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采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制备抗原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E模型。每天监测动物体质量和行为学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脑和脊髓炎性浸润、血管袖套等变化,罗克沙尔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脊髓脱髓鞘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髓鞘超微结构。结果 随着病程进展,EAE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从第8天起出现行为学异常,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逐渐增高,于第12天达峰值。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EAE模型组大鼠脑组织血管周围和脑实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脊髓腰膨大脊膜出现炎性水肿,并有炎性细胞浸润;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密集环绕,呈"袖套样"改变;脊髓髓鞘大面积脱失,且髓鞘板层松散。结论 采用该模型作为急性MS的研究模型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2-BFI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EAE组和2-BFI(0.75、1.5、3及6mg/kg)组,采用动物行为学、常规HE染色和LFB髓鞘染色观察大鼠的发病情况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理变化.结果 EAE组9只大鼠出现典型的EAE行为学改变,CNS炎性细胞浸润和髓鞘脱失.经2-BFI干预后,大鼠EAE发病率下降,临床症状减轻,潜伏期延长,CNS内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和髓鞘脱失减轻.但与EAE组比较,仅3 mg/kg 2-BFI在EAE临床症状和CNS内炎性细胞浸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mg/kg 2-BFI对EAE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建立大鼠急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方法采用豚鼠脊髓和福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一次性注入Wistar大鼠双足垫和尾部,同时腹腔注射左旋咪唑诱导大鼠发生EAE.观察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Loyez氏髓鞘染色法观察髓鞘改变.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均未出现症状,HE染色大脑白质及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Loyez氏染色未见髓鞘脱失;模型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87.5%,HE染色见大脑白质及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oyez氏染色见部分脱髓鞘改变.结论用豚鼠脊髓髓鞘蛋白和福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同时辅以左旋咪唑成功地诱导Wistar大鼠发生急性EAE.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MOG35-55)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研究EAE的病理变化,探讨多发性硬化(MS)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MOG35-55。抗原加完全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用光镜、电镜观察EAE小鼠神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免疫10~16d后小鼠即发病,发病率为100%。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呈袖套状改变,血管周围神经元脱髓鞘,神经元变性。Biesehowsky银染显示轴索肿胀和轴索卵形体形成。11/NEL标记可见神经元和淋巴细胞凋亡。电镜下可见髓鞘结构松散、断裂和融合,轴索细胞器消失。脊髓病变广泛,程度重于脑部。结论 以MOG35-55为抗原免疫C57BL/6小鼠诱发EAE,具有模型稳定,发病率高和慢性一非缓解特点,是研究MS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其病理改变除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及髓鞘脱失外,还有轴索损害和神经元凋亡。提示EAE模型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并存;轴索损害与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火把花根片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Wistar大鼠的治疗作用及IL-2和IFN-γmRNA的影响。方法: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匀浆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急性EAE;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予以火把花根片(300 mg.kg-1,BID)治疗,观察症状并评分;HE染色和Loyez氏髓鞘染色,观察病理和髓鞘改变;RT-PCR法测定脑组织的IL-2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未出现EAE症状,脑组织IL-2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5±0.032、0.353±0.023,与模型组比较P<0.01;脑和脊髓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结构完整。结论:火把花根片对EAE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了脑组织IL-2和IFR-γ的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霉酚酸酯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霉酚酸酯(myeophenolate mofetil,MMF)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CFA)为抗原,免疫Wistar大鼠复制急性EAE模型,给了MMF灌胃治疗,观察其埘临床症状及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 与EAE模型组相比,MMF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减轻,且迅速缓解,病程明显缩短.病理学观察显示EAE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袖套"状结构,并向周围实质扩散,病变区可见明显的髓鞘脱失和轴突损伤;MMF治疗后病变范围及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MMF对EAE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有效控制EAE的临床病情,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结果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色证明发病14 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结论 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浸润最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 结果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色证明发病14 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 结论 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浸润最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尾静脉注射入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s)移植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疗效及移植后hMSCs在EAE大鼠体内的状况.方法:分离和纯化hMSCs.用豚鼠脑脊髓匀浆免疫Wistar大鼠制备EAE大鼠模型,分别在免疫后10、15、21天经尾静脉注射移植未分化的hMSCs入大鼠体内,通过电镜,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评分,病理观察hMSCs对EAE大鼠的疗效,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移植后的hMSCs在EAE大鼠体内存活、迁徙、分化的状况.结果:免疫后10天和15天hMSCs移植组大鼠自移植后10天起其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电镜下治疗组髓鞘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轻于对照组;病理上各移植组在移植后10、30天脑内脱髓鞘病灶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hMSCs移植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均可见Brdu、NSE、GFAP、CNPase染色阳性细胞,CNPase( )的少突胶质细胞比例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结论:hMSCs移植能有效改善EAE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脱髓鞘病灶数目,并且在体内微环境改变信号的影响下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
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
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结果
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
色证明发病14 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
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结论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
浸润最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11.
邵拥军  朱化刚  周静 《安徽医学》2012,33(6):684-686
目的研究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期的关系,并检测曲张静脉壁总的胶原含量,探讨MMP-2、MMP-9和胶原在曲张静脉重塑时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曲张静脉壁和正常大隐静脉壁MMP-2和MMP-9的表达,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曲张静脉壁和正常对照组总的胶原含量,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MMP-2和MMP-9在正常静脉壁和曲张静脉壁均有表达,但曲张静脉壁MMP-2和MMP-9的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C4-C6期MMP-2和MMP-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1-C3期(P0.05);曲张静脉壁总的胶原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MMP-2、MMP-9的异常表达导致了静脉壁总的胶原含量增加,参与了曲张静脉的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肾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3)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探讨其对轴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按1∶1(体积比)制成抗原并注射于大鼠双后足皮下,建立大鼠EAE模型。以醋酸泼尼松作对照,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14 d、28 d脑和脊髓的组织病理变化,用轴突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脑和脊髓轴突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EAE模型组大鼠脑和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轴突存在明显损伤。脑和脊髓GAP-43及MAP-2表达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分别用补肾方剂(左归丸和右归丸)干预后,大鼠炎症反应及轴突损伤较EAE模型组明显减轻,GAP-43及MAP-2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以左归丸更为明显。结论补肾方剂能够上调GAP-43及MAP-2的表达,具有促进和增强轴突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建立大鼠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 ,并在第 4周、8周、12周末处死大鼠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MMP 2、MMP 9的表达。结果 MMP 2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及肝窦细胞的胞浆 ,MMP 9主要位于静脉周围的肝窦细胞的胞浆。肝纤维化组MMP 2、MMP 9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随造模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增加。结论 MMP 2和MMP 9参与了肝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慢性哮喘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取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和平喘颗粒低剂量、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哮喘。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光镜下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各炎性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结果光镜下发现,阳和平喘颗粒低、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气道壁黏膜及周围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减少,气道上皮细胞增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阳和平喘颗粒高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各炎性细胞数量及血清MMP-2和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阳和平喘颗粒低剂量组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各炎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MMP-2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阳和平喘颗粒抑制哮喘气道炎性反应与降低血清MMP-2、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高、低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细胞亚系,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ainese,MMP-2)、MMP-9在高、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s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上连续穿透人工基质膜获得高、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株.用细胞侵...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景章  高毅 《广东医学》2003,24(10):1055-1057
目的 揭示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过程中的表达关系 ,进一步了解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发生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 ,检测 3 2只大鼠的肝细胞癌模型标本肝癌及癌旁肝组织MMP -2及MMP -9的表达 ,应用图像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MMP -2及MM -9的变化。门静脉癌栓形成作为肝细胞癌侵袭转移标志。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 ,癌及其癌旁肝组织均有MMP -2及MMP -9表达 ,MMP -2及MMP -9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 (P <0 0 1) ;MMP -2及MMP -9在有侵袭转移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无侵袭转移肝癌组织 (P <0 0 1)。MMP -2及MMP -9在无侵袭转移肝癌、癌旁肝组织及有侵袭转移癌旁肝组织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肝癌组织中MMP -2及MMP -9含量高于相对应癌旁肝组织时 ,发生癌栓的机会至少为 42 9% ,当癌组织中MMP -2及MMP -9含量低于癌旁肝组织时癌栓发生率为 0。结论 肝细胞癌在有侵袭转移情况下MMP -2及MMP -9在癌组织表达明显增高。预示可通过检测癌组织MMP -2及MMP -9表达水平帮助判断肝癌复发、转移风险。因此 ,提示其极有可能成为防治肝细胞癌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阿霉素心肌病大鼠左室心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3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CON组,n=10)和阿霉素心肌病组(ADR-DCM组,n=25)。ADR-DCM模型建立方法:阿霉素2.5 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10周。CON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12周时进行超声检测评价其心功能,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蛋白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s活性。结果ADR-DCM组大鼠死亡率为40%(10/25),CON组无死亡。ADR-DCM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加,左室短轴缩短率(FS)明显降低(P〈0.01);病理学结果证实符合心肌病样改变。ADR-DCM组大鼠左室心肌中EMMPRIN蛋白表达较CON组明显升高(P〈0.01),MMPs明胶酶活性显著增加(P〈0.01)。结论ADR-DCM左室心肌MMPs明胶酶活性增加可能与EMMPRIN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明  钟小宁  柳广南  张建全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4):287-291,286,i0001,i0002
目的 模拟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疾病过程,建立慢支、肺气肿并肺动脉高压的实验大鼠模型。方法 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n=8):10%低氧组(A组)、慢支与肺气肿并肺动脉高压组(B组)、18%低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和C组分别吸入10%、18%低氧8h/d共2周;B组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2次,每天烟熏2h共6周,后2周叠加18%低氧8h/d;D组同等条件下无刺激因素饲养6周。各组作血气分析、肺血流动力学测定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肺组织HE染色或三联染色后观测气道炎症和肺血管重构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 (1)与D组比较,A组和B组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与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RV/LV+S)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腺泡内肌化型动脉增多、管壁增厚(P〈0.05);C组肺血管重构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2)与D组比较,A组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差异(P〉0.05),B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P〈0.05)。(3)A组以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黏液杯状细胞增生为主,炎细胞浸润不明显;B组气道炎症改变符合慢支、肺气肿改变,气道壁呈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细胞浸润。(4)A组和B组MMP-9和MMP-2阳性表达较D组增强(P〈0.05),B组气道、肺血管旁炎细胞MMP-9和MMP-2阳性表达较A组增强(P〈0.05)。B组MMP-9阳性表达分布于气道上皮细胞和气道、肺内血管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MMP-2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肺内浸润的炎细胞。结论 A组和B组病理形态学改变不同,MMPs在两者肺内表达的情况亦有差别。B组同时体现了慢支气道炎症、肺气肿改变和肺血管重构的特征,是模拟人类COPD并肺动脉高压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Wang L  Zhang LH  Li YL  Li YL  Liu 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9):782-786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与MMP 9mRNA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与作用特点 ,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及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 74例胃癌标本及体外培养人胃低分化腺癌细胞BGC82 3,经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侵袭实验、酶谱分析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 ,进行金属蛋白酶 (MMP) 9、MMP 9mRNA、CD34、α SMA、VEGFR 1、VEGFR 2的检测 ,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MMP 9及其mRNA的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MVD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BGC82 3细胞MMP 9,MMP 9mRNA ,VEGFR 2染色均为阳性 ,VEGFR 1染色阴性 ;MMP 9抗体可使BGC82 3细胞侵袭细胞数由 6 9± 5个 /40 0倍下降为 (18± 4 )个 /40 0倍 ;直接培养于培养皿表面的BGC82 3细胞有稳定的MMP 9,MMP 2酶原表达 ,但培养于I型胶原包被培养皿表面的BGC82 3细胞MMP 2表达明显增强并出现活化形式 ;BGC82 3细胞与VEGF共孵育 ,条件培养基中MMP 9酶原含量以VEGF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结论 胃癌细胞自身具有产生与分泌MMP 9的能力 ,MMP 9对肿瘤的浸润、转移及间质血管新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