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CCl4皮下注射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38只)和对照组(10只)进行MR常规和DWI扫描,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分组,b取333、666和1000s/mm2时,比较各组DWI图像的信号强度(SI)和ADC值的变化。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PC Ⅲ、C-Ⅳ和LN变化,与肝纤维化分期和AD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纤维化病理分级:S0(n=3)、S1(n=5)、S2(n=9)、S3(n=13)、S4(n=8)。b取333、666和1000s/mm2时,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SI依次升高,ADC值依次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与肝纤维化分期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以b=1000s/mm2时相关关系最密切。b=333和666s/mm2时,根据SI值和ADC值可以将S0~S2期与S4期进行区分,S0期与S3、S4期进行区分。b=1000s/mm2时,可将S0~S2期与S4期进行区分。血清HA、PC Ⅲ、C-Ⅳ和LN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依次升高,ADC值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结论:DWI可检测S3、S4期肝纤维化,但对判定S0~S2期轻度纤维化有局限性。ADC值与肝纤维化血液生化学各指标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共同反映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ECM)异常增生和沉积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干扰素α-2b(INFα-2b)干预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疗效的价值。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组、肝纤维化模型组3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每只大鼠给予0.02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肝纤维化模型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_4(CCl_4:橄榄油=2:3)0.02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干扰素治疗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_4 0.02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第5周起,干扰素治疗组大鼠每周3次给予腹腔注射INFα-2b 1×10~6单位/只,至第8周。于第8周末对3组大鼠进行MRI常规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b取500、700、1000s/mm~2时,比较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和ADC值的变化。对3组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变化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500s/mm~2时,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干扰素治疗组3组的ADC值分别为(3.63±0.21)×10~(-3)mm~2/s、(1.17±0.11)×10~(-3)mm~2/s、(2.82±0.06)×10~(-3)mm~2/s;b=700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3.12±0.68)×10~(-3)mm~2/s、(1.60±0.42)×10~(-3)mm~2/s、(2.15±0.35)×10~(-3)mm~2/s;b=1000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2.16±0.93)×10~(-3)mm~2/s、(1.31±0.06)×10~(-3)mm~2/s、(1.45±0.53)×10~(-3)mm~2/s。b=500s/mm~2时,干扰素治疗组ADC值大于肝纤维化模型组而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HE染色显示,干扰素治疗组大鼠的严重肝纤维化比例明显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其肝纤维化标志物α-SMA亦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MRI的ADC值可评价INFα-2b干预肝纤维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兔肝纤维化模型中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讨MR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测早期肝纤维化及定量肝纤维化程度的能力。方法对以CCl4导产生的肝纤维化模型兔和对照兔行MR常规扫描及DWI检查,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为基础将其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轻中度纤维化组(S1-2)和重度纤维化/肝硬化组(S3~S4),在b取300、600、1000s/mm^2,比较各组DWI图像信号强度(SI)、表观弥散系数(ADC)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的变化情况。结果在b取300、600s/mm^2无肝纤维化组、轻中度纤维化组和重度纤维化/肝硬化组的SI与EADC值依次升高,ADC值依次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在b取1000s/mm^2,仅SI值随肝纤维化组别升高而升高(P(0.01)。b取300s/mm^2,ADC与EADC值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实验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时肝内水分子弥散受限,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增高,水分子弥散能力逐渐减低。在选择合适b值的情况下,MR-DWI可成为检测早期肝纤维化及定量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肝脏纤维化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7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肝纤维化患者(平均年龄为29岁)和22名健康对照(平均年龄为40岁)进行2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用不同b值计算ADC进行评估。结果:b=500、1000s/mm2时,治疗前后各期肝纤维化肝脏ADC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动物模型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ADC值和eADC值与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5只,对照组15只,实验组腹腔定点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对照组替代采用生理盐水,300 mg/kg,3次/周。MRI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取b=300 s/mm2、600 s/mm2两组,生成ADC图及eADC图并测量ADC及e ADC值;按组织病理学进行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分级,并与ADC值、eADC值和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PCNA表达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共有55只大鼠(实验组41只,对照组14只)成功获取DWI参数数据,成功率55%(55/100)。随着肝纤维化逐步进展,DWI显示实验组大鼠肝内信号逐渐增高,高b值图像较明显,但图像质量较差。ADC值与大鼠肝纤维化、肝硬化、小肝癌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而eADC值则为正相关(P...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大鼠模型比较并评估常规DWI和DTI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临床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经典四氯化碳方法建立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7只、早期肝硬化模型5只,正常对照组6只(该实验经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1.5 T超导型MRI系统及腕关节线圈肝脏MR扫描,包括DWI、DTI序列。扫描参数:DWI b值为0,500 s/mm2;DTI b值为500 s/mm2,在6个正交方向施加扩散梯度。层厚3 mm,矩阵192×128,激励次数(NEX)为4。在ADW 4.4工作站上分别对DWI及DTI进行后处理,重建出ADC图及FA图(DTI)。分别测量肝脏右叶的ADC值及FA值。应用秩和检验分析DWI的ADC值及DTI的ADC值、FA值与正常、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分级的相关性,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DWI的ADC值在正常组(0.001545±0.00013)、肝纤维化组(0.001116±0.00014)、早期肝硬化组(0.000791±0.00018)中呈递减趋势,正常组与肝纤维化组、早期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纤维化组与早期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I序列中,正常组ADC值(0.017175±0.00097)±10-7高于肝纤维化组(0.011510±0.00080)±10-7和早期肝硬化组(0.010556±0.00195)±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纤维化组与早期肝硬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在正常组(0.2278±0.0123)、肝纤维化组(0.3088±0.1509)与早期肝硬化组(0.4216±0.0388)中呈递增趋势,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DWI与DTI的ADC值均可用于对肝脏纤维化性病变的评估,但对区分肝纤维化与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有限。D T I的FA值不但能区分正常与肝脏纤维化性病变,而且能较好地反映肝纤维化与早期肝硬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功能弥散成像技术(DWI)在原发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肝硬化分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9例原发性胆汁淤积患者和2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WI检查。依据肝穿刺病理诊断结果对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对S4期患者进行肝硬化分级。选择单因素重复测量分析法比较不同肝纤维化进程及肝硬化分级在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100~1 000 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究肝纤维化进程、肝硬化分级与ADC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AUC)评估ADC值在S2~S3肝纤维化及S4肝硬化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b值为600、800、1 000 s/mm2时,S3组、S4组肝纤维化患者ADC值显著低于正常组、S0组、S1组、S2组(P 0. 05)。肝纤维化组不同b值下ADC值显著低于正常组,不同肝硬化分级组ADC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P 0. 05);随肝硬化分级增高和程度加深,ADC值均呈现递减趋势,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 05)。b值为600、800、1 000 s/mm2时,ADC值与肝纤维化进程存在显著负相关(P 0. 01); b值为100~1 000 s/mm2时,ADC值与肝硬化分级存在显著负相关(P 0. 01)。b值为600 s/mm2时,ADC≤1. 65×10-3mm2/s和ADC≤1. 23×10-3mm2/s分别为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5. 8%和91. 5%,特异性为75. 9%和84. 4%。结论 DWI在原发性胆汁淤积患者肝纤维化进程及肝硬化分级诊断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b值为600 s/mm2时,其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R-DWI)多b值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分子成像技术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乙酰唑胺作为水通道蛋白抑制剂,将对照组及肝纤维化模型组大鼠分别于乙酰唑胺静脉注射抑制前后进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扫描多b值包括0~4 500 s/mm2共18个不同b值,先按照常规方法获得“标准”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然后再分别以200、1 500作为界值将其分为低、中和高b值.以病理学肝纤维化分期将大鼠分为S0、S1、S2、S3、S4期,比较低、中、高b值下,不同纤维化分期大鼠肝脏ADC值,并观察同一分期大鼠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表达量和活性变化情况.结果:“标准”ADC值在各分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肝纤维化早期,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肝脏组织细胞膜上AQP1表达相应增加.乙酰唑胺抑制前,在高b值下,S0期ADC值显著低于S3、S4期(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乙酰唑胺抑制后,高b ADC值比较,S0与S1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0与其他各期比较、S1与S2、S1与S3/S4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组内乙酰唑胺抑制前后自身比较,SO、S1期抑制率分别为15.5%、16.0%,S2期抑制不明显1.9%,S3+S4期为11.7%.结论:初步实验表明,常规方法获得“标准”ADC值并不能发现肝脏纤维化早期病变,也不能有效对其分期.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主要是高b值下ADC值变化与肝脏细胞膜上AQP表达相关,该技术可以用于评价早期肝纤维化和对肝脏纤维化分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与SPECT肾功能成像及病理学、MRI平扫及增强检査对照,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估大鼠缺血性肾脏结构及功能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制作左侧肾动脉狭窄摸型,分別行双肾~(99)Tc~m-DTPA肾显像测量肾小球滤过率(giomendar filtration rate,GFR)及3.0 T磁共振DWI、T1WI、T2WI及MRI增强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DWI的b值分别采用0、800、1000、1200、1500 s/mm~2扫描,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比较双侧肾脏实质ADC值差异,分析ADC值与SPECT肾显像GFR相关性。统计学方法分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相关分析。结果肾实质(ROI包括皮、髓质)ADC值与GFR呈正相关(F=0.001、r=0.584);双肾皮质ADC值比较t=4.626,F=0.001;双肾髓质ADC值比较t=2.699,P=0.019,均有明显差异性。DWI可显示肾脏局灶性缺血损伤及重度缺血损伤肾萎縮。结论MR DWI作为肾脏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评估肾功能及结构损伤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中晚期肾损伤评估,对喊少潜在对比剂肾损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 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 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相似文献   

11.
组织谐波显像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56个肝脏病灶的基波显像和组织谐波显像结果。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病灶的边界和内部回声等状况的显示均明显优于基波显像,对囊性病变尤其明显。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探寻大白鼠肝脏MR成像序列及参数。材料和方法:采用GE0.5T Veetra MR成像仪匹配的SE序列,选择不同大小的像素及TR、TE进行MR成像,然后根据图像的解剖结构图像的均一性,伪影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对癌灶的显示,判断图像的优劣,分析不同的成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结果:像素为0.491mm(成像孔径11cm,成像矩阵224×128)时,T_1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17.851±1.774,14.333±3.152,及77.78%(7/9),T_2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8.851±2.518,7.435±1.096及77.78%(7/9);像素为0.351mm(成像孔径9cm,成像矩阵256×160)时,T_1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9.207±1.644,8.203±0.657,及20%(1/5),T_2加权图像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5.961±1.326,4.463±0.590及20%(1/5)。前者明显后者(P<0.05)。TR 2000ms图像的清晰度和对癌灶显示能力较TR 1500,2500ms为好;TE 30ms,80ms较60ms,120ms好。结论:T_1加权像(TR 480ms,TE 21ms),T_2加权像(TR 2000ms,TE 30/80ms)像素0.491mm是GE0.5T Vectra鼠肝MR成像较为理想的成像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门静脉血流灌注量的改变对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所测肝弹性值的影响。方法 对3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空腹和进食标准餐后(可有效增加门静脉灌注量)定量测量门静脉灌注量及肝弹性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进食后门静脉灌注量均显著上升,平均幅度123.5%。进食前、后的平均肝弹性值分别为(2.30±0.28)kPa及(2.32±0.24)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54);门静脉灌注量与肝弹性值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r=0.15,P=0.42)。结论 正常人餐后肝脏门静脉灌注变化不会引起肝脏弹性值的变化,进食状态不影响MRE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谐波显像技术,观察二维条件下肝癌肿块部位和大小,重点观察边缘及内部回声和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条件下血流信号的走行,分布情况。并与基波显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3/44例组织谐波显像能清楚显示肝癌部位和大小,尤其对边缘及内部回声影响显著。并能使彩色多普革血流信号明显增加,能量多普勒对细小血流信号更为敏感。结论 组织谐波显像技术可明显提高肝癌肿块的显像效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肝病大国.除慢性病毒性肝炎外,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比率亦逐年上升,其中一部分人将最终发展为重症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降低慢性肝病死亡率、改善预后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MR软硬件的更新及脉冲序列的改进,MRI已成为肝脏疾病诊断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在定量肝脂肪、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肿瘤的鉴别等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就MRI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肝磁共振血流灌注成像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作者根据近年的相关文献,就其基本原理与成像方法、成像技术、质量评价、对比剂、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以及未来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成像中磁共振BLADE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共90例志愿者,采用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三组,扫描序列分别是:A组:T2WI+FS+Trigger,K空间填充100%;B组:T2WI+FS+Trigger+BLADE,K空间填充100%;C组:T2WI+FS+Trigger+BLADE,K空间填充200%。对不同序列图像伪影评分及正常肝脏实质信噪比(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肝脏三组伪影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1.037,P〈0.001),A组伪影统计学上多于B组及C组(P值分别为0.003及0.0012);正常肝脏三组SN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1.037,P〈0.001),A组统计学上明显低于B组及C组(P值分别为0.031及0.023)。结论:BLADE技术的应用,可减少肝脏MRI影像伪影,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脉期呼吸伪影与患者肝硬化、肝功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2例Gd-EOB-DTPA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动脉期呼吸伪影评分,将中重度呼吸伪影(TSM)定义为≥3分,患者按照性别(男、女)、年龄(青年、中年、老年)、BMI(正常、超重、肥胖)、血压(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肝功(A、B级)、肝硬化有无(是、否肝硬化)进行分组,分析Gd-EOB-DTPA动脉期中重度伪影的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上述分组与中重度呼吸伪影的相关性。结果:本组中重度伪影的发生率为50%,经单因素卡方检验及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得出年龄、性别、BMI、肝硬化、肝功、血压各分组与中重度呼吸伪影未见相关性(P值分别为0.650、0.501、0.406、0.402、0.406、0.649,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及瓦尔德检验,也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动脉期呼吸伪影发生率较高,但与临床指标(年龄、性别、BMI、肝硬化有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血压)无相关性,提示可能与药物本身副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门静脉灌注量降低对肝脏ADC值的影响。方法对25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静息状态和标准运动后(有效减少门静脉灌注量)采用相位对比法定量测量门静脉灌注量,比较b值不断递增时(b为0、250、500、750、1000s/mm2)门静脉灌注量降低对肝右前叶、右后叶ADC值的影响。结果门静脉灌注量在运动后均显著下降,平均下降比例为43.31%。b=500、750、1000s/mm2时,肝右后、右前叶运动前、后ADC值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b=250s/mm2时,肝右后、右前叶ADC值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此时门静脉灌注量的改变量与肝右后、右前叶ADC值的变化量无确切相关性(r=0.16,P=0.45;r=0.16,P=0.46)。结论选择较大b值(b≥500s/mm2)可有效减小门静脉灌注量对肝脏ADC值的影响,以获得稳定、优化的ADC值。  相似文献   

20.
扩散加权成像量化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量化分析肝占位性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扩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及6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并测量腹部脏器、肝占位性病灶的ADC值及肝占位性病灶ADC值/本身肝实质ADC值的比值.结果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2.50×10-3 mm2/s为界可较明确鉴别肝囊性及实性病变.结论通过综合及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地判断肝占位的性质,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