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导致卒中的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Framingham的心脏研究显示,从50~59岁年龄阶段到80~89岁年龄阶段,房颤致卒中的危险率由1.5%上升到23.5%。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早已证实:华法林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但在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啜玉娟  陈牧雷 《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1):1206-1208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平均为5%,不同亚组间差异很大0.5%~12%。房颤占所有脑卒中原因的15%~20%,在房颤基础上发生的卒中与无房颤患者相比,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和致死的比例更高^[1]。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临床试验证实华法林能使非瓣膜房颤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从4.5%下降至1.4%,且比阿司匹林更有效^[2]。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时,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心房颤动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50~59岁组慢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0.5%,80~89岁组上升为8.8%。22年随访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生率男性2.2%,女性1.7%。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是无心房颤动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房颤动和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研究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2大主攻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普通年轻人群为0.5%,80岁以上可高达6%。男性累积发病率为2.2%,女性为1.7%。心房颤动的主要危害为:①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②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③导致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首市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及缺血性卒中危险度分布状况。方法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缺血性卒中的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修订本)》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建议(综合表)》所载明确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为基础,自行设计《吉首市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状况调查问卷》。2009年4—7月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吉首市向阳社区、荣昌社区和峒河社区389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向阳社区、荣昌社区、峒河社区空巢老人缺血性卒中危险度筛查评分分别为(53.7±7.2)、(57.5±10.7)、(51.9±6.4)分;缺血性脑卒中极高危和高危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8.4%、69.3%、77.9%。本组空巢老人缺血性卒中4项核心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获得有效控制者分别为36.6%、26.5%、44.4%、35.1%。结论吉首市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缺血性卒中极高危和高危者所占比例大,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及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4项核心危险因素控制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为1%~2%[1,2]。我国30~85岁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3,4]。在过去10年间,我国心房颤动年患病率增长了20倍,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病数将达到830万。年龄的增加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每增长1 岁,心房颤动发病风险增加10%;年龄每增长10岁,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10%。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占绝大多数。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占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6]。  相似文献   

7.
薛利  蔡衡 《临床荟萃》2016,31(1):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卒中风险。华法林抗凝效果虽已受到广泛的肯定,但同时存在出血风险、治疗窗狭窄、需要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以调整药量等缺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可有效预防卒中及血栓栓塞。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亦可成为预防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达5%-9%,住院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4.81%[1]。本文分析了10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治疗,探讨其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卒中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房颤可使卒中发生的风险至少增高4~5倍[1]。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目前是房颤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欧美国家≥65岁人群患病率约为7.2%,≥80岁者达5.0%~15.0%,而40~50岁人群只有0.5%。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5岁的房颤患者有526万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其中60~69岁人群中AF患病率为1.3%,70~79岁为3.1%,≥80岁为7.5%。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60岁以下房颤发病率1%,而80岁以上的房颤发病率可达10%。房颤是导致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房颤者较无房颤者卒中发生率增高4~5倍,房颤相关的脑卒中占全部卒中15%左右[1]。而肺癌开胸手术因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活动少等原因,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从而增加了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脑卒中具有发病率、病死  相似文献   

12.
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模式和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管理模式下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不同效果。方法:2002—04/2003—05南华大学附属怀化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发病的所有急性脑卒中患者,共397例,男292例,女105例。年龄38~79,平均59.2岁。随机进入建立在神经内科的卒中单元324例和普通病房73例。卒中病房根据每个患者不同阶段实施医疗、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和心理治疗等;普通病房无标准脑血管诊断评估方案,医疗、康复和语言训练由一般内科医师担任。结果:接受卒中单元治疗的重型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病死率(脑梗死患者为1.7%,脑出血患者为5,3%)、1年病死率(脑梗死患者为1.7%。脑出血患者为1.0%)、不良结局(脑梗死患者为30.5%,脑出血患者为32.9%)均明显小于普通病房组【早期病死率(脑梗死患者为10.0%,脑出血患者为19.O%);1年病死率(脑梗死患者为10.0%,脑出血患者为9.5%):不良结局(脑梗死患者为65.0%,脑出血患者为66.7%)】。康复中心接受脑卒中康复期患者304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率占76.2%,与对照组(43.5%)相比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u=5.56,P&;lt;0.01)。结论:卒中单元是一种针对脑卒中患者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模式。卒中病房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优于普通病房。  相似文献   

13.
王田  刘更  邢书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25-5326
中风后患肢肿胀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第1期,又称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发生率为12.5%~74.1%。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 ,它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瓣膜病 (尤其是二尖瓣狭窄 )、冠心病、缩窄性心包炎、高血压、肥厚或扩张型心肌病等 ,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个体 ,称为孤立性心房颤动。即使在无心脏病的人群 ,随年龄增长 ,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增高 ,70岁以上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达 1%。年龄 6 5岁以上 ,即使无其他心脏病证据的心房颤动也不称之为孤立性心房颤动 ,因为这时的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的风险已比年轻人显著增加。大量饮酒可引致心房颤动 ,例如西方国家描述的“节…  相似文献   

15.
贠红芳 《中国临床研究》2014,(3):379-380,382
目的通过对张掖市40岁以上城镇健康人群脑卒中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对我市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40岁以上的健康体检人群11605人,其中男性6748人,女性4857人,年龄40—69岁。采用卫生部“十二五”医改专项的脑卒中风险初筛表,对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体育锻炼情况、体重、卒中家族史等8个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相关因素检出率依次为超重、高血压、吸烟、体育活动少、血脂异常、糖尿病、卒中家族史、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其中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中,高血压的检出率最高,为29.02%,其次为血脂异常22.49%,糖尿病11.74%;不同性别脑卒中相关因素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其中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不同年龄组同性别比较及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的检出率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脑卒中危险因素聚集状况,n〈3但患有慢性疾病之一者和n≥3者发病率略高于部分地区相关报道。结论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该市居民脑卒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均较高,而对于卒中风险的认知却较低。因此,该市脑卒中的预防重点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脑卒中风险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人们对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卒中类型。方法回顾分析自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45岁以下急性脑卒中360例,占同期急性脑卒中2868例的12.55%。结果360例中,缺血性卒中174例、出血性卒中86例,前者有病因可寻的143例(82.18%),其中心源性脑梗塞40例(22.99%)、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21例(82.18%),高血压20例(11.39%)、长期口服避孕药11例(6.32%)、偏头痛和颈部外伤各10例(5.75%)、妊娠12例(6.20%)、其余为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出血性卒中:高血压40例(21.55%)、妊娠12例(6.20%)、其余为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结论表明青年急性卒中病因与发病危险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住院患者中,分析AKI和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发生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住院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急性肾损伤网络(AKlN)标准诊断AKI并分级,无AKI的患者作为对照。结果入选的369例住院患者中共有69例(18.6%)合并AKI。与对照比较,AKI患者年龄更大,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血钠水平更高,合并糖尿病、蛋白尿和休克的比例更高;使用呼吸机、住重症监护室和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24.1%、121.5%和89.8%。AKl分级越高,不良预后发生的风险趋势越高。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增加5岁、红细胞比容增加0.1、血钠水平增加5mmol/L、合并蛋白尿、冠心病、糖尿病和休克分别增加AKI发生风险142.1%、155.7%、70.5%、49.1%、89.2%、148.2%和685.7%。结论AKI和住院COPD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年龄、蛋白尿、红细胞比容和血钠水平增加,以及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和休克是住院COPD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心房颤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h 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4期)、Web of Science、CBM和Wan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有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4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队列研究,共计69 01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无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心房颤动会减少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的良好神经功能结局[OR=0.85,95%CI(0.73,0.98),P=0.03],但不影响溶栓后死亡风险[OR=1.47,95%CI(0.75,2.86),P=0.26]。2心房颤动会增加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风险[OR=1.36,95%CI(1.26,1.47),P〈0.001]及症状性出血风险[OR=1.43,95%CI(1.02,1.99),P=0.04]。结论心房颤动不影响溶栓后3个月死亡风险,但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以及降低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对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重视溶栓前评估及溶栓后监测。但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206例心房颤动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其治疗现状。方法对20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心房颤动的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高,约占49.0%;阵友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约占50.O%。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以洋地黄类及胺碘酮等控制心室率为主(58.5%);应用抗凝治疗患者占44.1%。结论 206例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和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性和永久性心厉颤动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效果亦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根据其临床表现及过程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重构对我们理解房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展,超过6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为3%~4%,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约为9%。房颤可导致显著的病态,包括乏力、心悸的症状、中风危险的增加、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及因抗凝治疗而可能出现的出血,并可单独增加病死率1.5—2.0倍。房颤本身通过促进房颤的维持和使房颤的诱导变得容易的方式来改变心房的特性,也就是说,当房颤持续时,房颤改变了心房的电和结构的特性,以至于当房颤应该终止时,房颤能自发持续得更长和更容易被重新诱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