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6):73-76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分组;对照组(60 例):未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观察组(60 例):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两组患者于临床利用密度测试仪展开临床检测工作,通过测量骨密度水平,针对骨质疏松情况加以合理了解,依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合理展开分级工作,探讨严重程度不同牙周炎患者自身骨密度水平以及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结果 同对照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围绝经期患者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以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伴随着慢性牙周炎疾病程度逐渐严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与全身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12-07~2014-03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疾病防治中心及妇女健康中心随机选择围绝经期慢性牙周炎妇女和牙周健康对照妇女各10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正位腰椎和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拍摄下颌骨数字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骨骨高度、测定牙槽骨骨密度;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之间的差异。牙周检查包括牙周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和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分析各骨密度测量值与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别有98例和96例完成了全部检查,两组妇女在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基础疾病情况、烟酒史、绝经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牙周炎组妇女股骨颈、牙槽骨BMD测定值,下颌骨高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妇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围绝经期慢性牙周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牙槽骨BMD与下颌骨高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01),牙槽骨BMD与PP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06),股骨颈、牙槽骨BMD与CAL呈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全身骨密度降低可能会增加慢性牙周炎的发病风险,而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拍摄X线片是发现骨质疏松及口腔疾病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维生素K2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东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8月就诊的210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围绝经期妇女均进行维生素D、维生素K2水平检测,根据维生素D缺乏程度以及是否缺乏维生素K2分组,比较各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雌二醇(E2)、骨密度(BMD)、生育次数、锻炼时间指标水平,并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维生素K2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结果:四组妇女的年龄、BM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K2缺乏组妇女BMD水平显著低于维生素K2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维生素K2水平与BMD呈正相关。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维生素D、维生素K2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密切,维生素D充足、维生素K2水平正常的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水平更高,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4.
黄科  黄思琴 《重庆医学》2013,(34):4132-4133,4136
目的研究针刺并超声治疗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符合条件的120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腰背痛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并超声治疗,对照组给予大豆异黄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腰椎部骨密度的改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患者疼痛,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腰椎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并超声治疗能提高腰椎部的骨密度,减轻疼痛,达到有效缓解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otch1 mRNA 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50 例作为观察组,另取 同期该院15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54 例,中度组51 例,重度组45 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检测外周血Notch1 mRNA 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辅助性T 细胞17 (Th17)水平,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观察组外周 血Notch1 mRNA 表达,Th17 细胞、IL-17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严重程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外周 血Notch1 mRNA 表达,Th17 细胞、IL-17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组和重度组高于轻度组 (P <0.05),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 <0.05)。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外周血Notch1 mRNA 表达,Th17 细胞、 IL-17 水平低于治疗前(P <0.05)。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外周血Notch1 mRNA 表达与Th17 细胞、IL-17 水 平呈正相关(r =0.548 和0.572,P <0.05)。结论 Notch1 mRNA 可能通过促进Th17 细胞分化参与慢性牙周炎 的发病过程,Notch1 mRNA 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牙周炎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与单纯鼾症者骨密度,探讨OSAHS对骨组织的影响.方法 126例男性鼾症患者,分为单纯鼾症组、轻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左侧股骨近端、左髋部总体和全身骨密度,对各组各部位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 重度OSAHS组各部位骨密度均低于单纯鼾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OSAHS组L1、L、T-hip、FN及GT的骨密度测量值低于单纯鼾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OSAHS组与单纯鼾症组比,各部位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OSAHS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大素,对于中重度OSAHS患者,应及时了解其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攀枝花地区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水平,提高攀枝花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攀枝花地区290例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图绝经期或绝经年的妇女,其BMD值较35~42岁月经正常妇女BMD值明显下降(P<0.05).随着年龄增加及绝经年限增加,其BMD值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提示攀技花地区41~53岁年龄段的围绝经期妇女和开始绝经的妇女即为骨质疏松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这些妇女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可达到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10,21(8):21-22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围绝经期妇女胸腰椎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以期为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骨折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144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女性患者和146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胸腰椎骨折组为34.03%,对照组为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骨质情况,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患有COPD的老年患者30例为患病组,与同龄的身体体征指标正常老年人3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两组的身高、体重、骨密度、骨代谢、血钙等指标的异同。结果 :通过比较,患病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吸收值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随着COPD的加重,骨密度值降低的更加显著。对照组的身体状况、生活质量等情况明显优于患病组。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极易诱发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积极对症治疗对于改善COPD和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牙周炎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值,比较慢性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的差异,探讨全身骨密度与慢性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牙周炎患者54例及牙周健康者3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腰椎和双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慢性牙周炎组股骨颈骨密度低于牙周健康组,女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健康者腰椎骨密度高于慢性牙周炎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可能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慢性牙周炎不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牙周袋探诊深度(pocket depth,PD)和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并与同期健康者50例比较.血清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龈沟液(gingival crevlcular fluid,GCF)中IL-6检测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 慢性牙周炎组的血清CRP和GCF IL-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CRP和GCF IL-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CRP和GCF IL-6在中度和重度组的表达高于轻度,重度组高于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RP与PD、CAL呈正相关(r=0.309,0.532,P<0.05);GCF IL-6与PD、CAL呈正相关(r=0.337,0.593,P<0.05).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CRP和GCF IL-6呈高表达,并与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成蕊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5-26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骨密度(BMD)值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7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以及70例健康对照者的腰椎、双侧髋关节以及左右前臂BMD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BMD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骨密度呈下降趋势。患者前臂骨密度减少或骨质疏松程度严重出现时间早。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健康对照组水平,其骨量减少的程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与肾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前臂骨密度减少或疏松程度较其他部位严重的时间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疆农村维吾尔族成人慢性牙周炎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墨玉县364个村抽取15个村的维吾尔族成年居民1 650人,进行问卷调查、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慢性肾损伤指标检测及口腔检查.依据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将居民分为慢性牙周炎组和非牙周炎组,其中慢性牙周炎组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组.采用中国校正简化的肾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当eGFR<60 ml·min-1·(1.73 m2)-1时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 在资料完整的1 415人中慢性牙周炎患病率为66.0%(934/1 415),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为1.3%(19/1 415).对慢性牙周炎患病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糖代谢异常、三酰甘油异常、总胆固醇异常、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心肌梗死及脑卒中(P<0.05).慢性牙周炎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牙周炎严重程度与eGFR呈负相关(r=-0.236,P<0.01).结论 在慢性牙周炎人群中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高于非牙周炎人群,慢性牙周炎的病变程度与eGFR呈负相关,随着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eGFR 下降,但两种疾病之间相关性的本质仍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5.
陆竹梅 《海南医学》2006,17(5):35-37
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HRT)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临床症状及血脂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67例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分为两组,正常血脂组36例,高血脂组31例,应用倍美力0.625mg/d和安宫黄体酮4mg/d,观察应用HRT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性激素、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血脂组雌二醇(E2)水平低于正常血脂组(P<0.01);应用HRT后,两组均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均出现E2上升,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下降(P<0.01);甘油三脂(TG)变化不显著(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或P<0.01);高血脂组TC、LDL-C下降及HDL-C上升变化尤为明显.结论HRT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预防及改善绝经后妇女的血脂紊乱,发挥保护心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CP)患者血清脂联素(ADPN)、瘦素(LEP)的表达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0例CP患者为研究组,并依据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48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14例),另选取同期至医院体检的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疾病严重程度CP患者间的血清ADPN、LEP水平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组血清LEP水平高于对照组,ADP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患者LEP、既往吸烟史占比依次降低,ADPN水平依次升高(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EP与C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P<0.05);血清ADPN、既往吸烟史与C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P<0.05)。结论 血清ADPN、LEP在CP患者中呈异常表达,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提升,ADPN水平下降,LEP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的过渡阶段。也是妇女必经的生理过程。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等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包括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时会引起骨密度下降并导致骨质疏松。绝经后的妇女还有患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围绝经期是指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最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相当于40—55岁之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站2010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6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随访调查,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妇女的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女4年后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应用护理干预,可使妇女依从性提高,从而促使围绝经期妇女远期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511例广州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中老年妇女全身及腰椎骨密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其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方法]统计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就医的511例中老年妇女各年龄组骨密度值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分析年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体质量和身高的比值)以及绝经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全身骨密度、腰椎正位和腰椎侧位的骨密度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而与身高和体质量呈正相关(P<0.01和P<0.05),与体质量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骨密度在35-39岁达到峰值[(1.09±0.07)g/cm2],4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55岁以后骨质疏松检出率大幅增多,70岁以后全身骨密度测定的骨质疏松检出率超过70%;50岁以前,绝经后期的全身骨密度、正腰骨密度和侧腰骨密度均比围绝经期低(P<0.05或P<0.01),50岁开始,虽然围绝经期的全身骨密度和正腰骨密度已降低到接近绝经后期水平(P>0.05),但侧腰骨密度仍然高于绝经后期(P<0.01);而总体围绝经期的骨密度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身材矮小和低体质量是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绝经后就要开始防范,以减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发生;腰椎侧位骨密度检测是早期诊断Ⅰ型骨质疏松症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维生素D加钙防治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经骨密度(BMD)测量诊断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围绝经期妇女91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低剂量组30例给予维生素D 250国际单位+元素钙1200 mg,中剂量组31例给予维生素D 450国际单位+元素钙1281 mg,高剂量组30例给予和维生素D 850国际单位+元素钙1443 mg,均每天口服,连续6个月。观察患者干预前后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用药前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的BMD值分别较治疗前增加,骨碱性磷酸酶(B-AL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25-羟基维生素D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高剂量组的维生素D加钙对于防治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能够改善骨痛症状,增加骨密度和体内维生素D水平,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