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肠道菌群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脑卒中领域的新兴热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是一类新的危险因子,其通过细菌代谢产物或免疫机制可直接或间接影响IS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IS、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均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围绕三者的相关性展开讨论,并基于"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探讨针灸在治疗IS中的应用,推测针灸或许可以通过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降低免疫炎性反应,进而促进卒中损伤后的脑组织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赵素红  李姗姗  张紫辰  刘婧怡  郭义    黄锦  张迪  徐枝芳   《陕西中医》2023,(3):400-402
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症(CIL)是肿瘤患者化疗常见不良反应,病因在于化疗药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增殖或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的骨髓抑制。临床证据表明,针灸改善CIL安全有效,相关机制研究表明针灸可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交感神经、基质细胞,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从而改善CIL。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衡与造血异常密切相关,调节菌群平衡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基于针灸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和骨髓基质细胞的相关研究,提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CIL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其平衡影响着宿主的平衡和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针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文从理论、机制、应用三方面对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现状进行综述。整理发现“脾胃”学说是针灸调节肠道菌群的理论基础,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多用于治疗肥胖、胃肠道、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微生物-脑-肠轴理论可能是针刺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医“脾胃”学说理论,针灸调节肠道菌群是否能运用于更多疾病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氧化三甲胺依赖肠道菌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氧化三甲胺形成,可能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新的有效途径。现代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脾胃关系密切;临床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是中医脾胃失其健运的一个生物学基础,临床从脾胃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显示有一定疗效。本文拟从氧化三甲胺与肠道菌群、中医脾胃、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论述中医学从脾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人类的健康维护和疾病发展,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中医学中"脾"的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可能是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产生的作用。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结合中医理论中"脾胃学说"和"心脾相关"理论,提出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发生于血管内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管壁变硬狭窄、弹性减退,但其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当前,大量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丰度与数量失衡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诸多研究表明,心脉失和、小肠不利及脾气亏虚等诱发AS的病因均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中医药在调控肠道微生态防治AS方面具有多靶点、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且临床效果显著。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心-小肠-脾”轴为切入点,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S发病机制进行述评,以明确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AS的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在维护人类健康和控制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紊乱和结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中放入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合中医药理论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上行通路备受关注,即通过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通路影响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针灸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调控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以针灸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为切入点的疗法有望成为脑卒中新的防治契机。笔者拟从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来探讨针灸预防脑卒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位在肝肾,多累及脾胃,与脾胃关系密切。肠道菌群稳态失衡,现阶段已经被证明与高血压病相关,调节肠道菌群的状态对于改善高血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的功能与脾胃学说关系紧密。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疗法,对于防治高血压与调整肠道菌群状态,调整脾胃功能都有积极作用。本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关系入手,结合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探讨针灸疗法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探讨高血压治疗的新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我国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其中痰湿中阻型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的证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由于脾虚水饮运化失常,湿聚成痰阻于中焦,阻滞气机而使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致使血压升高。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抑制炎症通路的激活,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健脾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体现。所以在治疗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上应从"脾"的方面采用健脾利湿化痰的治则来治疗。肠道菌群属于中医学的"脾胃"的范畴。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与肠道菌群的平衡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为当下的热门研究话题,其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也成为高血压病领域的新兴热点。肠道菌群既能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又可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免疫炎性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针灸对于高血压病、肠道菌群及免疫炎性反应都有一定的正向调节。因此,围绕三者展开相关谈论,针灸从"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科学性,通过"肠道菌群-免疫反应"来探究针灸健脾法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推测针灸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降低免疫引发的炎症反应,进而防治高血压及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2.
何佳美  银子涵  梁繁荣 《陕西中医》2021,(11):1581-1585
“心合小肠”理论主要是指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系统发挥“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肠道菌群与中医理论中的小肠功能相似,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吸收营养,它还能充当内分泌器官,起着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及免疫应答的作用,与宿主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参与神经系统调节,形成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越来越多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了肠道菌群失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这使“心合小肠”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同时,针灸作为传统治疗手段,对肠道菌群紊乱及心血管疾病都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拟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与心合小肠理论的相关性探讨针灸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从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可行性,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关元""下巨虚"对应激性胃溃疡(SGU)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脑和肠组织内Toll样受体4(TLR4)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SGU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7只)、模型组(8只)、针刺组(8只)和药物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束缚-浸水应激法的改良办法制备大鼠SGU模型。造模后,针刺组于"关元""下巨虚"行针刺干预,每次20 min,每5分钟捻转行针30 s;药物组予浓度20 mg/mL奥美拉唑肠溶片溶液2 mL灌胃。均每日1次,共干预5 d。干预结束后,应用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改变,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ELISA法测定脑和肠组织内TLR4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胃黏膜形态改变明显;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与Shannon降低(P<0.05),β多样性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空间距离较远;脑和肠组织内TLR4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药物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降低(P<0.05),胃黏膜形态改善;针刺组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Observed Species与Shannon升高(P<0.05),药物组大鼠Shannon指数升高(P<0.05);β多样性显示针刺组与空白组空间距离较近;针刺组大鼠脑及肠组织内TLR4含量降低(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肠组织内TLR4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关元""下巨虚"能够缓解大鼠应激性胃溃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使紊乱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降低脑和肠组织内TLR4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的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改变和肠道屏障功能等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和血压水平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明显低于正常成人,且血压指数与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的数量呈正相关.②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5.
晕动病是指在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由于旋转刺激引起的一类前庭神经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症状调查表明:晕动病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伴随出现,同时这些胃肠道疾病及其伴随的情绪异常均会引起、加重晕动病发病;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调节及中西医治疗调理胃肠道后,晕动病的发病率及症状会明显减轻,由上可看出晕动病与胃肠道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的影响及针灸调理肠道菌群治疗晕动病的可行性,探讨肠道菌群及胃肠道与晕动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关系以及针灸治疗晕动病的切入点,以期为晕动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6.
External therapy,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millennia to treat disease, has now become the newest member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A growing number of clinical studies and animal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external therapy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external therapy on various systemic diseases and focus on changes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We found that studies on external therapy are dominated by acupuncture and tuina, primarily aimed at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However, the deeper mechanism of reg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by external therapy has not yet been experimentally confirmed.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防治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AS)动脉斑块及科水平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的影响,筛选特征性菌群,探析电针抗AS的机制。方法:实验兔平均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防治组,每组6只。模型组以高脂饲料结合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方法造模;防治组先予电针干预后造模,后再予电针干预。观察油红O染色、16S rRNA测序与生信分析结果。结果:防治组颈动脉内壁沉积脂质斑块明显少于模型组;空白组与防治组组间肠道菌群群落差异更小;防治组S24-7、Synergistaceae、Veillonellaceae、[Mogibacteriaceae]科菌群相对丰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空白组相近。结论:AS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有关,电针能抑制动脉斑块形成并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与S24-7 Veillonellaceae、[Mogibacteriaceae]科菌群相对丰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目前国内对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研究的状况,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临床研究在今后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三大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1999年7月1日-2019年12月1日,筛选符合预定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82篇文献,自2009年开始有针灸治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后文献量逐年增长;发表在41种期刊上,以《针灸临床杂志》所刊文献最多;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对此研究较多;52篇文献受基金项目支持;文献整体被引用量较低,有36篇文章未被引用,最高被引文献被引用频次为105次;17篇临床研究中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研究35篇,主要以各类疾病模型的大鼠为载体,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主体,仅3篇研究健康鼠;临床研究17篇,均以患病人群为载体,以代谢性疾病为主;干预措施以艾灸、电针较多。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中多项针灸治疗菌群失调性疾病的机制研究都推测肠道菌群是针灸治疗作用的生理基础之一,针灸可以通过使菌群恢复再平衡而治疗疾病;在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中,偏向于观察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较少分析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此外,临床研究样本量少、半随机或非随机,综述类文献引用目录局限等导致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针灸治疗疾病与肠道菌群调控的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晰肠道菌群在针灸治病机理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针刺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本文基于“脉胀”理论,从理论、临床和机制三方面对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整理发现“脉胀”理论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针刺阳明经穴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管重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免疫炎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管保护作用有关。本文基于“脉胀”理论,梳理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为探讨针刺治疗高血压的选穴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