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设计,共接纳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其条件为术时年龄25~35岁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健康妇女。试验遵照随机原则将复方苯酚糊剂(PAP)和显影苯酚胶浆(PM)分配给合格受术对象。PAP组接纳871例,PM组接纳834例。施术采用细塑料经宫颈插入输卵管间质部定量注药0.08ml,术后拍摄盆腔X光片测量药物在输卵管内的充盈长度。在5年随访观察期间内发生明确诊断妊娠者为失败,其中PAP组失败41例,PM组失败99例。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8.1%。该随访资料属生存资料,因此本文应用Cox模型对影响生存期(有效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绝育药物种类和术后盆腔X光片显影长度与本术节育效果显著有关。以PM组为参照组,PAP组的RR值为0.3407;以输卵管注药显影长度间质部≤0.5cm为参照组,X光显影输卵管峡部1.5~1.9cm组的RR值为0.3163。说明应用PAP和X光片显影显示峡部达1.5cm以上者的失败风险小。分析结果提示,除选择高效粘堵药物外,熟练掌握施术技巧则是保证本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有效性安全性五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设计采用多中心随机化临床试验,1705例合格受术对象被随机分配使用两种粘堵剂,867例使用8%阿的平苯酚糊剂(PAP),838例使用显影苯酚胶浆(PM)。两组受术对象人口学特征、妇科检查结果和术时情况均衡可比。五年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8.1%。多终点递减率生命表法分析表明,两组间各顺序月的粗累积失败率经log-rank检验均有显著差异。第60个顺序月的粗累积失败率,PAP组为4.61%,PM组为11.87%。PAP的节育效果显著优于PM。97.7%受术对象做了宫颈刮片检查,均未查见可疑癌细胞或癌细胞。同时,也未发现与粘堵剂可能有关的潜在疾患。这可能由于注入每侧输卵管内的粘堵剂的剂量(0.08ml)甚微之故。五年随访结果进一步表明,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女性绝育术。作者建议在进一步改进粘堵剂配制、规范手术操作和加强施术技术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适时地推广这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格拉司琼三联药物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选择本院自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98例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在术前给予盐酸格拉司琼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使用甲氧氯普胺和甲泼尼龙,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发热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发热情况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格拉司琼联合甲氧氯普胺和甲泼尼龙对TACE术后栓塞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胃肠道反应以及发热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剖宫产时使用0.5%碘伏冲洗宫腔及腹部切口对术后宫腔感染及切口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168例胎膜早破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4例。对照组剖宫产术中使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宫腔及切口;实验组剖宫产术中使用0.5%碘伏冲洗宫腔及腹部切口。观察两组术后发热时间、血常规及腹部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盆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6.753、7.181,均P<0.05),且实验组术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发热天数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075、14.521、12.813、4.484,均P<0.05)。结论胎膜早破行剖宫产时使用0.5%碘伏冲洗宫腔及腹部切口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发热时间,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加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副作用、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随访资料;同时抽取同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内美通)治疗50例患者,术后未配合使用药物治疗46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副作用及其停药后对妊娠率、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术后配合药物治疗的两用药组症状、体征、缓解率及复发率相似,米非司酮组缓解率为67.9%,内美通组为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体重增加、痤疮、肝功能损害、潮热、阴道干燥等副作用明显低于内美通组(P〈0.01),两用药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1.3%及10.0%,均明显低于术后未用药组的31.9%(P〈0.01),米非司酮及内美通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41.6%、40.8%,明显高于未服药组的18.3%(P〈0.05)。结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联合使用米非司酮或内美通治疗能明显提高症状缓解率及术后妊娠率、降低复发率,但米非司酮副作用明显低于内美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的意义.方法 对5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瘤旁淋巴结清扫者27例(观察组),非系统清扫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病理、手术并发症、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共发现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检出18枚阳性淋巴结;对照组发现1例淋巴结转移者,3枚阳性淋巴结;两组淋巴结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4例、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 <0.001).两组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2.6% (P >0.05),复发率分别为11.1%和16.7%(P>0.05).结论 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可以显著提高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但对远期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伤寒Vi多糖菌苗流行病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研制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接种反应及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并以其稀释液作为对照,对777名接种者的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菌苗组发热弱、中反应率分别为16.93%和0.05%,对照组分别为15.01%和0.03%.两者发热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菌苗组仅出现2例局部轻反应。对81506名接种者观察,以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作为病人诊断标准,菌苗的保护指数为3.49,保护率为71.35%。临床资料显示,接种组发病者的发热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病者。作者认为该苗全身、局部反应轻微,安全性好,保护率较高,发病者可降低发热强度,且初免只需注射一针,是一种值得推广使用的新一代菌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妇科清洁手术不使用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选择一定时期内该院所有妇科清洁手术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专人随访,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和手术部位感染率,分析、比较不同术式的妇科清洁手术中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 18个月中共有1291例妇科清洁手术,年龄为12~75岁,平均(34.46±8.45)岁;入院后从未使用抗菌药物者908例,占70.33%,手术前或(和)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者383例,占29.67%;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盆腔内感染)1例,占0.77‰;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和腹壁手术3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术式的妇科清洁手术中,绝大多数可以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而不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加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加用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副作用、术后妊娠率、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随访资料;同时抽取同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内美通)治疗50例患者,术后未配合使用药物治疗46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副作用及其停药后对妊娠率、复发率的影响。结果术后配合药物治疗的两用药组症状、体征、缓解率及复发率相似,米非司酮组缓解率为67.9%,内美通组为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体重增加、痤疮、肝功能损害、潮热、阴道干燥等副作用明显低于内美通组(P<0.01),两用药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1.3%及10.0%,均明显低于术后未用药组的31.9%(P<0.01),米非司酮及内美通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41.6%、40.8%,明显高于未服药组的18.3%(P<0.05)。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后联合使用米非司酮或内美通治疗能明显提高症状缓解率及术后妊娠率、降低复发率,但米非司酮副作用明显低于内美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70例盆腔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联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观察症状(腹痛、发热)好转和肿块消退时间,门诊随访12个月观察盆腔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块均全部消退,对照组肿块消退率为8.6%,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月经紊乱发病率、痛经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内无盆腔炎复发,对照组有20例盆腔炎复发,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盆腔脓肿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资料得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项目“输卵管注药绝育术有效性安全性五年随访研究”。本文分析的特点是施该术后摄盆腔X光片测量粘堵剂充盈输卵管的显影长度,并按显影长度分组采用生命表法计算各亚组的粗累积失败率。结果显示,峡部≤1.4cm亚组和峡部≥1.5cm各亚组的粗累积失败率间差别经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粘堵剂复方苯酚糊剂(PAP)的绝育效果明显优于显影苯酚胶浆(PM)。在讨论中指出,由于PAP中含有极少量的阿的平,尽管该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中从未见到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有关联的报导,但关注这一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为慎重起见,有必要在既往施该术较为普及的地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以澄清或确证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否与实施本术后暴露于阿的平相联系,其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宫腔镜直视下行输卵管插管注入粘堵剂绝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宫腔镜直视下输卵管通液证明输卵管通畅后,向管腔内注入复方苯酚糊0.03ml,X光平片显示输卵管内药物充盈长度≥1.0cm为显影合格,显影不合格者3个月后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复查。结果:408例受术者共804条输卵管注药,显影合格767条,占95.4%,经通液复查证明一次注药成功率为99.38%(799条),经1~3年随访,术后无明显副反应、并发症和异位妊娠发生。结论:宫腔镜直视下输卵管插管注入粘堵剂绝育术避免了经腹部小切口绝育术的风险和痛苦,手术安全、简便、无创伤、成功率高,注药微量,副反应轻微,为群众乐于选择的绝育手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一项输卵管注药绝育术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1使用显影苯酚胶浆共834例,队列2使用8%阿的平苯酚糊剂871例。二年随访率98.5%。生命表法分析,第24个顺序月每100名妇女的累积成功率两队列分别为91.9%和97.4%。其间有显著性差别。绝育效果主要取决于输卵管注药后X光显影的充盈长度。多元判别分析也显示同样的结论。所有研究对象在术中和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发烧,队列2 (8%)高于队列1(4.4%)。本术对月经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女性绝育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北京、青岛及沈阳三市的1202名早孕妇女进行了原发性HCMV感染的临床调查,血清中特异性HCMV—IgM和IgA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了患病的风险因素;并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胚胎绒毛中的HCMV,以便建立一种宫内感染诊断的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来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PAP法的阳性及阴性率与电镜观察的符合率为100%,与PCR法的符合率分别为97.0%与86.6%,实为一种敏感、经济、易行的宫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经基因重组构建的具有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代谢活性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为体外模型,研究苯并[a]芘[B(a)P]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效应改变.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的CYP1A1和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mEH)的mRNA水平.细胞分0、1、5、10、20 μmol/L B(a)P处理组,应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技术综合评价B(a)P的有害生物效应,其中核分裂指数、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等指标评价B(a)P的细胞毒性,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检测B(a)P的遗传损伤效应.结果 CYP1A1和mEH在16HBE-CYP1A1细胞中有较高表达,mRNA相对含量分别是7.8×10~(-4)和0.030.B(a)P作用后,16HBE-CYP1A1细胞1、5、10、20μmol/L处理组核分裂指数分别为1.92±0.04,1.71±0.01,1.61±0.04,1.41±0.01,低于对照组(2.08±0.03);双核细胞率分别为(76.33±3.51)%、(66.33±0.58)%、(51.67±1.53)%、(39.00±1.00)%,低于对照组的(82.67±6.66)%;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93±0.42)%、(2.20±0.53)%、(8.07±0.90)%、(15.27±2.80)%,高于对照组的(0.47±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99.94、303.33、240.87,P值均<0.01).而凋亡细胞随着B(a)P作用剂量的增加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20±0.53)%、(2.00±0.20)%、(1.47±0.12)%、(1.20±0.00)%、(1.20±0.00)%.遗传损伤效应分析中发现,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核质桥发生率随之增加,分别为(4.67±2.89)‰、(7.33±1.53)‰、(10.67±2.08)‰、(11.00±1.00)‰;核芽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分别为(2.33±0.58)‰、(4.00±1.00)‰、(5.00±1.00)‰、(7.67±1.16)‰,均有剂量-效应关系(F值分别为50.23、121.09,P值均<0.01).在B(a)P低于10 μmol/L组中,微核率也随B(a)P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分别为(8.33±3.21)‰、(14.67±1.15)‰,但在20 μmol/L组,微核率为(16.67±2.88)‰,低于10 μmol/L处理组[(17.67±2.08)‰].在空载质粒细胞16HBEV中,细胞毒性出现较晚,在5、10、20 μmol/L组中,微核、核质桥和核芽的发生率[分别为(6.37±2.08)‰、(9.33±1.52)‰、(9.33±3.21)‰;(4.33±1.53)‰、(6.00±2.65)‰、(5.33±1.53)‰;(2.33±0.58)‰、(3.33±1.16)‰、(3.67±1.16)‰]没有明显的组间改变.结论 B(a)P代谢活化后可导致遗传损伤效应增加,这可能与细胞的核分裂指数降低、细胞坏死率增加或细胞凋亡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地区农村已婚妇女生育节育现状试点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川西北农村已婚妇女的生育与节育现状。方法:选择四川省绵阳市的1个汉族县(区)—游仙区和1个少数民族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深入农村入户调查已婚妇女(共420名)的生育与节育状况。结果:≤35岁、36~49岁、50~63岁和≥64岁4个年龄段妇女的生育率(人均已生育次数)分别为(游仙/北川)0.93/1.29、1.36/1.93、2.72/2.75、5.22/5.60,绝育术(输卵管结扎与输精管结扎)的现用率分别为0/0、10.8%/9.1%、59.8%/61.1%、36.3%/52.0%,宫内节育器(IUD)的现用率分别为62.7%/55.9%、73.0%/76.4%、56.1%/36.1%、25.5%/16.0%。结论:游仙与北川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与综合避孕率大致接近全国2000~2002年调查结果,但绝育术目前已很少开展;结合调查非育龄(≥50岁)妇女的情况可提供更多有关生育节育状况动态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2006—2008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Wang LJ  Cai Y  Ma LM  Zhou MG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2):1061-1064
目的 了解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漏报情况及其漏报特征.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DSPs的161个监测点各抽取6个行政村(居委会),收集其2006-2008年常住人口资料,开展死亡病例漏报调查,覆盖人口6 422 667名,分年龄、性别和地区对漏报率进行估计,并对漏报率调整前后的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全国总粗死亡漏报率为16.68% (6271/37 603),经加权调整后,漏报率为17.44%,城市略低于农村,分别为16.08%与18.14% (P <0.01);中部与西部高于东部,分别为19.27%、18.15%和15.46% (P<0.01).0~4岁儿童漏报率远高于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34.95%、16.90% (P <0.01);其中0~4岁年龄组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为39.36%,男性为31.93%.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全国男性的死亡率由6.38‰调整到7.74‰,女性由4.66‰调整到5.64‰;中部地区男性死亡率调整前后分别为6.49‰与8.00‰,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4.59‰与5.73‰.0~4岁儿童死亡率男性调整前后分别为2.48‰与3.64‰,女性调整前后分别为1.98‰与3.27‰;其中,城市儿童死亡率调整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分别为1.76‰与1.39‰,调整后儿童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分别为2.41‰与2.26‰.5岁以上男性死亡率经漏报调整后由6.60‰调整到7.96‰,女性由4.80‰调整到5.77‰.结论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亡漏报率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别,0~4岁儿童的死亡漏报率存在性别差别.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PM) is often considered, but variably chosen by women at high inherited risk of breast cancer; few data exist on patient tolerance of intensive breast screening as an alternative to PM. We performed an evaluation of high-risk women's tolerance of a breast screening protocol using 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 mammography, bre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uctal lavage (DL), and of change in attitudes toward PM after screening. DESIGN: A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olerance of screening procedures and change in opinion towards PM was designed and administered to 43 study participan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13 months. Respons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ype of study-prompted interventions, BRCA mutation status, and prior history of cancer, via un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Most patients [85.3% (68.9-95.1%)] were more opposed or unchanged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PM after study participation, with only 14.7% (5.0-31.1%) less opposed (P = 0.017) despite a short-interval follow-up MRI rate of 71.7% and a biopsy rate of 37%. Lower rates of maximal discomfort were reported with mammogram [2.8% (0-14.5%)] and MRI [5.6% (0-18.7%)] than with DL [28.6% (14.6-46.3%)], with P = 0.035. CONCLUSIONS: Most high-risk women tolerated intensive breast screening well; they were not more inclined towards PM after participating. Future studies should prospectively evaluate larger numbers of high-risk women via multivariate analysis, to determin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reference for breast screening vs. 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