以良性肿瘤为主,恶变率达到5%左右,且颈动脉体瘤一旦破裂出血,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及时给予治疗[3].外科手术为临床治...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道6例颈动脉瘤行可脱性球囊和/或微钢圈后伍用NBCA栓塞的病例。5例瘤位于颈内动脉的后交通动脉起始部,1例在海绵窦部。使用Tracker-18导管仔细进入瘤体深部,以球囊暂时阻断瘤颈侧的颈内动脉血流,将一定量的NBCA与造影剂混合物注入动脉瘤内,透视下准确监测注入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视物欠清,出现黑曚而入院,到我科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彩色多普勒显示:右侧颈总动脉管腔较左侧增宽,内充满实性回声,无血流信号通过,颈总、颈内动脉内壁探及多发混合型斑块(图1),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血流稀疏,  相似文献   

17.
CTA综合评价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仁根  汪建华 《放射学实践》2003,18(12):878-881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多种后处理技术在分析颈动脉鞘占位病变与颈动脉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颈动脉鞘肿块患者的CTA轴位和MPR,SSD,MIP,VR,VE(仿真内镜)等后处理图像,根据肿瘤与血管交角(瘤-管角)、瘤-管脂肪间隙、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血管壁光滑度等4项指标评价颈动脉鞘占位与颈动脉的关系。结果:CTA后处理共获得60支血管,有10支颈动脉受侵犯,9支为恶性肿瘤所致,l例为脓肿所致。将轴位和后处理图像相结合,综合运用4项指标有助于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可帮助判断颈动脉受侵与否。结论:CTA后处理方法综合运用能良好显示颈动脉鞘占位与颈部血管关系,有助于术前判断占位是否侵犯颈动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与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眩晕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方法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10例,反复发作性眩晕7例,其中4例眩晕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减轻。17例均首先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然后行颈部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头部血管MRA,5例行DSA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颅内动脉及Willis环。结果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3例,同侧多发性脑梗死2例,两侧多发梗死灶3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未见显示5例,显示细小1例。反复发作性眩晕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4例。狭窄侧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而大脑后动脉增粗1例。结论对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应重视同时行头部血管MRA以评价Willis环及颅内动脉,并测量流速,适时解除颈动脉狭窄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此类病人的眩晕。  相似文献   

19.
20.
【摘要】 肌纤维发育不良(FMD)是一种发生于动脉壁肌组织的特发性、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导致中小动脉狭窄。FMD主要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也见于男性和儿童。该病最常侵犯颈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肾动脉,肠系膜动脉、主动脉、上肢动脉、下肢动脉、冠状动脉等也可受累。颈动脉FMD在临床上不常见,容易漏诊和误诊,其常表现为颈动脉狭窄,且可伴头颈部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脉夹层和动静脉瘘。颈动脉FMD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现就目前国际上对颈动脉FMD的最新认识及相关争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